本实用新型涉及于体育技术和医疗康复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造流池。
背景技术:
游泳池是人们从事游泳运动的场地。可以造流的池补丁可以用于运动员的常规训练,通过调节水流速度,不仅便于游泳者的技术分析,还可用于康复治疗和肌肉训练。
造流池的关键技术在于如何产生水流和设置回水的管路。
CN2533203Y中公开了一种池水由泳池前端流入,流经泳池进入池后端的反流通道的可调流水速度的小型泳池,其中采用螺旋桨对水流施加作用力,并通过格栅整流器使水流方向趋于一致。上述结构存在一下技术缺陷,螺旋桨中心部与桨叶外缘对于水流的作用力不一,经过整流器调整了水流的方向,但螺旋桨中心部分对应的水流流速较小;泳池宽度较大时,需要并排设置多个螺旋桨和与螺旋桨对应的整流器,格栅整流器之间区域对应的水流流速也较慢,水流分布不均匀。
CN203701658U中公开了一种可以造流的池,将回水的通道设置在池体的下方,池中水体从泳池的一端流出,经由池体下方的回水通道,在回水通道中设置水车轮增加水流流速,经泳池另一端的通孔返流至池体中,上述方案的造流水流分布均匀,由于在进水和出水的池体两端均设置有导流罩,因此上述结构的池体在深度和长度上均有所增加,且池体底部的承重需要充分考虑,位于回水通道内的支承结构会对水流形成一定的阻力,影响流体均匀分布。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造流池进行结构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造流池,回流结构紧凑,回水通道内的支承结构少,对回流的阻力小。
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进的造流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和设置在池体侧方的回流通道,池体的造流侧面上设置有抽水口和出水口,出水口位于抽水口上方;回流通道内转动设置有水车轮,水车轮包括辊体和设置在辊体外周的若干叶片,水车轮与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构配合连接。
在水池竖向一端的造流侧面上设置抽水口和出水口,抽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连通回流通道,并在回头通道内设置对水施加离心作用力的水车轮,使用时,由于大气压作用水流经由抽水口直接流入水车轮中,水车轮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旋转,对叶片之间的水施加离心作用力,水流加速通过出水口并在池体的上半部分形成水流,在水池中形成水循环,满足逆流游泳、康复训练等的需要。
为了增大进水量,同时增加水车轮造流出水的流速,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回流通道按水流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抽水段、水车轮配合段和出水段,水车轮配合段的进水端面面积大于出水端面面积。进一步的,水车轮配合段与水车轮的叶片之间间隙配合。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回流通道的侧壁由两相对的侧壁、外缘壁、内缘壁围合而成,两相对的侧壁位于水车轮两端面的外侧,外缘壁位于内缘壁的外侧,出水段的进水端内缘壁为平面状;水车轮的中心轴位于内缘壁所在平面中。上述结构可使水车轮出水量最大,减小随水车轮旋转至进水一侧的水量,改善水车轮输送效率。
为了适应池体宽度方向均能形成主动水流的需要,避免分段导致池面宽度方向局部水流不均,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辊体的轴向长度等于或者略小于造流侧面的宽度。作为替换方案,也可以采用分段式的辊体。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抽水口和出水口的宽度等于辊体的轴向长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出水段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面积由进水端至出水端逐渐减小。通过局部缩小过水面积,增加出水流速,进而增加出水口处的水流推送距离。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出水段由第一出水段和第二出水段连接而成,第一出水段与水车轮配合段连通,第一出水段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面积由进水端至出水端逐渐减小,第二出水段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面积等于或者略大于第一出水段出水端的面积。具体的,在出水段宽度一致的基础上,可调整外缘壁和内缘壁的间距,第一出水段用于增加水流流速,第二出水端用于整流,即保证出水的方向垂直于造流侧面。
为了减小能耗,保证池水自然涌入水车轮中,减小因自重由水车轮配合段回流至抽水段的水量,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水车轮位于出水口的下方。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叶片由辊体表面向外周发散设置。叶片的延伸方向与辊体的轴向长度一致,或者叶片为螺旋状设置在辊体的外周,叶片本体可以为平面形,或者为弧面形,弧面形叶片垂直于辊体轴向的横截面为弧线,作为等同替代,叶片也可以为分段式。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抽水口和出水口均设置有分流板,分流板上设置有过水孔。出口处的分流板进一步为冲孔板或者钢丝网,冲孔板上的筋条宽度较小,减小出口处分流板对于涌出水流的阻挡面积,减小对水流的阻力。分流板处还可以加设过滤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第一、 池体端部设置的造流机构结构紧凑稳定,不需要额外增加池体的深度;
第二、 回水通道的长度较短,有助于减小水流动能的损耗;
第三、 所造水流平稳且分布均匀,通过调整水车轮的转速控制池中水流的流速,满足游泳技术研究和康复训练等的不同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改进的造流池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沿A-A的剖面图;
图3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池体;11、造流侧面;2、回流通道;21、抽水段;22、水车轮配合段;23、出水段;231、第一出水段;232、第二出水段;3、抽水口;4、出水口;5、水车轮; 51、辊体;52、叶片;6、分流板;a、侧壁;b、外缘壁;c、内缘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实施例1的改进的造流池,包括池体1和设置在池体侧方的回流通道2,池体的造流侧面11上设置有抽水口3和出水口4,出水口4位于抽水口上方3;回流通道2内转动设置有水车轮5,水车轮5包括辊体51和设置在辊体外周的若干叶片52,水车轮51与驱动其转动的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配合连接。
回流通道按水流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抽水段21、水车轮配合段22和出水段23,水车轮配合段22的进水端面面积大于出水端面面积。
实施例1中,与水车轮配合段的出水端对应的水车轮外轮廓横截面为圆心角小于180°的圆缺形。
实施例1中,出水段23的竖向截面为U形。辊体51的轴向长度略小于造流侧面11的宽度。抽水口3和出水口4的宽度等于辊体的轴向长度。
抽水口3和出水口4均设置有分流板6,分流板上设置有过水孔。
叶片由辊体表面向外周发散设置,作为等同替代,叶片的形状也可以采用CN 203701658 U等现有技术中已知的叶片结构,达到对水流施加离心作用力均可。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区别在于,出水段23的竖向截面为L形,回流通道2的侧壁由两相对的侧壁a、外缘壁b、内缘壁c围合而成,两相对的侧壁a位于水车轮5两端面的外侧,外缘壁b位于内缘壁c的外侧,出水段23的进水端内缘壁为平面状;水车轮5的中心轴位于内缘壁c所在平面中。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出水段23的竖向截面为直线形,出水段23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面积由进水端至出水端逐渐减小,由于回流通道2两侧面的位置固定,因此图中的相应结构为外缘壁b和内缘壁c的间距逐渐减小,水车轮5顶端与出水口齐平。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实施例4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出水段由第一出水段231和第二出水段232连接而成,第一出水段231与水车轮配合段22连通,第一出水段231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面积由进水端至出水端逐渐减小,第二出水段232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面积等于或者略大于第一出水段出水端的面积。第二出水段232的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截面面积固定。
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水车轮位置较高,如果池内水位较低,出水口部分暴露,则在水车轮配合段22形成空置区,影响水车轮的正常运转,降低水流的离心输送效率。
使用时,首先将池中装满水,然后打开水车轮,水车轮对进入回水通道水车轮配合段的水体施加离心力,水体经由出水段流入池中形成具有一定流速的水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