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3420阅读:2431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属于装修工具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房屋装修作业中普遍要用到长条板凳,这些长条板凳一般是由木工剩下的边角料装配而成,结构简单,稳定性不高,一次性使用后即丢弃,造成资源浪费。还有一些使用角钢焊接的长条板凳,虽然结构强度高,但是非常的笨重,体积大,不便于搬运。授权公告号为CN206091250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手摇便捷式升降平台”,工人站在平台上手摇把手,就能够实现自动升降,但是这种升降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结构复杂,杆件较多,重量大;丝杠螺母传动,加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人站在平台上后,会将各杆件压变形,影响传动效率,摩擦力大,手摇非常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结构简单、轻巧、便于加工制造、方便携带的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包括上支撑板、下支撑板、第一铰接架、第二铰接架和调节固定杆,第一铰接架的下端铰接在下支撑板的右端内侧,第一铰接架的上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铰接架上;第二铰接架的上端铰接在上支撑板的右端内侧,第二铰接架的下端铰滑动地安装在第一铰接架上,第一铰接架与第二铰接架交叉设置,第一铰接架的中部与第二铰接架的中部铰接;调节固定架的下端铰接在下支撑板的左端,调节固定架的上部与上支撑板的左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上支撑板为槽钢围成的第一矩形框体,第一矩形框体的上端面设有平板,第一矩形框体的内侧形成第一滑槽,第一铰接架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滚轮,第一滚轮安装在第一滑槽内;下支撑板为槽钢围成的第二矩形框体,第二矩形框体的内侧形成第二滑槽,第二铰接架的下端安装有第二滚轮,第二滚轮安装在第二滑槽内。

进一步的,调节固定杆上设置有多个高度调节孔,上支撑板的左端设有固定孔,调节固定杆与上支撑板之间通过穿过某一个高度调节孔和固定孔的螺钉固定。

进一步的,下支撑板上设有行走万向轮。

进一步的,调节固定杆上设有错落布置的踏板。

进一步的,还包括撑杆,撑杆的下端通过球铰链连接有垫块,垫块的下端设置有橡胶防滑层,调节固定杆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撑杆的上端插入调节固定杆内部。

进一步的,撑杆为伸缩杆。

进一步的,撑杆下部外壁上设有钩子。

进一步的,调节固定杆为折叠杆。

由于实行上述技术方案,就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通过铰接轴连接,连接简单,精度要求低,便于加工制造,同时折叠后占用的空间小,整体重量轻,便于携带运输。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附图和实施例给出:

图1是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实施例一处于折叠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实施例一处于展开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实施例一处于工作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实施例二处于工作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实施例二处于工作状态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调节固定杆上安装踏板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撑杆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撑杆安装在调节固定杆上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1、上支撑板,2、下支撑板,3、第一铰接架,4、第二铰接架,5、调节固定杆,6、第一滚轮,7、第二滚轮,8、高度调节孔,9、螺钉,10、行走万向轮,11、踏板,12、撑杆,13、球铰链,14、垫块,15、橡胶防滑层,16、钩子,17、第一铰接轴,18、第二铰接轴,19、第三铰接轴,20、第四铰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至8所示,可折叠便携式升降平台,包括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第一铰接架3、第二铰接架4和调节固定杆5,第一铰接架3的下端铰接在下支撑板2的右端内侧,第一铰接架3的上端滑动地安装在第二铰接架4上;第二铰接架4的上端铰接在上支撑板1的右端内侧,第二铰接架4的下端铰滑动地安装在第一铰接架3上,第一铰接架3与第二铰接架4交叉设置,第一铰接架3的中部与第二铰接架4的中部铰接;调节固定架的下端铰接在下支撑板2的左端,调节固定架的上部与上支撑板1的左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通过第一铰接架3和第二铰接架4连接,第一铰接架3的下端通过第一铰接轴17安装在下支撑板2上,第二铰接架4的上端通过第二铰接轴18安装在上支撑板1上,第一铰接架3的中部和第二铰接架4的中部通过第三铰接轴19连接,调节固定杆5的下端通过第四铰接轴20安装在下支撑板2上。不使用时,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折叠在一起,第一铰接架3和第二铰接架4折叠在一起并位于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之间,调节固定杆5翻折并位于下支撑板2的下方,这样,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调节固定杆5折叠在一起,呈扁平结构;使用时,先将调节固定杆5翻折出来,下支撑板2放在地面上,手动上提上支撑板1至指定高度,维持上支撑板1的高度,另一只手转动调节固定杆5与上支撑板1接触,用螺钉9将调节固定杆5和上支撑板1固定在一起,完成了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工作人员爬到上支撑板1上即可工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通过铰接轴连接,连接简单,精度要求低,便于加工制造,同时折叠后占用的空间小,整体重量轻,便于携带运输。

如图1至5所示,上支撑板1为槽钢围成的第一矩形框体,第一矩形框体的上端面设有平板,第一矩形框体的内侧形成第一滑槽,第一铰接架3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滚轮6,第一滚轮6安装在第一滑槽内;下支撑板2为槽钢围成的第二矩形框体,第二矩形框体的内侧形成第二滑槽,第二铰接架4的下端安装有第二滚轮7,第二滚轮7安装在第二滑槽内。上支撑板1由四根槽钢首尾相连焊接而成,形成第一矩形框架,第一矩形框架的内侧形成第一滑槽,第一铰接架3的上端安装有第一滚轮6,第一滚轮6安装在第一滑槽内,为了便于工作人员站立,上支撑板1的上端固定设置一个平板;下支撑板2由四根槽钢首尾相连焊接而成,形成第二矩形框架,第二矩形框架的内侧形成第二滑槽,第二铰接架4的下端安装有第二滚轮7,第二滚轮7安装在第二滑槽内;这样就实现了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的折叠连接,第一滚轮6与第一滑槽之间的滚动摩擦小,第二滚轮7和第二滑槽之间的滚动摩擦小,操作轻便,比较省力。

如图5、6、8所示,调节固定杆5上设置有多个高度调节孔8,上支撑板1的左端设有固定孔,调节固定杆5与上支撑板1之间通过穿过某一个高度调节孔8和固定孔的螺钉9固定。上支撑板1和下支撑板2之间的高度可以自由调节,为了能够在多个高度将上支撑板1分别固定,所以在调节固定杆5上由上至下设置了多个高度调节孔8,将上支撑板1上提到想要的高度后,使调节杆上相应位置的高度调节孔8和上支撑板1上的固定孔相对,用螺钉9固定即可,调节方便、快捷。

如图4、5所示,下支撑板2上设有行走万向轮10。这样,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推动本实用新型在地面上自由行走,不必搬运,更加省力;同时,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上支撑板1上自动控制行走万向轮10行走,不必下来即可调整本实用新型的位置。

如图6、8所示,调节固定杆5上设有错落布置的踏板11。这样,当上支撑板1的高度位置调整好并固定后,工作人员可以手扶调节固定杆5,脚踩踏板11爬到上支撑板1上,进行作业;踏板11可以是插接在调节固定杆5上的,便于拆卸和安装。

如图7、8所示,还包括撑杆12,撑杆12的下端通过球铰链13连接有垫块14,垫块14的下端设置有橡胶防滑层15,调节固定杆5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撑杆12的上端插入调节固定杆5内部。撑杆12的作用类似与船桨,或者类似于撑杆12跳高的竿子,工作人员站在上支撑板1上,手握撑杆12的上端,使橡胶防滑层15触地,由于垫块14与撑杆12之间通过球铰链13连接,撑杆12与垫块14之间可以自由转动,因此橡胶防滑层15、垫块14始终以最大面积与地面接触,增大摩擦力,工作人员用撑杆12向后推,下支撑钢板上的行走万向轮10就会向前行走,从而调整本实用新型的位置。

如图7、8所示,撑杆12为伸缩杆。这样,在不使用撑杆12时,可以将撑杆12缩短,便于携带和运输。

如图7、8所示,撑杆12下部外壁上设有钩子16。撑杆12下部的钩子16可以使工作人员在上支撑板1上就操控行走万向轮10,在调整好位置时,钩子16可以转动行走万向轮10至刹车状态,将本实用新型的位置固定,不会滑动;在需要移动时,工作人员可以在上支撑板1上用钩子16转动行走万向轮10至自由行走状态,更加方便。

进一步,调节固定杆5为折叠杆。这样,在不使用调节固定杆5时,可以将调节固定杆5折叠,减少调节固定杆5的长度,便于携带和运输。

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先将调节固定杆5翻折取出,拉动调节固定杆5,行走万向轮10带动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移动至工作位置,一手扶着调节固定杆5,一手将上支撑板1上提至指定高度,将调节固定杆5扶至上支撑板1处,使调节固定杆5上的高度调节孔8与固定孔对准,然后用螺钉9将调节固定杆5与上支撑板1固定在一起;工作人员手扶调节固定杆5,脚踩踏板11爬到上支撑板1上,可以进行作业;当需要移动本实用新型的位置时,将撑杆12从调节固定杆5中取出,将橡胶防滑层15与地面接触,撑杆12与垫块14自然形成一定角度,手推撑杆12,行走万向轮10带动上支撑板1、下支撑板2、调节固定杆5及工作人员移动;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工作人员用钩子16勾住行走万向轮10,将行走万向轮10锁止,实现刹车,从而将本实用新型的位置固定住,不会滑动。

上述说明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