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古建屋脊结构。
背景技术:
古建筑是指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国之前的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其包括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很多古镇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然而,在大兴土木的现在,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及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做到既让古代建筑文化保存于世,也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虽然一些古代建筑离现在很遥远,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学习借鉴,作为是炎黄子孙,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走出中国特色建筑之路,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授权公告号为CN204326374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仿古金属瓦,包括龙骨,龙骨斜面上连接有板瓦,板瓦之间连接有筒瓦,龙骨的下端头固定连接有勾头和滴水,板瓦与龙骨通过六角自钻螺丝进行连接,板瓦与筒瓦连接通过连接块进行连接,筒瓦内腔中后部有连接卡槽,筒瓦与筒瓦通过连接块和卡槽进行连接,龙骨的顶端安装有屋脊。该实用新型瓦片规格一致,安装效果平整整齐一致,但存在以下不足,板瓦和筒瓦与屋脊连接处拼接缝隙大,防水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屋脊结构,提高底板与屋脊连接处的防水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古建屋脊结构,包括通过龙骨固定在屋面上的底瓦和筒瓦,在屋面屋脊处通过预埋固定件固定有脊座,底瓦和筒瓦靠近屋脊一侧抵至脊座上,脊座顶部沿其长度方向铺设有脊瓦,脊座两侧安装有将底瓦和筒瓦与脊座接缝遮盖的瓦当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龙骨增加了现有古建筑的屋面强度,便于铺设底瓦和筒瓦进行维护,延长古建寿命。由于底瓦和筒瓦与脊座连接的缝隙被瓦当板遮盖,雨水从脊瓦上流下时沿着瓦当板流到底瓦上,然后顺着底瓦排出,避免雨水从接缝处渗漏,提高古建屋脊处的防水效果,延长古建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瓦靠近屋脊一侧向上弯折形成上翻部并紧贴脊座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翻部伸入到瓦当板内,即使有风吹动雨水向屋脊下落,上翻部阻止雨水从屋脊渗漏,提高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脊座顶部两侧分别固定有连接件,连接件上设有互相垂直设置的卡槽一和卡槽二,脊瓦两侧设有与卡槽一配合卡固的卡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铺设脊瓦时,将脊瓦上的卡条与连接件上的卡槽一配合卡固,安装方便,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脊瓦的一端设有延伸部,延伸部上设有卡环,脊瓦的另一端内侧设有与卡环配合的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块脊瓦连接时,脊瓦带有凹槽的一端扣在延伸部一端,使得凹槽与卡环卡固,防止两块脊瓦沿轴向方向移动。当雨水从两块脊瓦的接缝流下时,延伸部起到导流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翻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连接件,瓦当板的一侧设有上插条,另一侧设有下插条,上插条与脊座上的连接件的卡槽二配合卡固,下插条与脊座底部的连接件的卡槽一配合卡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瓦当板时只需将上插条插入到卡槽二中,下插条插入到卡槽一中,安装方便,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瓦当板两侧设有多个隆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瓦当板的强度,制作瓦当板时可以更薄,减少耗材,降低古建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脊瓦采用1.5mm厚铜板制作,所述底瓦和筒瓦采用1.2mm铜板制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铜板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加工性能,便于生产出规格合适的建筑材料,铜板生产后便于在其表面着仿古色,提高古建维护的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瓦多片一体成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瓦安装时避免拼接,降低工作量。此外,底瓦上没有接缝,避免雨水从底瓦渗漏,对古建具有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底瓦和筒瓦靠近屋面底端的一侧设有滴水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底瓦可筒瓦上流下的雨水沿着滴水板下落,有利于雨水的排放。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新建筑材料对古建进行维护,延长古建寿命,瓦当板防止雨水从底瓦和屋脊连接处渗漏,提高防水效果;
2.脊瓦和瓦当板铺设时卡固,安装方便,提高施工效率;
3.多片底瓦一体连接,减少铺设接缝,避免雨水从底瓦接缝处渗漏,提高屋面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古建屋顶结构的轴测图;
图2为古建屋顶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显示古建屋脊内部结构在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图4为显示脊瓦连接结构的轴测图;
图5为显示脊瓦和瓦当板连接结构在图3中B部的放大图;
图6为显示底瓦和瓦当板连接关系在图3中C部的放大图。
图中:1、屋面;2、龙骨;3、底瓦;31、上翻部;4、筒瓦;5、脊座;51、支撑条;6、瓦当板;61、上插条;62、下插条;63、遮板;7、脊瓦;71、延伸部;711、卡环;72、凹槽;73、卡条;8、连接件;81、卡槽一;82、卡槽二;83、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1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古建屋脊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在屋面1上方通过龙骨2支撑固定有底瓦3和筒瓦4,在屋脊上固定有脊座5,脊座5的两侧安装有瓦当板6,脊座5的顶部安装有脊瓦7,底瓦3和筒瓦4靠近屋脊一侧伸入到瓦当板6下方,有效避免雨水从底瓦3和筒瓦4与屋脊连接处的缝隙渗漏,提高防水效果。
参考图2和图3,龙骨2可以是由多个横向设置的不锈钢管与多个纵向设置的不锈钢管通过焊接或者铆钉固定连接而成,相邻两个纵向的不锈钢管之间的间距与底瓦3和筒瓦4的宽度相适应,以便底瓦3的两侧固定在龙骨2上。
底瓦3和筒瓦4可以是由1.2mm厚铜板冲压成型,底瓦3和筒瓦4可以是整体成型,减少拼接过程,提高安装速度。此外,由于减少了拼接缝隙,降低了雨水从底瓦3上流下时从缝隙渗漏的可能,提高防水效果。筒瓦4的两侧可以点焊固定在底瓦3上。底瓦3靠近屋脊的一侧向上弯折190mm形成上翻部31,筒瓦4和上翻部31伸入到瓦当板6的下方,避免水从底瓦3与屋脊连接缝隙处渗漏,进一步提高防水效果。
参考图3和图4,脊座5通过预埋固定件固定在屋面1的屋脊处,预埋固定件可以是预埋螺杆。脊座5包括两个并排设置的C形的槽钢,槽钢的槽口背对设置,在槽钢的槽口中部通过焊接固定有支撑条51使得脊座5呈E形,支撑条51可以是不锈钢制作。槽钢的底部翼板上沿其长度方向钻有通孔,通孔与预埋螺杆一一对应,预埋螺杆的末端螺纹连接有螺母。
脊瓦7安装在脊座5的顶部,脊瓦7沿着脊座5的长度方向拼接在一起。脊瓦7采用1.5mm厚铜板冲压成型,脊瓦7的横截面呈半圆弧形,在脊瓦7的一端延伸有延伸部71,延伸部71的外径与脊瓦7另一端的内径相同。延伸部71上凸起形成卡环711,在脊瓦7的另一端内侧对应卡环711位置设有环形的凹槽72,凹槽72与卡环711相配合,以便相邻两个脊瓦7连接时,其中一个脊瓦7的凹槽72一端盖在另一个脊瓦7的延伸部71上使得凹槽72卡固在卡环711上,既能防止两个脊瓦7沿周向方向移动,又能起到雨水导流作用,一旦有雨水从两个脊瓦7之间的缝隙流入,也可以通过延伸部71导流至底瓦3上。在脊瓦7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卡条73,卡条73的厚度可以小于主体厚度。
参考图3和图5,在脊座5的顶部边缘安装有连接件8,连接件8包括连接在一起的T形筋和L形筋,呈倒“万”字形。连接件8采用不锈钢制作,可以是铸造成型。在连接件8上设有卡槽一81、卡槽二82和固定部83,连接件8通过固定部83固定在脊座5上,固定方式可以是螺栓固定或者焊接固定。卡槽一81与脊瓦7的卡条73相配合使得脊瓦7能够卡固在连接件8上,安装方便。
瓦当板6可以采用1.5mm厚铜板冲压成型,在瓦当板6的两面设有多个隆筋,隆筋呈三角形,增加瓦当板6的强度。在瓦当板6的一端一体设置有上插条61,上插条61与卡槽二82相配合使得瓦当板6的上部卡固在脊座5的顶部。
参考图3和图6,上翻部31紧贴脊座5设置,在上翻部31上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连接件8,卡槽一81水平朝外设置。在瓦当板6的底端一体设置有下插条62,下插条62与卡槽一82相配合,使得瓦当板6的底部固定在脊座5的下部。在瓦当板6的底部外侧固定有遮板63,遮板63与瓦当板6之间可以是焊接或者铆钉铆固。遮板63的底部边沿抵在底瓦3和筒瓦4上,将底瓦3和筒瓦4与屋脊连接的缝隙挡住,防止雨水被风吹入,提高防水效果。
该古建屋脊结构的安装方式如下:
在屋面1的顶部铺设不锈钢龙骨2,在屋脊处将脊座5固定安装在预埋固定件上,脊座5的顶部两侧固定安装连接件8。然后将预制的底瓦3两侧铆固在龙骨2上,底瓦3靠近屋脊一侧向上弯折190mm与脊座5紧贴,并用螺栓将连接件8和上翻部31一起固定在脊座5上。筒瓦4的两侧扣在底瓦3上,连接处焊接固定。
把瓦当板6的上部通过上插条61插入到上部连接件8的卡槽二82中,下部通过下插条62插入到下部连接件8的卡槽一81中。把脊瓦7的卡条73卡入到上部连接件8的卡槽一81中,然后铺设另一块脊瓦7,使得凹槽72扣在上一块脊瓦7的延伸部71上的卡环711,直到将脊座5长度方向全部覆盖。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