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体车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PLC的新型智能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立体车库用于在尽量少的地面空间上最大效能的利用空间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为此,需提升装置、叉送装置或转运装置将汽车自地面送入高处的车位内。叉送装置有两种:自运转叉送装置、伸缩叉送装置,伸缩叉送装置在叉送过程中,会导致重心偏移,因此需确决该对应的问题。
公开日为2016年10月26日的中国专利文献CN205665576U公开了一种立体车库控制装置,包括工控机、智能网关、第一PLC控制器、第二PLC控制器、第三PLC控制器、网络摄像头,摄像头、红外传感器、光电检测开关、蜂鸣器、三个伺服器;网络摄像头、摄像头、红外传感器与第一PLC控制器相连,光电检测开关、蜂鸣器与第二PLC控制器相连,三个伺服器分别与水平电机、升降电机、伸缩电机相连,伺服器与第三PLC控制器相连,第一PLC控制器、第二PLC控制器、第三PLC控制器均通过智能网关与工控机相连,工控机与读卡设备、计费器相连;红外传感器、摄像头设置在立体车库入口通道处,网络摄像头设置在立体车库每个车位处,光电检测开关设置在车辆承载板的两侧对角的位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PLC的新型智能立体车库,其采用升降机构和丝杆平移机构实现车辆的泊放,并解决丝杆平移机构工作过程中的偏重问题。应当明白,现有的立体车库均采用CPU控制以便转运平台与停车位在高度上的对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基于PLC的新型智能立体车库,包括:带提升装置的环形车库主体、旋转机构、丝杠平移机构、梳形转运台以及PLC,所述梳形转运台包括连接部及固定连接在连接部两侧的由多个梳齿构成的齿排部,所述连接部安装在所述丝杠平移机构的丝杠螺母上;所述环形车库主体设有用于能够嵌入通行所述梳形转运台的停车位;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提升平台,所述提升平台的上表面安装有丝杠平移机构,在所述丝杠平移机构的运动方向上、所述丝杠螺母的前方,所述提升平台上设有用于托顶所述连接部的托柱;所述提升装置安装于所述旋转机构上,以通过旋转机构带动所述提升装置转动使所述停车位位于丝杠平移机构的正前方;所述PLC与所述旋转机构、丝杠平移机构电连接以控制所述旋转机构、丝杠平移机构的运动状态。
优选的,所述梳形转运台上设有与所述PLC电连接的位置传感器,当所述位置传感器发出检测信号时,所述齿排部的梳齿位于所述停车位的齿牙间隙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托柱的上表面安装有滚动轮。
优选的,所述提升平台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丝杠平移机构的两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内安装有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内圈安装有与所述丝杠平移机构的丝杆配合的螺母,所述丝杆依次穿过安装座、丝杠螺母、安装座安装于所述提升平台上,且丝杆的两端凸出于所述安装座。
进一步的,所述提升平台的上表面设有至少四条导轨、安装在导轨上的上表面带有齿条的滑块、用于与所述齿条配合的两根传动轴;所述丝杠平移机构与所述提升平台之间还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上托板、一端铰接在上托板底面的至少四条连杆,所述连杆交错构成X形,其另一端分别铰接于所述滑块上,所述安装座、托柱均安装于所述上托板的上表面处;所述两根传动轴依次分别与其对应侧的两个滑块齿合连接以使所述X形的下开口放大或缩小。
再进一步的,所述两根传动轴通过相同规格的齿轮副传动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两根传动轴处、安装座两侧的丝杆处均设有驱动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采用丝杆平移机构、梳形转运台与其配合的停车位,实现车辆的快速泊放。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基于PLC的新型智能立体车库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一种基于PLC的新型智能立体车库的泊车部分的前视图。
图3为图2中丝杠平移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图2中提升平台的俯视图。
图5为一种基于PLC的新型智能立体车库的梳形转运台与停车位配合时的仰视图。
图6为图5的AA剖面图。
图中,1为车库主体,11为提升装置,111为提升平台,12为停车位,121为齿牙间隙,2为旋转机构,3为丝杠平移机构,31为丝杠螺母,32为导引杆,33为丝杆,34为从动轮,4为梳形转运台,41为连接部,42为齿排部,421为梳齿,5为升降机构,51为上托板,511为滚动轮,52为连杆,53为滑块,54为传动轴,61、62为驱动电机,71,72为位置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以下实施例只是用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一种基于PLC的新型智能立体车库,参见图1-6,包括:带提升装置11的环形车库主体1、旋转机构2、丝杠平移机构3、梳形转运台4以及PLC,梳形转运台4包括连接部41及固定连接在连接部41两侧的由多个梳齿421构成的齿排部42,连接部41安装在丝杠平移机构3的丝杠螺母31上;环形车库主体1设有用于能够嵌入通行梳形转运台4的停车位12;提升装置11包括提升平台111,提升平台111的上表面安装有丝杠平移机构3,在丝杠平移机构3的运动方向上、丝杠螺母31的前方,提升平台111上设有用于托顶连接部41的托柱;提升装置11安装于旋转机构2上,以通过旋转机构2带动提升装置11转动使停车位12位于丝杠平移机构3的正前方;PLC与旋转机构2、丝杠平移机构3电连接以控制旋转机构2、丝杠平移机构3的运动状态。
参见图1,旋转机构2为现有技术,类似于转盘的运动机构,提升装置底部设置在转槽内,该提升装置的侧面高于转槽处的外周侧设有外齿,驱动电机固定在地面上,安装在驱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齿合于提升装置的外齿。
参见图2、图5,梳形转运台4上设有与PLC电连接的位置传感器71,当位置传感器71发出检测信号时,齿排部42的梳齿421位于停车位12的齿牙间隙121正上方。图5中丝杠螺母31上安装位置传感器72为本领域常规手段。
参见图3,托柱的上表面安装有滚动轮511。当丝杠平移机构3通过丝杠螺母31驱动梳形转运台4向前运动时,由于梳形转运台4用于转运车辆,其必然导致梳形转运台4的重心偏移,通过滚动轮511对梳形转运台的支撑作用,以平衡丝杠平移机构3的受力。参见图2-3、图5,本实施例中,丝杠平移机构采用两个设有间隔的丝杠螺母31,其作用也是为了提供支称以减弱梳形转运台4平移过程中的重心偏移的影响。
参见图2-3,提升平台111上设有用于安装丝杠平移机构的两个安装座,安装座内安装有滚动轴承,滚动轴承内圈安装有与丝杠平移机构3的丝杆33配合的螺母,丝杆33依次穿过安装座、丝杠螺母31、安装座安装于所述提升平台上,且丝杆的两端凸出于安装座。两个安装座的作用是承托丝杠运动机构3,本实施例中,右安装座的功能与托柱的功能合并设置。
参见图2、图4,提升平台111的上表面设有至少四条导轨、安装在导轨上的上表面带有齿条的滑块53、用于与齿条配合的两根传动轴54;丝杠平移机构3与提升平台111之间还设有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并不是必须设置的,其功能可由提升装置代替,设置升降机构5可使梳形转运台4的升降更稳),升降机构5包括:上托板51、一端铰接在上托板底面的至少四条连杆52,连杆交错构成X形,其另一端分别铰接于滑块53上,安装座、托柱均安装于上托板51的上表面处;两根传动轴54依次分别与其对应侧的两个滑块53齿合连接以使X形的下开口放大或缩小。图2中,导轨采用导轨槽的方式设置,便于设置滑润油。
参见图4,两根传动轴54通过相同规格的齿轮副传动连接。
参见图2、图4,两根传动轴54处、安装座两侧的丝杆33处均设有驱动电机(61、62)。两套齿轮电机的配置符合安全导向原则,同时,两套齿轮电机使丝杆的转动扭力更强,由于仅一根丝杆,由丝杆平衡齿轮电机的不同步现象;图4中,通过齿轮副传动连接的两根传动轴同样具有同步齿轮电机的作用,使滑块沿导轨同步距向中心或两侧移动。
上述基于PLC的新型智能立体车库的工作过程是:初始,梳形转运台与地面平齐,升降机构为高位待降状态,汽车驶入其上,轮胎位于连接部两侧的梳齿排上;PLC控制旋转机构的驱动电机系统(伺服电机系统或带驱动器的步进电机系统)使旋转机构转动,当目标停车位位于丝杠平移机构的正前方时,PLC控制旋转机构的驱动电机系统停止转动;PLC控制提升装置的驱动电机系统使提升平台上升,当梳形转运台的梳齿略高于目标停车位5-15厘米时,PLC控制提升装置的驱动电机系统停止转动;PLC控制丝杆平移机构的驱动电机系统使丝杠螺母向停车位方向移动,此过程中,托柱顶面的滚动轮对梳形转运台提供支撑,减弱其重心偏移的影响,当梳形转运台前方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到车库主体壁上的检测点时,发出检测信号,PLC接收到来自该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后控制丝杆平衡机构的驱动电机系统停止转动,此时,齿排部的梳齿位于目标停车位的齿牙间隙正上方;PLC控制升降机构的驱动电机系统使滑块向滑轨的两侧滑动,丝杠平移机构的重心降低,此过程中,梳形转运台自停车位齿牙间隙通过,梳形转运台上的汽车由停车位的齿牙承托;此时,泊车完成;当滑块移动至滑轨外侧的端部时,梳形转运台的梳齿已低于停车位的齿牙低点;PLC控制丝杠平移机构的驱动电机系统使丝杠螺母反转,梳形转运台返回提升平台,位置传感器72发出检测信号后,PLC控制丝杠平移机构的驱动电机停止转动;PLC依次控制提升装置的驱动电机系统、旋转机构的驱动电机系统使提升平台回复初始位置后(技术手段同样是采用位置传感器对位),再控制升降机构的驱动电机系统使升降机构上升并恢复为高位待降状态(技术手段同样是采用位置传感器对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采用丝杆平移机构、梳形转运台与其配合的停车位,实现车辆的快速泊放。
上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具体参数进行变更,形成多个具体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常见变化范围,在此不再一一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