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5243发布日期:2018-09-14 20:45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钢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



背景技术:

梁柱节点是框架结构中一个关键部件,在框架中起着传递和分配内力,保证结构整体性的作用。现有梁柱节点结构一般直接将梁体端部焊接在柱体外壁上,强度偏低,且主要以焊接为主,不容易实现刚性连接,尽管现有装配式施工工艺,但装配操作施工程序复杂,施工效率低,尤其是将三根以上梁体固定在柱体上,其施工更加复杂,且装配后每根梁体均为独立结构,无法实现整体的加固,继而导致整体强度偏低,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结构稳定,强度更高,且施工方便的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包括圆钢管管柱和工字钢结构梁,所述的结构梁包括相互平行的两块翼板和垂直连接在两块翼板之间的腹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节点,所述的节点包括同轴设置的圆管状内管和外管,外管内径大于内管外径,所述的外管管壁和内管管壁分别设有若干外穿孔和若干内穿孔,所述的若干外穿孔和若干内穿孔分别位于外管和内管同一轴线位置上,且若干外穿孔和若干内穿孔沿内管径向依次对齐设置,所述的结构梁横向穿入外穿孔和内穿孔,所述的结构梁的翼板端部切割形成V字形,且若干结构梁的翼板端部在内管内依次焊接固定,且连接处位于内管轴线位置,所述的结构梁的腹板宽度方向呈竖向设置,并与内管轴线平行,还包括若干方管一体弯折形成的连接件,连接件包括一根外接管和两根内接管,所述的两根内接管一端相互连接,两根内接管另一端分别与外接管两端连接,所述的两根内接管外侧管壁分别与相邻两根结构梁的腹板一侧贴合固定,两根内接管上下两侧管壁分别与相邻两根结构梁的翼板内侧面贴合固定,所述的外接管内外两侧管壁分别与内管外壁和外管内壁贴合固定,所述的管柱为上下两段结构,且上段管柱底端配合套在结构梁上方的外管外壁上,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下段管柱顶端配合套在结构梁下方的外管外壁上,并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的外管底端和内管底端对齐,并固定有圆形挡板,且挡板边缘与管柱内壁相抵,且通过挡板阻挡,使挡板上方的管柱内形成浇筑腔,且所述的浇筑腔内浇筑有混凝土砂浆。

本节点通过方管一体弯折形成的连接件,以稳定连接相邻两根结构梁的腹板和翼板,且连接件上的外接管夹紧固定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能利用内管和外管配合稳定固定连接件,且结构梁横向穿入外穿孔和内穿孔,端部依次焊接固定,能使整体形成稳定结构,且在安装管柱后,能利用挡板在两根管柱之间形成浇筑腔,朝浇筑腔内浇筑混凝土砂浆即可形成整体加固结构;且内管和外管同时对结构梁进行支撑,能分散结构梁作用力,能有效提高梁柱节点的抗剪承载能力,且整体采用装配式安装,使得施工方便效率高。

在上述的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中,所述的外穿孔上侧孔壁延伸至外管顶部,并形成缺口状上缺口,所述的内穿孔下侧孔壁延伸至内管底部,并形成缺口状下缺口。

因此可以直接利用上缺口和下缺口与结构梁配合安装,以采用装配式安装,使得施工方便效率高。

在上述的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中,所述的两根内接管一端连接处为方管一体弯折形成,外接管为两根内接管另一端弯折形成,且外接管中部断开,还包括若干条形板状筋板,筋板长度方向与内管轴线平行设置,筋板内侧边和外侧边分别与内管外壁和外管内壁固定,且筋板位于外接管中部断开位置上,且筋板两侧面与外接管中部断开处间隔设置。

由于连接件在外接管中部断开,因此能保证靠近结构梁端部位置稳定;且筋板能稳定固定内管和外管,同时筋板位于外接管中部,能加强整体强度。

在上述的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中,还包括圆筒状上撑筒和下撑筒,下撑筒顶端与挡板底面边缘固定,且下撑筒外壁与下段管柱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上撑筒底端固定在挡板顶面上,并同轴位于内管内侧,且若干结构梁的下侧翼板外侧面支撑在上撑筒顶端。

利用下撑筒能提高挡板与管柱连接稳定性,避免浇筑混凝土砂浆后挡板下移,利用上撑筒能稳定支撑结构梁。

在上述的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中,还包括钢筋笼,所述的钢筋笼包括若干套在上撑筒外壁上的圆环形环筋,以及通过绑扎铁丝固定在环筋上的若干竖筋,且竖筋与内管轴线平行,还包括若干沿内管径向设置的横筋,横筋位于结构梁上方,且横筋两端分别顶在内管内壁上,且若干横筋中部共同相交于内管轴线上,并绑扎铁丝固定,且若干竖筋顶端从外接管和两根内接管合围形成的筋孔穿出,并与横筋绑扎铁丝固定。

利用钢筋笼和混凝土砂浆配合,能在节点内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且钢筋笼底部通过环筋与上撑筒配合定位,并利用上撑筒稳定支撑钢筋笼下方,钢筋笼上方利用横筋连接并定位,能提高钢筋笼稳定性,避免浇筑砂浆后钢筋笼偏移,有效提高梁柱节点的抗剪承载能力。

在上述的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中,所述的内接管内侧管壁上设有操作口,且通过操作口将内接管外侧管壁与腹板通过紧固件固定,且所述的混凝土砂浆通过操作口进入连接件内。

因此方便安装施工。

在上述的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中,所述的筋板内侧边弯折形成与内管外壁预焊接固定的内连接部,筋板外侧边弯折形成与外管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的外连接部。

在上述的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中,所述的内管顶端和外管顶端对齐。

因此浇筑混凝土砂浆后,稳定性更高。

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方管一体弯折形成连接件,方管中部弯折处为两根内接管一端连接处,两根内接管另一端弯折形成外接管;

步骤二,将两根内接管外侧管壁分别与相邻两根结构梁的腹板一侧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两根内接管上下两侧管壁分别与相邻两根结构梁的翼板内侧面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将若干结构梁的翼板V字形端部依次焊接固定;

步骤三,在挡板顶面和底面分别同轴焊接上撑筒和下撑筒,若干竖筋通过绑扎铁丝固定在环筋上以形成钢筋笼,将钢筋笼的环筋套在上撑筒外壁上,将挡板顶面边缘焊接在外管底端;

步骤四,将外管通过上缺口与结构梁配合,从若干结构梁下侧装入,使外接管外侧管壁与外管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

步骤五,将筋板的内连接部与内管外壁预焊接固定,将内管通过下缺口与结构梁配合,从若干结构梁上侧装入,使外接管内侧管壁与内管外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将筋板的外连接部与外管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

步骤六,从外接管和两根内接管合围形成的筋孔穿出的若干竖筋顶端通过绑扎铁丝与横筋固定;若干横筋中部共同相交于内管轴线上,并绑扎铁丝固定,横筋两端分别顶在内管内壁上;

步骤七,将上段管柱底端配合套在结构梁上方的外管外壁上,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下段管柱顶端配合套在结构梁下方的外管外壁上,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同时下撑筒外壁与下段管柱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

步骤八,将注浆管从上段管柱顶端伸入,并朝浇筑腔内浇筑混凝土砂浆,使混凝土砂浆覆盖至与内管顶端和外管顶端齐平。

通过上述步骤,即可高效施工本梁柱节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节点通过方管一体弯折形成的连接件,以稳定连接相邻两根结构梁的腹板和翼板,且连接件上的外接管夹紧固定在内管和外管之间,能利用内管和外管配合稳定固定连接件,且结构梁横向穿入外穿孔和内穿孔,端部依次焊接固定,能使整体形成稳定结构,且在安装管柱后,能利用挡板在两根管柱之间形成浇筑腔,朝浇筑腔内浇筑混凝土砂浆即可形成整体加固结构;且内管和外管同时对结构梁进行支撑,能分散结构梁作用力,能有效提高梁柱节点的抗剪承载能力,且整体采用装配式安装,使得施工方便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节点结构横向剖视图。

图2是本节点结构横向俯视图。

图3是图2拆卸结构梁和连接件之后的视图。

图4是内管主视图。

图5是外管主视图。

图6是挡板与钢筋笼配合示意图。

图7是连接件剖视图。

图中,

1、结构梁;11、翼板;12、腹板;

2、内管;21、内穿孔;22、下缺口;

3、外管;31、外穿孔;32、上缺口;

4、连接件;41、外接管;42、内接管;43、操作口;

5、挡板;51、上撑筒;52、下撑筒;

6、筋板;61、内连接部;62、外连接部;

7、钢筋笼;71、环筋;72、竖筋;73、横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包括圆钢管管柱和工字钢结构梁1,结构梁1包括相互平行的两块翼板11和垂直连接在两块翼板11之间的腹板12,还包括节点,节点包括同轴设置的圆管状内管2和外管3,外管3内径大于内管2外径,外管3管壁和内管2管壁分别设有若干外穿孔31和若干内穿孔21,若干外穿孔31和若干内穿孔21分别位于外管3和内管2同一轴线位置上,且若干外穿孔31和若干内穿孔21沿内管2径向依次对齐设置,结构梁1横向穿入外穿孔31和内穿孔21,结构梁1的翼板11端部切割形成V字形,且若干结构梁1的翼板11端部在内管2内依次焊接固定,且连接处位于内管2轴线位置,结构梁1的腹板12宽度方向呈竖向设置,并与内管2轴线平行,还包括若干方管一体弯折形成的连接件4,连接件4包括一根外接管41和两根内接管42,两根内接管42一端相互连接,两根内接管42另一端分别与外接管41两端连接,两根内接管42外侧管壁分别与相邻两根结构梁1的腹板12一侧贴合固定,两根内接管42上下两侧管壁分别与相邻两根结构梁1的翼板11内侧面贴合固定,外接管41内外两侧管壁分别与内管2外壁和外管3内壁贴合固定,管柱为上下两段结构,且上段管柱底端配合套在结构梁1上方的外管3外壁上,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下段管柱顶端配合套在结构梁1下方的外管3外壁上,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外管3底端和内管2底端对齐,并固定有圆形挡板5,且挡板5边缘与管柱内壁相抵,且通过挡板5阻挡,使挡板5上方的管柱内形成浇筑腔,且浇筑腔内浇筑有混凝土砂浆。

进一步的,外穿孔31上侧孔壁延伸至外管3顶部,并形成缺口状上缺口32,内穿孔21下侧孔壁延伸至内管2底部,并形成缺口状下缺口22。两根内接管42一端连接处为方管一体弯折形成,外接管41为两根内接管42另一端弯折形成,且外接管41中部断开,还包括若干条形板状筋板6,筋板6长度方向与内管2轴线平行设置,筋板6内侧边和外侧边分别与内管2外壁和外管3内壁固定,且筋板6位于外接管41中部断开位置上,且筋板6两侧面与外接管41中部断开处间隔设置。还包括圆筒状上撑筒51和下撑筒52,下撑筒52顶端与挡板5底面边缘固定,且下撑筒52外壁与下段管柱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上撑筒51底端固定在挡板5顶面上,并同轴位于内管2内侧,且若干结构梁1的下侧翼板11外侧面支撑在上撑筒51顶端。还包括钢筋笼7,钢筋笼7包括若干套在上撑筒51外壁上的圆环形环筋71,以及通过绑扎铁丝固定在环筋71上的若干竖筋72,且竖筋72与内管2轴线平行,还包括若干沿内管2径向设置的横筋73,横筋73位于结构梁1上方,且横筋73两端分别顶在内管2内壁上,且若干横筋73中部共同相交于内管2轴线上,并绑扎铁丝固定,且若干竖筋72顶端从外接管41和两根内接管42合围形成的筋孔穿出,并与横筋73绑扎铁丝固定。内接管42内侧管壁上设有操作口43,且通过操作口43将内接管42外侧管壁与腹板12通过紧固件固定,且混凝土砂浆通过操作口43进入连接件4内。筋板6内侧边弯折形成与内管2外壁预焊接固定的内连接部61,筋板6外侧边弯折形成与外管3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的外连接部62。内管2顶端和外管3顶端对齐。

本节点通过方管一体弯折形成的连接件4,以稳定连接相邻两根结构梁1的腹板12和翼板11,且连接件4上的外接管41夹紧固定在内管2和外管3之间,能利用内管2和外管3配合稳定固定连接件4,且结构梁1横向穿入外穿孔31和内穿孔21,端部依次焊接固定,能使整体形成稳定结构,且在安装管柱后,能利用挡板5在两根管柱之间形成浇筑腔,朝浇筑腔内浇筑混凝土砂浆即可形成整体加固结构;且内管2和外管3同时对结构梁1进行支撑,能分散结构梁1作用力,能有效提高梁柱节点的抗剪承载能力,且整体采用装配式安装,使得施工方便效率高。

一种加强型梁柱节点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方管一体弯折形成连接件4,方管中部弯折处为两根内接管42一端连接处,两根内接管42另一端弯折形成外接管41;

步骤二,将两根内接管42外侧管壁分别与相邻两根结构梁1的腹板12一侧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两根内接管42上下两侧管壁分别与相邻两根结构梁1的翼板11内侧面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将若干结构梁1的翼板11V字形端部依次焊接固定;

步骤三,在挡板5顶面和底面分别同轴焊接上撑筒51和下撑筒52,若干竖筋72通过绑扎铁丝固定在环筋71上以形成钢筋笼7,将钢筋笼7的环筋71套在上撑筒51外壁上,将挡板5顶面边缘焊接在外管3底端;

步骤四,将外管3通过上缺口32与结构梁1配合,从若干结构梁1下侧装入,使外接管41外侧管壁与外管3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

步骤五,将筋板6的内连接部61与内管2外壁预焊接固定,将内管2通过下缺口22与结构梁1配合,从若干结构梁1上侧装入,使外接管41内侧管壁与内管2外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将筋板6的外连接部62与外管3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

步骤六,从外接管41和两根内接管42合围形成的筋孔穿出的若干竖筋72顶端通过绑扎铁丝与横筋73固定;若干横筋73中部共同相交于内管2轴线上,并绑扎铁丝固定,横筋73两端分别顶在内管2内壁上;

步骤七,将上段管柱底端配合套在结构梁1上方的外管3外壁上,并通过紧固件固定,下段管柱顶端配合套在结构梁1下方的外管3外壁上,并通过紧固件固定,同时下撑筒52外壁与下段管柱内壁贴合,并通过紧固件固定;

步骤八,将注浆管从上段管柱顶端伸入,并朝浇筑腔内浇筑混凝土砂浆,使混凝土砂浆覆盖至与内管2顶端和外管3顶端齐平。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结构梁1、翼板11、腹板12、内管2、内穿孔21、下缺口22、外管3、外穿孔31、上缺口32、连接件4、外接管41、内接管42、操作口43、挡板5、上撑筒51、下撑筒52、筋板6、内连接部61、外连接部62、钢筋笼7、环筋71、竖筋72、横筋7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