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5503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业施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还涉及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的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工程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且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生存的标本。目前,我国房屋建筑现浇楼板的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存在仍然普遍存在问题是:现浇楼板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均匀,其难以控制,若楼板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不符合要求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要求。通常楼板的厚度控制,是通过在结构楼板的竖向钢筋上划500mm线,然后拉长线用尺子竖向测量控制现浇楼板面标高,从而达到控制楼板的厚度,但其此方法容易造成很大误差,尤其是房间空间较大,其中间根本无法设置控制点,很难对大面积现浇楼板的控制进行准确控制;其混凝土现浇楼板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通常采用15mm厚的大理石废料垫块梅花点布置,其间距1m,但这种做法的缺点是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大理石垫块容易松动,不能保证现浇楼板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另外现浇楼板附加钢筋的保护层,通过采用马凳筋梅花点布置控制受力钢筋和附加钢筋之间高度,再通过拉长线方法以来控制附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也很容易造成很大误差,且操作不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采用活动连接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代替大理石垫块和马凳筋,同时准确有效控制现浇板厚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的施工工艺,操作简单、便捷,极大的节约了人力、工时。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包括若干组相互对接安装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连接成夹持钢筋的控制装置,所述第一支撑板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半圆形凹槽,所述第二支撑板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半圆形凹槽,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与第二半圆形凹槽对接形成夹持钢筋的圆孔,所述第一支撑板一端穿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支撑板一端穿设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呈对角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为锥形插件,在第二支撑板上与第一连接件相对端部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件插设于第一安装孔内。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件为锥形插件,在第一支撑板上与第二连接件相对端部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件插设于第二安装孔内。

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高度均与现浇楼板的厚度保持一致。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熟悉施工图纸并列出楼板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种类,用工程塑料制作控制装置,其控制装置包括若干组相互对接安装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高度均为现浇楼板厚度,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截面尺寸为3cm×1.5cm,所述第一支撑板宽边一侧面距上下端1.5cm处分别留设直径为1cm的第一半圆形凹槽,第二支撑板的宽边一侧面距上下端1.5cm处分别留设直径为1cm的第二半圆形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端第一半圆形凹槽上面0.5cm处留设直径为0.5cm、长1.5cm的第一连接件,另一端第一半圆形凹槽下面0.5cm处留设直径为0.5cm、深1.5cm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第二半圆形凹槽上面0.5cm处留设直径为0.5cm、深1.5cm的第一安装孔,另一端第二半圆形凹槽下面0.5cm处留设直径为0.5cm、长1.5cm的第二连接件;

步骤2、现浇楼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先用马凳筋支撑起附加钢筋网,合并安装控制装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的第一连接件插入第二支撑板的第一安装孔内,第二支撑的第一连接件插入第一支撑板的第二安装孔内,使其现浇楼板的附加钢筋和受力钢筋分别卡入并穿过合并的控制装置的圆孔内,其控制装置布置采用梅花点方式布设,其间距为1m,然后取掉马凳筋;

步骤3、浇筑楼板混凝土时,控制装置的上表面的位置即为楼板厚度,找到控制装置的上表面,若混凝土面高于控制装置上表面,用铝合金刮尺把高于控制装置上表面的混凝土刮平,若混凝土面低于装置上表面,需添加混凝土至装置上表面,再用铝合金刮尺刮平、收面;

步骤4、待现浇楼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并拆模后,对裸露在外的控制装置的下表面涂刷水泥浆。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该控制装置设置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代替大理石垫块和马凳筋,而且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高度与现浇楼板厚度保持一致,达到准确有效控制现浇板厚度目的,还有利于混凝土工人对现浇楼板振捣和面层收光。设置第一半圆形凹槽和第二半圆形凹槽,既达到准确有效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目的,同时还便于快捷的夹持钢筋。设置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使得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装配十分便捷,操作极其简单,既节约了工时人力,而且实用,效果还明显。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的施工工艺,其操作简单、便捷,极大的节约了人力、工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装配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参阅图1,包括若干组相互对接安装的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所述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连接成夹持钢筋的控制装置,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代替现有的大理石垫块和马凳筋,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半圆形凹槽11,所述第二支撑板2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半圆形凹槽21,所述第一半圆形凹槽11与第二半圆形凹槽21对接形成夹持钢筋的圆孔,所述第一支撑板1一端穿设有第一连接件3,所述第二支撑板2一端穿设有第二连接件4,所述第一连接件3与第二连接件4呈对角设置。

继续参阅图1,并同时参阅图2,为了快速、便捷的装配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与第二连接件4优选锥形插件,而且在第二支撑板2上与第一连接件3相对端部设有第一安装孔5,所述第一连接件3可快速插设于第一安装孔5内。在第一支撑板1上与第二连接件4相对端部设有第二安装孔6,所述第二连接件4也可快速插设于第二安装孔6内。

为了准确有效控制现浇板厚度,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高度均与现浇楼板的厚度保持一致。

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且易于加工,在本实施例中,该控制装置材质采用工业塑料制成,其强度不小于其现浇楼板混凝土强度。

一种现浇楼板及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装置的施工工艺,根据楼板厚度和钢筋直径要求制作相应规格的控制装置→现浇楼板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并用马凳筋支撑受力钢筋网和附加钢筋网→合并安装控制装置使钢筋卡入并穿过洞口且梅花点布置间距1m→取掉马凳筋→浇筑混凝土并振捣→根据控制装置的上表面用铝合金刮尺进行找平、收面→模板拆除后对控制装置下表面涂刷水泥浆,其具体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熟悉施工图纸并列出楼板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种类,用工程塑料制作控制装置,其控制装置包括若干组相互对接安装的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其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高度均为现浇楼板厚度,所述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的截面尺寸为3cm×1.5cm,所述第一支撑板1宽边一侧面距上下端1.5cm处分别留设直径为1cm的第一半圆形凹槽11,第二支撑板2的宽边一侧面距上下端1.5cm处分别留设直径为1cm的第二半圆形凹槽21,所述第一支撑板1的一端第一半圆形凹槽11上面0.5cm处留设直径为0.5cm、长1.5cm的第一连接件3,另一端第一半圆形凹槽11下面0.5cm处留设直径为0.5cm、深1.5cm的第二安装孔6,所述第二支撑板2的一端第二半圆形凹槽21上面0.5cm处留设直径为0.5cm、深1.5cm的第一安装孔5,另一端第二半圆形凹槽21下面0.5cm处留设直径为0.5cm、长1.5cm的第二连接件4;

步骤2、现浇楼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先用马凳筋支撑起附加钢筋网,合并安装控制装置的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的第一连接件3插入第二支撑板2的第一安装孔5内,第二支撑2的第一连接件4插入第一支撑板1的第二安装孔6内,使其现浇楼板的附加钢筋和受力钢筋分别卡入并穿过合并的控制装置的圆孔内,其控制装置布置采用梅花点方式布设,其间距为1m,然后取掉马凳筋;

步骤3、浇筑楼板混凝土时,控制装置的上表面的位置即为楼板厚度,找到控制装置的上表面,若混凝土面高于控制装置上表面,用铝合金刮尺把高于控制装置上表面的混凝土刮平,若混凝土面低于装置上表面,需添加混凝土至装置上表面,再用铝合金刮尺刮平、收面;

步骤4、待现浇楼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并拆模后,对裸露在外的控制

装置的下表面涂刷水泥浆。

该施工工艺,操作简单、便捷,极大的节约了人力、工时。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同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