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6840发布日期:2018-10-09 19:4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前述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具备参拜部、搬运装置、多个保管部,前述多个保管部保管参拜对象物,在前述参拜部进行由参拜者实施的参拜,前述搬运装置在保管部与设置于参拜部的支承位置之间搬运参拜对象物。



背景技术:

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一例记载于日本特开平9-10805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述的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是收纳牌位、骨灰罐等的容器(10)作为参拜对象物的立体祭坛装置,具备保管容器(10)的多个收纳室(23)、进行由礼拜者实施的礼拜的礼拜堂(27)、在收纳室(23)和礼拜堂(27)之间搬运容器(10)的搬运装置(30)。并且,礼拜者为了礼拜而到访时,借助搬运装置(30)从收纳室(23)取出所希望的容器(10)来向礼拜堂(27)搬运。容器(10)的前表面(16)作为显示死后起的名号、生前的名字或照片等的显示面,在容器(10)被载置于礼拜堂(27)时,礼拜者能够从礼拜堂(27)的前方用眼睛确认该显示面。

这样,在如上述那样的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借助搬运装置向参拜部搬运参拜对象物,但作为参拜的对象的参拜对象物被搬运装置这样的机械搬运,由此存在有损参拜者在参拜部期待的严肃的氛围的可能。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这方面没有格外地认识。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希望实现一种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前述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能够抑制由于基于搬运装置的参拜对象物的搬运而损害严肃的氛围。

本发明的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具备参拜部、搬运装置和多个保管部,前述多个保管部保管参拜对象物,在前述参拜部进行由参拜者实施的参拜,前述搬运装置在前述保管部与设置于前述参拜部的支承位置之间搬运前述参拜对象物,前述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具备间隔壁、窗部件、照明装置、控制装置,前述间隔壁配置于前述参拜部,使得将前述参拜者的参拜位置和前述支承位置间隔,前述窗部件用能够调节光透过率的调光部件来构成,前述照明装置能够调节光量,前述控制装置控制前述窗部件的光透过率及前述照明装置的光量,在前述间隔壁的与支承于前述支承位置的前述参拜对象物相向的部分,形成用于前述参拜者用眼睛确认该参拜对象物的窗,前述窗部件被配置于前述窗,前述照明装置配置于光照到支承于前述支承位置的前述参拜对象物的位置,前述控制装置与前述参拜对象物通过前述搬运装置的搬运工作到达前述支承位置配合,进行前述窗部件的光透过率的增加及前述照明装置的光量的增加的至少一方。

根据上述方案,用能够调节光透过率的调光部件构成的窗部件配置于窗,并且能够调节光量的照明装置配置于光照到被支承于支承位置的参拜对象物的位置,所以能够将比从参拜者观察的窗靠支承位置侧的区域的可见度通过窗部件的光透过率的调节、照明装置的光量的调节来控制。并且,借助控制窗部件的光透过率及照明装置的光量的控制装置,与参拜对象物通过搬运装置的搬运工作到达支承位置配合,进行窗部件的光透过率的增加及照明装置的光量的增加的至少一方,所以能够在参拜对象物到达支承位置之前的时间点将上述可见度抑制为较低,在参拜对象物到达支承位置之后的时间点将上述可见度确保为较高。由此,在参拜对象物到达支承位置之前的时间点,参拜者难以意识到参拜对象物被搬运装置搬运,能够抑制有损参拜部的严肃的氛围,并且在参拜对象物到达支承位置之后的时间点,能够将从参拜者观察支承于支承位置的参拜对象物的可见度确保为较高,能够实现参拜者的满足感的提高。

另外,比从参拜者观察的窗靠支承位置侧的区域的可见度的控制通过窗部件的光透过率的调节、照明装置的光量的调节这样的参拜者看不到机械上可动的部分的方法来进行,所以也具有能够维持参拜部的严肃的氛围且进行如上所述的可见度的控制的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方案,能够实现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前述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能够抑制由于基于搬运装置的参拜对象物的搬运而有损严肃的氛围。

附图说明

图1是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俯视图。

图2是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侧视图。

图3是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参拜部附近的侧视图及窗的主视图。

图4是控制框图。

图5是控制流程图。

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参拜部附近的侧视图。

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以下仅称作保管设备1。)是具备参拜部6、搬运装置20、多个保管部65的设备,前述多个保管部65保管参拜对象物10,在前述参拜部6进行由参拜者p实施的参拜,前述搬运装置20在保管部65和设置于参拜部6的支承位置30之间搬运参拜对象物10。即,保管设备1是参拜设备。保管设备1具备控制搬运装置20的工作的控制装置5(参照图4),搬运装置20接受基于控制装置5的控制,将参拜者p欲参拜的参拜对象物10从保管部65向支承位置30搬运,并且将参拜结束的参拜对象物10从支承位置30向保管部65搬运。

如在图2中将一个参拜对象物10的侧壁部切口来表示其内部那样,参拜对象物10是将收纳有骨灰的骨灰罐作为收纳物2的收纳容器(佛龛),形成为形成收纳物2的容纳空间的箱状(在本例中为长方体状)。故人或宠物的骨灰(以下仅称作“骨灰”。)收纳于作为收纳物2的骨灰罐。收纳物2也可以是骨袋等骨灰罐以外的容器。此外,收纳物2(或收纳于收纳物2的物品)也可以是故人或宠物的遗骸(以下仅称作“遗骸”。)、含有骨灰及遗骸的至少一方的制造物(例如牌位、佛像等)、不含有骨灰和遗骸的制造物(例如牌位、佛像等)、故人、宠物的遗物等骨灰以外的物品。

如图3所示,参拜对象物10具有记载有与收纳物2有关的信息的板状体3。另外,板状体3仅在图3及之后参照的图6、图7表示,在这些以外的附图中,省略板状体3地将参拜对象物10简略化来表示。板状体3安装于参拜对象物10的形成收纳物2的容纳空间的主体部(箱状部)的侧面(侧壁部的外表面)。参拜对象物10的主体部例如由金属材料(不锈钢等)形成,板状体3例如由石材形成。与收纳物2有关的信息由文字、图形、记号、或它们的组合等来表示,通过雕刻、印刷等记载于板状体3的正面(在安装于参拜对象物10的主体部的状态下朝向外侧的面)。作为与收纳物2有关的信息,能够例示故人的姓氏(名字)、故人的家徽、故人喜欢的话。

如图2所示,在参拜部6设置有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间隔壁50。间隔壁50被配置成将参拜者p进行参拜的参拜位置s和支承位置30在沿水平面的第一方向x的间隔位置51(参照图1、图2)间隔。并且,在间隔壁50的被支承于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在第一方向x上相向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参拜者p用眼睛确认该参拜对象物10的窗52(参拜用的开口部)。由此,参拜者p在进行参拜时,能够穿过窗52用眼睛观察被支承于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窗52被配合板状体3的形状及尺寸地形成,这里形成为矩形。如图1~图3所示,窗部件8被配置于窗52。在后说明关于窗部件8的详细情况。

若将第一方向x的窗52相对于支承位置30存在的一侧(换言之,第一方向x的窗52相对于后述的支承部31存在的一侧)设为第一侧x1,将与第一侧x1相反的一侧设为第二侧x2,则如图3所示,参拜对象物10以板状体3为第一侧x1的朝向被支承于支承位置30。由此,参拜者p能够穿过窗52用眼睛观察被支承于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的板状体3。

如图1及图2所示,借助配置于第一方向x的相同的位置的多个保管部65形成有保管架60。形成一个保管架60的多个保管部65被沿上下方向z多层且沿第二方向y(在水平面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方向)多列地配置。即,保管架60被以架纵深方向为第一方向x且架横宽方向为第二方向y的朝向设置。保管架60具备沿上下方向z延伸的多个支柱64、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多个桁架63(板状部件)。各个桁架63被固定于沿第一方向x并列的一对支柱64的每一个。保管部65被支柱64沿第二方向y划分,并且被桁架63沿上下方向z划分。如图1所示,参拜对象物10以被在第二方向y上离开地配置的一对桁架63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保管于保管部65。一个参拜对象物10被保管于一个保管部65。保管架60被以沿第一方向x互相相向的方式设置一对。以下,将一对保管架60中的配置于第一侧x1的保管架60设为第一保管架61,配置于第二侧x2的保管架60设为第二保管架62。

保管设备1具备将一对保管架60的侧周围(在上下方向观察的周围)包围的壁体7,搬运装置20在被壁体7包围的区域的内部搬运参拜对象物10。如图1~图3所示,壁体7的配置于参拜部6的壁部(将参拜位置s和支承位置30间隔的部分)被相对于间隔壁50配置于第一侧x1,开口部7a被形成于该壁部的在第一方向x上与窗52相向的部分。开口部7a被形成为在第一方向x观察包括窗52的整体,参拜者p穿过开口部7a及窗52用眼睛观察被支承于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在将壁体7的开口部7a的下侧划分的部分,形成有放置线香、供品等的祭坛9。此外,在开口部7a的周围的壁体7的正面(朝向第一侧x1的面),施加有墓地的装饰(例如模仿墓石的花岗岩的花纹等)。

如图1及图2所示,支承位置30在第一保管架61被取代一部分的保管部65地设置。具体地,在第一保管架61,用于形成保管部65的单位空间(被桁架63及支柱64划分的空间)被沿上下方向z多层且沿第二方向y多列地配置,其中的一部分单位空间被用作用于形成支承位置30的空间。并且,如图1所示,参拜对象物10在支承位置30,被在第二方向y上离开地配置的一对桁架63从下方支承。即,借助设置于支承位置30的一对桁架63,构成在支承位置30支承参拜对象物10的支承部31。这样,在支承位置30设置有载置被搬运装置20搬运的参拜对象物10的支承部31。

如图1及图2所示,搬运装置20是堆垛起重机。具体地,搬运装置20具备行进体41、杆42、升降体43、移载装置45,前述行进体41被设置于地面部的轨道49引导来行进,前述杆42被立设于行进体41,前述升降体43被杆42引导而升降(沿上下方向z移动),前述移载装置45被支承于升降体43。控制装置5基于各种传感器(例如,旋转编码器等)的检测信息控制搬运装置20的工作(具体地为行进体41的行进工作、升降体43的升降工作及移载装置45的移载工作)。

控制装置5具备微型计算机等处理器,并且具备存储器等周边回路,通过这些硬件和在处理器等硬件上被执行的程序的协同工作,实现控制装置5的各功能。控制装置5可以被设置于搬运装置20,也可以与搬运装置20独立地设置。此外,在控制装置5具备互相能够通信地分离的多个硬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一部分的硬件设置于搬运装置20,余下的硬件与搬运装置20独立地设置。

移载装置45是在搬运装置20的参拜对象物10的支承部(后述的下方支承部44)和移载对象部位(保管部65或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的支承部(本例中为一对桁架63)之间移载参拜对象物10的装置。移载装置45具备使将参拜对象物10从下方支承的下方支承部44沿第一方向x突出缩回移动的滑动机构。该滑动机构在向升降体43侧缩回的缩回位置(图1所示的下方支承部44的位置)和从该缩回位置向移载对象部位侧突出的突出位置(图2所示的下方支承部44的位置)之间,使下方支承部44沿第一方向x突出缩回移动。下方支承部44的第二方向y的宽度被形成为比一对桁架63的第二方向y的间隔窄。该滑动机构构成为,能够使下方支承部44相对于缩回位置向第一方向x的两侧的突出位置移动。

若对参拜对象物10基于移载装置45的从下方支承部44向保管部65的移载动作进行说明,则搬运装置20首先通过行进体41的行进工作及升降体43的升降工作,使以支承有参拜对象物10的状态位于缩回位置的下方支承部44向相对于移载对象的保管部65设定的上侧目标位置移动。接着,搬运装置20借助移载装置45的滑动机构使下方支承部44从缩回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此时,在移载对象的保管部65为第一保管架61的保管部65的情况下,下方支承部44被相对于缩回位置向第一侧x1移动至第一侧x1的突出位置,在移载对象的保管部65为第二保管架62的保管部65的情况下,下方支承部44被相对于缩回位置向第二侧x2移动至第二侧x2的突出位置。此后,搬运装置20通过升降体43的升降工作使下方支承部44下降来将参拜对象物10取下至保管部65后,借助移载装置45的滑动机构使下方支承部44从突出位置向缩回位置移动。

对于参拜对象物10基于移载装置45的从下方支承部44向支承部31的移载动作,除了上侧目标位置置换为相对于支承部31设定的上侧目标位置这点以外,与上述的参拜对象物10从上述的下方支承部44向第一保管架61的保管部65的移载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如图2所示,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的支承位置与第一保管架61的保管部65的参拜对象物10的支承位置相比向第一侧x1偏离,所以将参拜对象物10向支承部31移载的情况的突出位置被设定为,与将参拜对象物10向第一保管架61的保管部65移载的情况的突出位置相比靠第一侧x1。

若对参拜对象物10基于移载装置45的从保管部65向下方支承部44的移载动作进行说明,则搬运装置20首先通过行进体41的行进工作及升降体43的升降工作,使缩回位置的下方支承部44向相对于移载对象的保管部65设定的下侧目标位置移动。接着,搬运装置20借助移载装置45的滑动机构使下方支承部44从缩回位置向突出位置移动后,通过升降体43的升降工作使下方支承部44上升,借助下方支承部44将参拜对象物10从保管部65取出,此后,借助移载装置45的滑动机构使下方支承部44从突出位置向缩回位置移动。与参拜对象物10基于移载装置45的从下方支承部44向保管部65移载的移载动作相同,与移载对象的保管部65为第一保管架61及第二保管架62的某个保管部65对应,这里的突出位置为相对于缩回位置为第一侧x1或第二侧x2的突出位置。另外,关于对于相同的保管部65设定的上侧目标位置及下侧目标位置,下侧目标位置被设定于关于第二方向y与上侧目标位置相同的位置,被设定成关于上下方向z与上侧目标位置相比以设定距离靠下侧。

关于参拜对象物10基于移载装置45的从支承部31向下方支承部44的移载动作,除了下侧目标位置置换为相对于支承部31设定的下侧目标位置这点以外,与上述的参拜对象物10从第一保管架61的保管部65向下方支承部44的移载动作相同,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另外,关于对于相同的支承部31设定的上侧目标位置及下侧目标位置,下侧目标位置被设定于关于第二方向y与上侧目标位置相同的位置,被设定成关于上下方向z与上侧目标位置相比以设定距离靠下侧。

如上所述,在用于参拜者p用眼睛确认被支承于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的窗52配置有窗部件8。如图3所示,窗52(后述的开口部70)形成为在第一方向x观察为矩形,窗部件8形成为嵌于开口部70的大小的平板状(外缘形状为矩形的平板状)。并且,窗部件8用能够调节光透过率的调光部件8a构成。例如,能够将调光部件8a夹于一对玻璃基板之间的构造体、调光部件8a被粘贴于玻璃基板(玻璃板)的正面(在配置于窗52的状态下朝向第一侧x1的正面或朝向第二侧x2的正面)的构造体用作窗部件8。调光部件8a是能够切换成透明状态(光透过率较高的状态)和不透明状态(光透过率较低的状态)的调光元件,能够使用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来使光透过率变化的液晶方式、通过电化学反应使光透过率变化的电致变色显示方式等所有的方式(原理)的调光元件。作为调光部件8a,也能够使用片状(膜状)的部件。此外,调光部件8a能够使用在切换成不透明状态的状态下呈乳白色的、在切换成不透明状态的状态下呈浓色的、在切换成不透明状态的状态下呈反射状态的等。

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用于调节调光部件8a的光透过率的调光装置25(参照图4),来控制使用调光部件8a构成的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例如,在将像液晶方式的调光元件、电致变色显示方式的调光元件那样地能够电气地控制光透过率的调光元件用作调光部件8a的情况下,调光装置25设为控制向调光部件8a的施加电压的电压控制装置,控制装置5经由调光装置25控制向调光部件8a的施加电压(例如切换成施加电压的状态和不施加电压的状态),由此调节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

如图3所示,能够调节光量的照明装置90被设置于参拜部6。照明装置90被配置于光照射于支承于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的位置。具体地,照明装置90被配置于光照射参拜对象物10的第一侧x1的端面(板状体3的正面)的位置。并且,照明装置90的光量被控制装置5控制(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照明装置90具备多个光源,从该多个光源的至少一部分发出的光照射于支承于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另外,光源可以是点光源(白炽灯灯泡、发光二极管等)、线光源(日光灯等)、面光源(有机el光源等)的某一个。并且,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发光的光源的数量及各光源的光量的至少一方,调节照明装置90的光量(照明装置90整体的光量)。

如上所述,将使用能够调节光透过率的调光部件8a构成的窗部件8配置于窗52,并且将能够调节光量的照明装置90配置于光照射于支承于支承位置30的参拜对象物10的位置,由此能够通过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的调节、照明装置90的光量的调节,来控制比从参拜者p观察的窗52靠支承位置30侧的区域(搬运装置20、保管架60的配设区域)的可见度。即,随着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增加,上述可见度变高,此外,随着照明装置90的光量增加,上述可见度变高。并且,控制装置5构成为,与参拜对象物10基于搬运装置20的搬运工作到达支承位置30配合,进行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的增加及照明装置90的光量的增加二者。由此,在参拜对象物10到达支承位置30之后的时间点,以能够给予穿过窗52看到参拜对象物10的参拜者p满足感的程度较高地确保上述可见度,同时在参拜对象物10到达支承位置30之前的时间点能够将上述可见度抑制为较低。由此,参拜者p难以意识到参拜对象物10被搬运装置20向支承位置30搬运,能够抑制有损参拜部6的严肃的氛围。此外,这样地构成为控制装置5控制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及照明装置90的光量二者,由此能够将这两个控制量(光透过率及光量)同时控制来提高参拜部6处的演出效果。例如,通过使这两个控制量渐增或渐减,能够良好地演出庄重感。

图5表示被控制装置5执行的控制流的一例。如图5所示,若参拜对象物10到达支承位置30(步骤#01:是),则控制装置5执行使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增加的光透过率增加控制,(步骤#02),并且执行使照明装置90的光量增加的光量增加控制(步骤#03)。例如能够构成为,在参拜对象物10到达支承位置30前的时间点,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被维持成在其调节范围内最低的透过率,在光透过率增加控制(步骤#02)中,使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增加至在其调节范围内最高的透过率。此外,例如能够构成为,在参拜对象物10到达支承位置30前的时间点,照明装置90的光量被维持成在其调节范围内最小的光量(即非点灯状态下的零),在光量增加控制(步骤#03)中,使照明装置90的光量增加至在其调节范围内最大的光量(例如额定光量)。

控制装置5基于检测装置29(参照图4)的检测信息,进行参拜对象物10是否到达支承位置30的判定(步骤#01)。检测装置29在参拜对象物10位于支承位置30的情况下和参拜对象物10不位于支承位置30的情况下,将互不相同的信号向控制装置5输出。例如构成为,由检测参拜对象物10是否被载置于支承部31的传感器(遮光式的光传感器等)构成检测装置29,若被检测装置29检测出参拜对象物10被载置于支承部31,则控制装置5判定成参拜对象物10到达支承位置30。另外,也能够将检测装置29不设为非接触式的传感器而设为接触式的传感器。此外,也能够构成为,控制装置5基于检测下方支承部44的第一方向x的位置(距缩回位置的突出量)的传感器(旋转编码器等)的检测信息,进行参拜对象物10是否到达支承位置30的判定。

并且,控制装置5在至参拜对象物10开始从支承位置30搬出为止的期间(步骤#04:否),将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维持成基于光透过率增加控制(步骤#02)的增加后的值,并且将照明装置90的光量维持成基于光量增加控制(步骤#03)的增加后的值。并且,若参拜对象物10从支承位置30的搬出开始时机到来(步骤#04:是),则控制装置5执行使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减少的光透过率减少控制(步骤#05),并且执行使照明装置90的光量减少的光量减少控制(步骤#06)。例如,能够构成为,在光透过率减少控制(步骤#05)中,使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减少至在其调节范围内最低的透过率。此外,例如,能够构成为,在光量减少控制(步骤#06)中,使照明装置90的光量减少至在其调节范围内最小的光量。能够构成为,参拜对象物10在参拜者p的参拜结束时被从支承位置30搬出,所以以参拜者p进行参拜结束的操作(例如开关的操作)、从参拜者p的参拜开始经过设定时间等为条件,控制装置5判定成参拜对象物10从支承位置30搬出的搬出开始时机到来。

这样,控制装置5与参拜对象物10通过搬运装置20的搬运工作到达支承位置30配合,执行使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增加的光透过率增加控制和使照明装置90的光量增加的光量增加控制,与参拜对象物10通过搬运装置20的搬运工作开始从支承位置30搬出配合,执行使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减少的光透过率减少控制和使照明装置90的光量减少的光量减少控制。另外,“配合”意味着,与作为对象的两个时机(例如,参拜对象物10到达支承位置30的时机和开始光透过率增加控制的时机)相关,是不仅包括这两个时机一致的情况,还包括这两个时机存在偏差的情况的概念。作为后者的情况的例子,例如能够将开始光透过率增加控制的时机设定成,比参拜对象物10到达支承位置30的时机晚(或早)设定时间的时机。

本实施方式的保管设备1还通过具备以下那样的结构,实现参拜部6的演出效果(庄严、高级感等)的提高。

如图2及图3所示,窗52具备多个开口部70,前述多个开口部70随着从支承位置30侧朝向参拜位置s侧(即随着朝向第一侧x1)开口面积逐级变大。具体地,在间隔壁50的形成窗52的部分,从第一侧x1按顺序设置有第一框体81、第二框体82及第三框体83。第一框体81、第二框体82、及第三框体83分别形成为平板状,板面被以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姿势配置。在各框体(81、82、83)形成有沿厚度方向(第一方向x)贯通的矩形的开口部70,形成于第二框体82的开口部70(第二开口部72)与形成于第三框体83的开口部70(第三开口部73)相比,开口面积形成为较大,形成于第一框体81的开口部70(第一开口部71)与第二开口部72相比,开口面积形成为较大。并且,第二开口部72在第一方向x上观察形成为包括第三开口部73的整体,第一开口部71在第一方向x上观察形成为包括第二开口部72的整体。如图3所示,从参拜者p的视点位置观察参拜对象物10的方向为与第一方向x平行或与其接近的方向,所以通过如上所述地形成各开口部(71、72、73),在参拜位置s进行参拜的参拜者p能够感到窗52的纵深感。另外,具备窗52的开口部70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外的数,其数量能够适当改变。

如图3所示,窗部件8被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的最靠参拜位置s侧(最靠第一侧x1)的开口部70(第一开口部71)的位置。即,窗部件8形成为嵌于第一开口部71的大小的平板状,以堵塞第一开口部71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框体81。另一方面,在第二开口部72及第三开口部73不配置窗部件8地敞开。在窗52具备多个开口部70的情况下,窗部件8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的至少一个,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窗部件8仅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的一个。

此外,如图3所示,与窗52具备多个开口部70对应,照明装置90具备的多个光源被分开地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的每一个的支承位置30侧(第二侧x2)的多个位置。具体地,照明装置90具备多个光源被分开地配置于,第一开口部71的支承位置30侧的位置、第二开口部72的支承位置30侧的位置、及第三开口部73的支承位置30侧的位置这三个位置。如图3所示,若将配置于第一开口部71的支承位置30侧的位置的光源设为第一光源91,将配置于第二开口部72的支承位置30侧的位置的光源设为第二光源92,将配置于第三开口部73的支承位置30侧的位置的光源设为第三光源93,则第一光源91配置于第一框体81的朝向第二侧x2的外表面,第二光源92配置于第二框体82的朝向第二侧x2的外表面,第三光源93配置于第三框体83的朝向第二侧x2的外表面。第一光源91、第二光源92、及第三光源93分别由单个或多个点光源、线光源或面光源构成。通过这样地配置照明装置90具备的多个光源(这里为第一光源91、第二光源92及第三光源93),能够将光源间的第一方向x的配置位置的差利用于照明装置90的光的演出。也可以在第一光源91、第二光源92及第三光源93之间,使光量增加控制、光量减少控制的执行时的光量的变化时机互不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光源91被在第一框体81的朝向第二侧x2的外表面沿第一开口部71的矩形的外周缘配置,第二光源92被在第二框体82的朝向第二侧x2的外表面沿第二开口部72的矩形的外周缘配置,第三光源93被在第三框体83的朝向第二侧x2的外表面沿第三开口部73的矩形的外周缘配置。另外,各光源可以配置成沿对应的开口部(在第一光源91的情况下为第一开口部71)的外周缘遍及整个区域,也可以配置成仅沿对应的开口部的外周缘的一部分(例如矩形的外周缘的相向的一对边部)。

〔其他实施方式〕

接着,对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控制装置5与参拜对象物10通过搬运装置20的搬运工作到达支承位置30配合,进行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的增加及照明装置90的光量的增加二者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控制装置5与参拜对象物10通过搬运装置20的搬运工作到达支承位置30配合,仅进行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的增加及照明装置90的光量的增加的一方。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与参拜对象物10通过搬运装置20的搬运工作到达支承位置30无关的时机(例如基于参拜者p等的人工操作的时机)进行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的增加及照明装置90的光量的增加的另一方。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控制装置5与参拜对象物10通过搬运装置20的搬运工作从支承位置30开始搬运配合,进行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的减少及照明装置90的光量的减少二者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控制装置5与参拜对象物10通过搬运装置20的搬运工作从支承位置30开始搬运配合,仅进行窗部件8的光透过率的减少及照明装置90的光量的减少的一方。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窗52具备随着朝向第一侧x1开口面积逐级变大的多个开口部7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构成为窗52具备开口面积互相相等的多个开口部70。此外,也能够构成为窗52仅具备一个开口部70。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照明装置90具备的多个光源被分开配置于第一方向x的多个位置(具体地,多个开口部70的每一个的支承位置30侧的多个位置)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构成为,照明装置90具备的单个或多个光源配置于第一方向x的相同的位置或第一方向x的多个(但是与照明装置90具备的开口部70的数量不同的数量)位置。此外,在图3中所示的各光源(91、92、93)的配置位置仅为一例,也能够将各光源配置于其他部位。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窗部件8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中的最靠参拜位置s侧的开口部7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窗部件8如图6所示的例子那样,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中的最靠支承位置30侧的开口部70,或窗部件8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中的并非最靠参拜位置s侧的开口部70也并非最靠支承位置30侧的开口部70的开口部70(配置于第一方向x的中间位置的开口部70)。窗部件8的配设位置能够与演出方法的不同对应地选择。例如,将窗部件8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中的最靠支承位置30侧的开口部70,能够演出相对于参拜对象物10照射聚光灯的形象,将窗部件8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中的最靠参拜位置s侧的开口部70,能够演出相对于参拜对象物10照射间接照明的形象。此外,也能够将窗部件8的配设位置与窗部件8(调光部件8a)的材质对应地选择。例如,与光透过率的调节范围内的最高的光透过率(即透明状态下的光透过率)对应,在透明状态下的光透过率较高的情况下,能够将窗部件8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中的最靠参拜位置s侧的开口部70,在透明状态下的光透过率较低的情况下,能够将窗部件8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中的最靠支承位置30侧的开口部70。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窗部件8仅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的一个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构成为将窗部件8配置于多个开口部70的两个以上。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移载装置45具备使下方支承部44沿第一方向x突出缩回移动的滑动机构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移载装置45具备使将参拜对象物10从第二方向y的两侧夹持的一对夹紧部沿第一方向x突出缩回移动的机构,或移载装置45具备使把持设置于参拜对象物10的上部的突起部(凸缘部等)的把持部沿第一方向x突出缩回移动的机构,或移载装置45具备使与设置于参拜对象物10的侧面的被卡合部(把手等)卡合脱离自如的卡合部(钩)沿第一方向x突出缩回移动的机构等。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间隔壁50是与壁体7分体的部件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间隔壁50与壁体7一体地形成的结构。即,也可以是,壁体7的配置于参拜部6的部分构成间隔壁50。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搬运装置20为堆垛起重机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搬运装置20也可以是,沿形成于顶棚侧的行进轨道(行进路径)行进来搬运物品的顶棚搬运车、识别自身的当前位置的同时在地面部自主行进的物品搬运车等堆垛起重机以外的搬运装置。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搬运装置20由单一的搬运装置构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搬运装置20也能够构成为,具备能够互相移载参拜对象物10的两个以上的搬运装置。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参拜对象物10为外形是长方体状的收纳容器(佛龛)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是,参拜对象物10是收纳骨灰、骨灰罐等收纳物2的容器,也可以是,外形不是长方体状的收纳容器。例如,能够将具有佛堂等建筑物的外形的收纳容器、具有佛、菩萨(地藏菩萨等)等信仰对象物的外形的收纳容器作为参拜对象物10。另外,收纳容器也包括相对于收纳物2从上侧覆盖的形式的(将收纳物2从上方及侧方覆盖的形式)。此外,也可以是参拜对象物10不是收纳容器的结构。例如,能够将参拜对象物10设为上述的牌位、佛像等。这样,参拜对象物10可以是作为抱有敬意的对象(故人等)的替代的物体(骨灰等)、或用于收纳这样的物体的容器。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支承部31设置于支承位置3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构成为,支承部31不设置于支承位置30,参拜对象物10借助下方支承部44向支承位置30后,至参拜者p的参拜结束为止的期间,维持参拜对象物10在支承位置30被下方支承部44从下方支承的状态。此外,如图7所示的例子那样,也能够构成为,搬运装置20除了相当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搬运装置20的第一搬运装置21之外,还具备在第一搬运装置21和支承位置30之间搬运参拜对象物10的第二搬运装置22,至参拜者p的参拜结束止的期间,维持参拜对象物10在支承位置30被第二搬运装置22支承的状态。另外,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参拜对象物10借助第二搬运装置22搬运的搬运路径形成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该搬运路径的一端在第一搬运装置21和第二搬运装置22之间作为移载参拜对象物10的中转部,该搬运路径的另一端作为支承位置30。在这样的结构中,例如,基于第二搬运装置22的用于检测参拜对象物10的位置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能够进行参拜对象物10是否到达支承位置30的判定。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搬运装置22由辊输送机构成,但也可以将第二搬运装置22由带输送机、板输送机等辊输送机以外的搬运机构构成。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一个参拜对象物10被保管于一个保管部65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构成为将多个参拜对象物10(例如两个参拜对象物10)沿第一方向x并列地保管于一个保管部65。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保管设备1具备第一保管架61及第二保管架62双方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构成为保管设备1仅具备第一保管架61及第二保管架62的某一方。

(12)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方案,只要不产生矛盾,就也能够与其他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方案组合来应用(包括作为其他实施方式说明的实施方式彼此的组合)。关于其他方案,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也都仅是例示。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各种改变。

〔上述实施方式的概要〕

以下,对上述内容中已说明的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概要进行说明。

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具备参拜部、搬运装置和多个保管部,前述多个保管部保管参拜对象物,在前述参拜部进行由参拜者实施的参拜,前述搬运装置在前述保管部与设置于前述参拜部的支承位置之间搬运前述参拜对象物,前述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具备间隔壁、窗部件、照明装置、控制装置,前述间隔壁配置于前述参拜部,使得将前述参拜者的参拜位置和前述支承位置间隔,前述窗部件用能够调节光透过率的调光部件来构成,前述照明装置能够调节光量,前述控制装置控制前述窗部件的光透过率及前述照明装置的光量,在前述间隔壁的与支承于前述支承位置的前述参拜对象物相向的部分,形成用于前述参拜者用眼睛确认该参拜对象物的窗,前述窗部件被配置于前述窗,前述照明装置配置于光照到支承于前述支承位置的前述参拜对象物的位置,前述控制装置与前述参拜对象物通过前述搬运装置的搬运工作到达前述支承位置配合,进行前述窗部件的光透过率的增加及前述照明装置的光量的增加的至少一方。

根据上述方案,用能够调节光透过率的调光部件构成的窗部件配置于窗,并且能够调节光量的照明装置配置于光照到被支承于支承位置的参拜对象物的位置,所以能够将比从参拜者观察的窗靠支承位置侧的区域的可见度通过窗部件的光透过率的调节、照明装置的光量的调节来控制。并且,借助控制窗部件的光透过率及照明装置的光量的控制装置,与参拜对象物通过搬运装置的搬运工作到达支承位置配合,进行窗部件的光透过率的增加及照明装置的光量的增加的至少一方,所以能够在参拜对象物到达支承位置之前的时间点将上述可见度抑制为较低,在参拜对象物到达支承位置之后的时间点将上述可见度确保为较高。由此,在参拜对象物到达支承位置之前的时间点,参拜者难以意识到参拜对象物被搬运装置搬运,能够抑制有损参拜部的严肃的氛围,并且在参拜对象物到达支承位置之后的时间点,能够将从参拜者观察支承于支承位置的参拜对象物的可见度确保为较高,能够实现参拜者的满足感的提高。

另外,比从参拜者观察的窗靠支承位置侧的区域的可见度的控制通过窗部件的光透过率的调节、照明装置的光量的调节这样的参拜者看不到机械上可动的部分的方法来进行,所以也具有能够维持参拜部的严肃的氛围且进行如上所述的可见度的控制的优点。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方案,能够实现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前述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能够抑制由于基于搬运装置的参拜对象物的搬运而有损严肃的氛围。

这里,优选的是,前述窗具备随着从前述支承位置侧朝向前述参拜位置侧开口面积逐级变大的多个开口部,前述窗部件配置于前述多个开口部的至少一个。

根据该方案,与窗仅具备一个开口部的情况相比,体现出窗的纵深感,能够实现参拜部的演出效果(庄严、高级感等)的提高。

优选的是,在上述那样地前述窗具备前述多个开口部的结构中,前述窗部件配置于前述多个开口部中的最靠前述参拜位置侧的开口部。

根据该方案,能够在多个开口部中的最靠参拜位置侧的开口部抑制灰尘、雨水、虫等异物从参拜者的参拜位置侧穿过窗向支承位置侧进入。由此,不仅在支承位置,在多个开口部之间的位置也能够抑制如上所述的异物进入,能够容易地适当保持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的功能、品位。该结构特别适合于参拜者的参拜位置设置于屋外的情况。

此外,优选的是,在上述那样地前述窗具备前述多个开口部的结构中,前述照明装置具备多个光源,前述多个光源被分开配置于前述多个开口部的每一个的前述支承位置侧的多个位置。

根据该方案,与多个光源全部配置于从参拜者的参拜位置在朝向支承位置的方向的互相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不同,能够将光源间的该方向的配置位置的差利用于基于照明装置的光的演出。由此,能够实现参拜部的演出效果(庄严、高级感等)的提高。

本发明的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能够具备上述各效果中的至少一个即可。

附图标记说明

1:参拜对象物的保管设备

5:控制装置

6:参拜部

8:窗部件

8a:调光部件

10:参拜对象物

20:搬运装置

30:支承位置

50:间隔壁

52:窗

65:保管部

70:开口部

90:照明装置

91:第一光源(光源)

92:第二光源(光源)

93:第三光源(光源)

p:参拜者

s:参拜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