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对接的T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66241发布日期:2019-01-18 23:17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对接的T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模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全自动对接的t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

传统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采用现浇施工的方法,该方法需要先将预制的模板对接,再在模板的连接处由上方插入钢筋套筒作为连接件,最后进行浇筑。由模板上方插入钢筋套筒,加大了整个浇灌步骤的工作量,费时费力,大大延缓了工程的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提供一种全自动对接的t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在模板对接完成后,由模板上方插入钢筋套筒作为连接件,最后进行浇灌,延缓工程进度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措施:

一种全自动对接的t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包括第一双壁、两个第二双壁、第一连接单元以及第二连接单元;两个所述第二双壁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双壁的两侧,以形成t字型连接,所述第一双壁和所述第二双壁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第一连接单元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双壁的一端内,且靠近所述第二双壁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单元活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双壁两者之一的一端内,且靠近两者另一设置;所述第一双壁和每一所述第二双壁均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若干个格栅,所述第一侧壁的内部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钢架和第二钢架;所述第二双壁的所述第二侧壁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双壁的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均包括多个矩形支撑部、固定杆以及拉扯部;所述矩形支撑部沿竖直方向上等间距设置,所述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矩形支撑部之间,用于固定所述矩形支撑部;所述拉扯部设置于所述矩形支撑部上,所述拉扯部用于拉动所述矩形支撑部以及所述固定杆移动,使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双壁与所述第二双壁之间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双壁之间。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矩形支撑部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相互抵接。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钢架包括若干个水平设置的第一钢筋以及与所述第一钢筋相垂直设置的若干个第二钢筋;所述第一钢筋与所述第二钢筋形成网状结构;所述第一钢筋两端设置有加固部,用于支撑双壁的两端。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加固部呈l型,所述加固部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且与所述第二侧壁浇筑为一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固定杆设置于所述矩形支撑部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单元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加固部的内侧,且所述矩形支撑部未设置所述固定杆的一端朝向所述加固部的外侧设置。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格栅包括若干个交错设置的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且所述连接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浇筑为一体。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厚度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侧壁的厚度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厚度取值为5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一种全自动对接的t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中采用连接单元的结构设计,矩形支撑部、固定杆以及拉扯部相结合,第一连接单元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双壁的一端内,且靠近所述第二双壁设置;第二连接单元活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双壁两者之一的一端内,且靠近两者另一设置。在现场浇筑时,通过拉扯部移动矩形支撑部以及固定杆至两个双壁之间,起到快速对接以及连接的作用,免去了传统技术中需要模板对接后再由模板上方插入钢筋套筒作为连接件的步骤,提高了工程效率。

2、本发明一种全自动对接的t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中采用加固部的结构设计,通过第一钢架的横向钢筋弯折形成加固部,并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浇筑为一体,起到支撑双壁端部的作用,使得双壁的端部更加稳固。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一种全自动对接的t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中第一双壁在c方向上的视图;

附图3是附图1中第一连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第一双壁100、第二双壁200、第一连接单元300、第二连接单元400、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格栅130、第一钢架111、第二钢架121、第一钢筋111-a、第二钢筋111-b、加固部112、矩形支撑部310、固定杆320、拉扯部3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实施例中,一种全自动对接的t型混凝土建筑预制双壁连接体系,包括第一双壁100、两个第二双壁200、第一连接单元300以及第二连接单元400。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双壁100的两侧,以形成t字型连接,所述第一双壁100和所述第二双壁200由混凝土浇筑而成。所述第一连接单元300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双壁100的一端内,且靠近所述第二双壁200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单元400活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两者之一的一端内,且靠近两者另一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单元300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400分别预先设置于所述第一双壁100和所述第二双壁200之间,避免了在工地上浇筑时,还需要从双壁上方插入钢筋套筒的工序,提高了浇筑效率。且可以利用连接单元对接所述第一双壁100与所述第二双壁200,达到快速对接的目的,提供了工作效率。

请参考图1-2,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双壁100和每一所述第二双壁200均包括第一侧壁110、第二侧壁120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11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之间的若干个格栅130。所述第一侧壁110的内部与所述第二侧壁12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钢架111和第二钢架121。所述第二双壁200的所述第二侧壁120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双壁200的所述第一侧壁110的长度。所述第一钢架111、所述第二钢架121以及所述格栅130相互配合,达到支撑并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0和所述第二侧壁120的目的,保证所述第一双壁100和所述第二双壁200的强度要求。

请参考图1-3,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300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400均包括多个矩形支撑部310及固定杆320;所述矩形支撑部310沿竖直方向上等间距设置,所述固定杆320设置于所述矩形支撑部310之间,用于固定所述矩形支撑部;所述矩形支撑部310上设置有拉扯部330,所述拉扯部330用于拉动所述矩形支撑部310以及所述固定杆320移动,使所述第一连接单元300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400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双壁100与所述第二双壁200之间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之间。

在实际使用中,所述第一连接单元300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双壁100的一端内,且靠近所述第二双壁200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单元400活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两者之一的一端内,且靠近两者另一设置。在运输中,连接单元就可以起到支撑双壁端部的目的,而在工地浇筑时,可通过所述拉扯部330拉扯所述矩形支撑部310和所述固定杆320移动,达到快速对接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双壁100和所述第二双壁200的目的,免去了从所述第一双壁100和所述第二双壁200的上方插入钢筋篓连接的目的,浇筑效率高。

请参考图1-3,实施例中,所述矩形支撑部310与所述第一侧壁110和所述第二侧壁120相互抵接。所述矩形支撑部310与所述第一侧壁110和所述第二侧壁120相互抵接可以更好的支撑所述第一侧壁11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使所述第一双壁100以及所述第二双壁200的端部更加稳定,不易因为遭受碰撞和挤压而变形。且在对接时,所述矩形支撑部310能够起到更好的对接作用,因为所述矩形支撑部310与所述第一侧壁110和所述第二侧壁120相互抵接保证了在对接时,所述第二双壁200与所述第一双壁100对接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对接的准确性。

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架111包括若干个水平设置的第一钢筋111-a以及与所述第一钢筋111-a相垂直设置的若干个第二钢筋111-b。所述第一钢筋111-a与所述第二钢筋111-b形成网状结构;所述第一钢筋111-a两端设置有加固部112,用于支撑双壁的两端。网状的所述第一钢架111能够更好的保证所述第一侧壁110的强度,所述加固部112的设置,加强了双壁端部的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固部112呈l型,所述加固部112垂直于所述第一侧壁110且与所述第二侧壁120浇筑为一体。所述加固部112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11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浇筑为一体,提高强度。

请参考图1-3,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杆320设置于所述矩形支撑部310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单元300和所述第二连接单元400分别设置于所述加固部112的内侧,且所述矩形支撑部310未设置所述固定杆320的一端朝向所述加固部112的外侧设置。在实际使用中,连接单元设置于所述加固部112的内侧能够保证避免连接单元掉落,在对接时,由所述拉扯部330拉扯所述矩形支撑部310与所述固定杆320时,能够避免连接单元被完全拉扯出所述第一双壁100和所述第二双壁200,所述加固部112起到限制连接单元的位置的作用。

所述第二连接单元400用于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定义所述第二连接单元400的所述矩形支撑部310的长度为l,所述长度l满足:400mm≤l≤600mm,满足400mm≤l≤600mm的所述矩形支撑部310可以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之间,能够保证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的连接处浇筑后的墙体强度,本实施例中,所述长度l取值为550mm,当长度l为550mm时,所述矩形支撑部310能够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时起到最好的支撑作用,浇筑完后,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之间的连接处可以得到有效的支撑。

另一方面,对接时,所述第二连接单元400的所述矩形支撑部310的长度l为550mm,由于所述矩形支撑部310具有较大的长度,且移动较大的距离。故,还可以大致通过移动所述矩形支撑部310的难易程度,大致判断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是否直线对接。减少两个所述第二双壁200的直线对接时的误差。

实施例中,所述格栅130包括若干个交错设置的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11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连接,且所述连接钢筋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110和所述第二侧壁120浇筑为一体。所述格栅130能够避免双壁中间位置的损坏以及使墙体满足浇筑完成后的强度要求。

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11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之间的距离为100mm。所述第一侧壁11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之间的距离为100mm,保证了浇筑后,整体墙面的强度。所述第一侧壁110的厚度与所述第二侧壁120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侧壁110的厚度与所述第二侧壁120的厚度取值为50mm。所述第一侧壁11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的厚度取值为50mm则保证了双壁模板的强度,使得所述第一侧壁110与所述第二侧壁120不易被破坏,且保证了浇筑后的整体墙面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