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强度柱模板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公告号为CN202530759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柱模板构造,包括竹胶板、木方、槽钢、螺栓。竹胶板厚度为~20mm,竹胶板外面设置木方,木方高度为50mm,宽度为100mm,木方外面设置槽钢,对面槽钢用螺栓紧固,螺栓间距为400~500mm,螺栓直径为~22mm。
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柱模板结构,其将竹胶板闭合后在竹胶板的外壁面上设置木方并通过槽钢进行加固,同时为了承受混凝土的侧压力与其他荷载,确保模板间距满足设计要求往往位于槽钢上还穿设有对拉螺栓,现有的对拉螺栓的加固方法一般为穿设在槽钢上,通过拉紧相对侧的槽钢向木方施以抵紧于竹胶板上的拉力。但由于对拉螺栓设置于槽钢外侧,增大了柱模板周边的占地空间,不利于柱模板周边的施工进行。槽钢与木方同混凝土之间都是间接抵触固定,加固能力受限,在不同的施工环境下可能产生误差影响混凝土的浇铸成型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柱模板支护结构,其优点在于减小柱模板结构的占地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柱模板支护结构,包括相互拼接闭合的多层板、位于所述多层板外壁处加固的若干木方、固定于木方侧壁面的钢管柱箍以及穿设于所述钢管柱箍上的对拉螺栓,所述多层板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模板与两个垂直于所述第一模板相对设置的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表面沿长边侧开设有若干第一穿孔,所述第二模板表面沿长边侧开设有若干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与第一模板宽边侧的距离大于第二穿孔与第二模板宽边侧的距离,同时穿过两个所述第一模板的第一穿孔以及两个第二模板上的第二穿孔设置有套管,所述对拉螺栓伸入穿过套管,且其两端连接于钢管柱箍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层板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第一模板,以及垂直于第一模板的一对第二模板,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相互垂直闭合构成一个封闭的四棱柱腔室用于灌注混凝土以供成型,位于第一模板上开设的第一穿孔与第二模板上开设的第二穿孔均穿过套管,由于第一穿孔与第一模板侧边的距离大于第二穿孔与第二模板侧边的距离,使得套管穿过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时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错开互不干涉,对拉螺栓穿过套管设置,对拉螺栓伸出多层板两端连接钢管柱箍将光管柱箍抵压在木方上,钢管柱箍、与木方通过对拉螺栓对多层板的周壁上进行加固提升柱模板闭合的密封性与精确性。对拉螺栓通过套管穿设在柱模板内部以减少对拉螺栓的占地空间,保证柱模板周边有充足的空间尽兴其他的施工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根据其宽度是否大于一米分为小号模板与大号模板,所述小号模板宽边测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一道套管与对拉螺栓;所述大号模板宽边测间隔设置有两道套管与对拉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以一米的宽度为界限值设为宽度小于等于一米的小号模板以及宽度大于一米的大号模板,小号模板上的套管位于中部位置设置一个以保证固定效果的前提下减小施工成本;大号模板上的套管间隔设置有两个保证对拉螺栓的固定效果。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上的套管与对拉螺栓根据施工设计的不同规格预设有不同的安装数量与安装位置,提升柱模板的灵活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管开口一端的侧壁面沿套管的径向水平延伸有一对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转动连接有拉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伸部与拉环的设置方便施工人员手持拉环在对多层板内进行混凝土灌注之前较省力的将套管插入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中,也方便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上套管的拆卸,同时也有利于对拉环位置的转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管柱箍上开设有供对拉螺栓穿过的连接孔,且所述钢管柱箍一体连接有满堂脚手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孔供对拉螺栓穿过固定,钢管柱箍与满堂脚手架一体连接方便柱模板周边的施工建设,减少搭设脚手架的耗材,并保证钢管柱箍位置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木方沿多层板的宽边方向等间隔固定于多层板板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木方沿多层板长边等间隔设置在保证木方加固作用的同时减少木方的使用数量,便于施工人员的安装作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管柱箍位于多层板上木方的外周壁上沿竖直方向等间隔设置有若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管柱箍在竖直方向上设置若干以增强对木方以及多层板的加固与限位作用,保证柱模板的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并提高柱模板的密封性与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多层板的一端垂直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木方贴合于多层板与支撑板侧壁固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用以增大多层板与底面的接触面积保证多层板位置的稳定性,同时木方对多层板的侧壁以及支撑板起到抵触加固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多层板拼接安装位置的稳定保证柱模板对混凝土的定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位于支撑板下方垫设有盘脚方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盘脚方木用以进一步扩大多层板的接触面积同时减少多层板拼接安装时在地面上的可能受到的磨损,提升多层板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使用导致支撑板磨损多层板在拼接安装过程中出现位置偏移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柱模板的占地空间,提高柱模板周边的空间利用率;
2、提升柱模板位置的稳定性;
3、保证柱模板对混凝土柱的成型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多层板;11、第一模板;12、第一穿孔;13、第二模板;14、第二穿孔;15、支撑板;16、连接孔;2、套管;21、延伸部;22、拉环;3、对拉螺栓;4、木方;5、钢管柱箍;6、盘脚方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高强度柱模板支护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拼接闭合的若干多层板1、于多层板1外壁固定的若干木方4以及固定于同一多层板1上木方4外壁面的钢管柱箍5。多层板1包括一对第一模板11与一对第二模板13,第一模板11上开设有若干第一穿孔12,第二模板13上开设有若干第二穿孔14,穿过一对第一模板11上的第一穿孔12以及一对第二模板13上的第二穿孔14设置有套管2,套管2内穿设有两端连接于钢管柱箍5上的对拉螺栓3,通过将对拉螺栓3从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之间的套管2内穿过以减少柱模板外部的占地空间。
如1、2所示,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均设有两个且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的长度相同。本实施例中的多层板1采用厚度为mm的九合板,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上的第一穿孔12与第二穿孔14均沿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模板11上的穿孔与第一模板11的宽边侧距离大于第二模板13上穿孔与第二模板13的宽边侧距离。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上的第一穿孔12与第二穿孔14根据多层板1不同的宽边长度设置有不同的开设位置,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根据宽度均分类为宽度大于1000mm的大号模板与宽度小于或等于1000mm的小号模板,大号模板上的第一穿孔12或第二穿孔14位于宽边侧间隔设置有两道,小号模板上的第一穿孔12或第二穿孔14位于宽边侧的中部位置设置有一道,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均为大号模板,第一模板11上的第一穿孔12设置有两列,每列间隔设置有三个;第二模板13上的第二穿孔14设置有两列,每列间隔设置有四个。位于多层板1的宽边一侧垂直于多层板1呈L型固定设置有支撑板15,同时位于地面上放置有呈矩型环状的盘脚方木6。
如图2、3所示,套管2呈两端开口的空心管状,位于套管2的一端口面沿套管2的径向对称延伸有一对延伸部21,延伸部21呈圆弧板状,位于一对延伸部21上转动连接有拉环22,拉环22的直径大于套管2的管径。结合图1,对拉螺栓3穿过套管2且本实施例中对拉螺栓3采用的是M12对拉螺栓。本实施例中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上通过铆钉固定的木方4数量均为三个,木方4的长度与第一模板11以及第二模板13的长度相同并沿木方4的宽边方向等间隔设置,木方4的底面抵触贴合于支撑板15板面,其侧壁面贴合于多层板1的外壁面。
如图1、2所示,钢管柱箍5呈方形管状,钢管柱箍5水平架设且钢管柱箍5一体连接有满堂脚手架(图中未示出),位于钢管柱箍5上对应第一穿孔12与第二穿孔14的位置水平开设有连接孔16,对拉螺栓3穿过套管2的两端分别穿过连接孔16并连接于钢管柱箍5上,位于一对第一模板11上水平间隔架设有三组钢管柱箍5,位于一对第二模板13上水平间隔架设有四组钢管柱箍5。
安装柱模板时,首先将盘脚方木6放置于施工处底面,将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相对设置分别竖直架设在盘脚方木6上,之后将木方4放置于支撑板15上贴合于第一模板11与第二模板13的侧壁面并通过铆钉固定,之后将套管2穿过第一穿孔12与第二穿孔14并插入对拉螺栓3,穿过对拉螺栓3插入钢管柱箍5后旋紧螺母进行固定。待构造柱浇注完毕拆模后,拔出对拉螺栓3与套管2并用砂浆对第一穿孔12与第二穿孔14进行填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