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2876发布日期:2018-11-23 18:36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模板。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进行模板工程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加快施工进度和降低工程成本。简单来说,建筑模板是混凝土浇筑成形的模壳和支架。

目前用于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浇筑的建筑模板,大多如专利号为ZL201520268692.8(公告号为CN204983623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钢框架木塑模板》所示,是由钢框架和木塑板面板组合而成,所述木塑板面板和钢框架连接主要采用螺栓或铆钉连接;所述木塑板面板上设有穿墙螺栓孔;所述钢框架由冷弯型边框和矩形背楞焊接而成,结构布置形式采用纵横肋交叉,所述矩形背楞由横主肋、纵主肋和次肋组成,且模板局部还设置斜板斜支撑钢框架。

或者如专利号为ZL201620679366.0(公告号为CN205976481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铝合金梁底模板》所示,包括模板型材和固定在模板型材两端的端板,所述模板型材由面板、一体成型于面板两侧的L形边板、以及一体成型于面板中间的中空腔体加强筋构成,所述端板分别固定连接在两L形边板的端部上,所述端板上设有端部连接孔,两所述L形边板的横边边缘均设有贯穿其长度方向的插槽,所述插槽的开口方向与L形边板的竖边平行,两所述L形边板的竖边上均设有提手。

由上可知,目前的模板通过在边框上设置连接孔,通过连接孔使相邻两块模板连接;在边框中间设置加强筋,以加固模板,在边板上开设孔作为提手。而模板在拆卸时,坠落过程中极易受到撞击损坏,现有模板上尚未设置防止其撞击破损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避免受到碰撞而破损的建筑模板。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建筑模板,包括外框,所述外框呈中空而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铺设有面板,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与模板外框的上端平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由四个板条围合而成,相邻两个所述板条的底部连接处具有第一缺口以形成防撞部。

为提高外框的承重能力,每个所述板条的内侧壁上均成型有凸条,所述凸条的上表面与所述面板底部接触而能支承所述面板。该凸条的设置能更好得支承面板,增加外框的承重能力,且更好得增加了横向受力强度,使得外框不易变形。

为进一步提高模板强度,所述安装腔内架设有多个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两端分别与外框的相对的内壁连接,所述面板支承在加强肋的上端面上。加强肋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外框的强度和承重能力,使得模板外框不易变形。

所述加强肋的上部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凸条的宽度与第二缺口大小相适配,以避免加强肋和凸条之间产生干涉,影响装配。

为保证加强肋和外框稳固装配在一起,所述加强肋的上端面成型有横向延伸的支承板,所述支承板接触并支承所述面板底部,所述加强肋和支承板构成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横截面呈L型。支承板的设置不仅增强了加强肋与外框的连接稳定性,且还能增加整个模板的强度。

为更进一步提高模板的强度,多个所述加强肋呈W形分布于安装腔内,如此相邻两个加强肋与外框的板条三者之间围合成三角形,结构稳固,不易变形。

优选的,所述加强肋上设有便于手握持的穿孔,便于搬运模板,且穿孔的设置也能相对减轻模板的重量。

为便于模板的拆卸,所述外框的外侧壁上沿周向设有一圈凹槽。凹槽的设置使得两个相邻的模板的贴合面中间有空隙,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在拆卸模板时不卡模板,方便拆卸。若无凹槽,则受力面大,在混凝土浇筑后,二者之间的贴合面是紧压,则在拆卸时易卡住模板,拆卸费力且易损坏模板。

为便于模板与相邻模板的连接,所述凹槽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与相邻模板连接的通孔,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即可将相邻两个模板连接,快速方便。

为再进一步提高加强板的强度,所述安装腔内邻近外框的位置设有加固板,所述加固板沿外框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加固板的上端面与面板底壁相接触。

所述外框为钢框,结构坚固,不易变形;所述面板为木塑面板,回收利用次数多,且具有优异的防水、防腐等性能,易于脱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外框的边角处设置第一缺口,以使模板坠落在地面上时,不会与地面或其他物品产生很大的撞击力,降低了外框的边角部被撞击破损的几率,进而降低了整个模板碰撞受损的机率;2.本实用新型的加强肋呈W形分布于安装腔内,相对于现有的呈网格状分布的加强肋,所需加强肋的数量少,但能达到同样优异的加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图2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图1的板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的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本优选实施例的建筑模板包括外框1,外框1呈中空而形成有安装腔11,安装腔11内铺设有面板2,面板2的上表面与模板外框1的上端平齐。且如图4所示,外框1的每个板条12的内壁上均成型有凸条14,凸条14的上表面与面板2底部接触而能支承面板2,以提高模板的强度和承重能力。其中外框1为钢框,面板2为木塑面板。

为进一步提高模板的强度和承重能力,如图2、5所示,安装腔11内架设有多个加强肋31,且前述多个加强肋31呈W形分布于安装腔11内,如此相邻两个加强肋31与外框1的一个板条12三者之间围合成三角形,结构稳固,不易变形。

每个加强肋31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板条12的内壁连接,面板2支承在加强肋31的上端面上。且加强肋31的上部设有第二缺口311,凸条14的宽度与第二缺口311大小相适配,以避免加强肋31和凸条14之间产生干涉。

为保证加强肋31和外框1稳固装配在一起,加强肋31的上端面成型有横向延伸的支承板32,支承板32接触并支承面板2底部,增强加强肋31的安装稳定性,且支承板32还能增加整个模板的强度。前述加强肋31和支承板32构成加强筋3,加强筋3的横截面呈L型。

如图2所示,为再进一步提高加强板的强度,安装腔11内邻近外框1的位置设有加固板4,加固板4沿外框1的宽度方向设置,加固板4的上端面与面板2底壁相接触。

为便于搬运模板,每个加强肋31上均设有便于手握持的穿孔312,且穿孔312的设置也能相对减轻模板的重量。

如图2、3所示,外框1由四个板条12围合而成,相邻两个板条12的底部连接处(远离面板2处)具有第一缺口13以形成防撞部,即该防撞部位于外框1的边角处。本实施例中,每个板条12的两端部均具有第一缺口13,该第一缺口13位于对应板条12的底部。因模板在坠落过程中,边角处首先接触地面的机率较大,而边角处受到撞击会对构成边角的相邻的板条12产生较大的影响,不仅造成板条12破损,且还会导致二者的连接处断裂,而防撞部的设置能降低外框1边角处受到的撞击力。

如图1所示,为便于模板的拆卸,外框1的外侧壁上沿周向设有一圈凹槽15,该凹槽15为U型槽。凹槽15的设置使得两个相邻的模板的贴合面中间有空隙,减小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在拆卸模板时不卡模板,方便拆卸。若无凹槽15,则受力面大,在混凝土浇筑后,二者之间的贴合面是紧压,则在拆卸时易卡住模板,拆卸费力且易损坏模板。且凹槽15的侧壁上开设有用于与相邻模板连接的通孔16,通过螺钉等连接件穿过通孔16即可将相邻两个模板连接,快速方便。

本实施例的模板优选的可作为顶板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