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管通信塔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7895发布日期:2019-01-02 22:20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管通信塔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信塔房,特别是一种有效利用烟囱效应降温的节能型单管通信塔房。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各大运营商都建设有大量通信基站,但组成通讯网络的基站电子设备仪器在运行的过程中都会放出大量的热量,而设备仪器对运行的温度和湿度都有很严格的环境要求。为满足通讯设备对温度的要求,保证基站的稳定运行,每处基站都安装有机房空调进行降温,此方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设备运行环境的问题,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但空调的采购,安装,运行以及维护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空调系统的运行需要耗费大量的电能,空调的耗电量占据了基站总耗电量的一半。在节能减排成为基本国策的大环境下,通信行业作为耗电耗能大户,面临着降低基础建设及运营维护费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问题。

为了降低能耗,现有技术采用直通风方案来控制调节通讯基站机房温度。在机房内安装风机,依靠排除机房内热气来达到散热的效果。直通风方案确实能够有效地降低基站电力消耗,但散热效果很差,机房内温度一般都比室外高出5-10摄氏度,只能适用于温度不冷不热的地区,无法进行推广。

现有技术中也有利用提取浅层地能调节机房温度,但该方法对安装地面的要求较高,增加了塔房安装施工的难度,无法适用于地形复杂、地质构造特殊的安装环境;或者利用烟囱效应、提高墙体散热性能等方式调节机房温度,但这些方法的散热效果有限,受季节、地理位置等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无法保证机房散热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有效利用烟囱效应降温的节能型单管通信塔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管通信塔房,包括底座、机房和单管塔,所述机房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单管塔与所述机房连接,其中,所述机房设置有节能降温装置,所述节能降温装置包括:

换热机构,设置在所述机房的内壁一侧并与所述内壁适配;

热循环机构,包括进风口、出风口、换热腔体、通风管路和排气口,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机房的底面并与所述换热腔体连通,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换热腔体与所述通风管路的连接处,所述换热腔体为所述换热机构与所述内壁共同围合的空腔体,所述排气口位于所述单管塔的塔顶,所述单管塔内部为中空管路,所述通风管路分别与所述换热腔体和所述中空管路连通,所述中空管路通过所述排气口与外界连通;以及

蓄能机构,设置于所述通风管路中。

上述的单管通信塔房,其中,所述换热机构为与所述内壁结构相同的密封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换热翅片。

上述的单管通信塔房,其中,所述通风管路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机房的顶部并与所述换热腔体连通,所述单管塔的塔身上设置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上设置有套管,所述通风管路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套管内,所述通风管路通过所述中空管路与所述排气口连通。

上述的单管通信塔房,其中,所述通风孔位于所述单管塔的塔身距离地面2-2.5米的位置处。

上述的单管通信塔房,其中,所述蓄能机构包括风机、第一微风发电机、蓄电池和控制器,所述风机和第一微风发电机分别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风机和第一微风发电机连接。

上述的单管通信塔房,其中,所述节能降温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房顶部的第二微风发电机,所述第二微风发电机与所述蓄电池连接。

上述的单管通信塔房,其中,所述单管塔的塔顶还设置有防雨帽,所述防雨帽位于所述排气口的上方。

上述的单管通信塔房,其中,所述单管塔的塔顶还设置有避雷针,所述避雷针穿过所述防雨帽安装在所述单管塔的塔顶上。

上述的单管通信塔房,其中,所述机房的横截面为矩形或正多边形结构。

上述的单管通信塔房,其中,所述单管塔包括多段顺序连接的塔体,所述塔体之间通过法兰密封连接,所述塔体外表面包覆有黑色喷漆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换热机构和机房进行热交换,然后热空气通过通风管路进入单管塔的中空管路内,向上从塔顶的排气口排出,空气不进入机房内部不会对设备造成影响,利用“烟囱效应”产生的热空气流可将机房内部的热量源源不断地排出,从而不断降低机房内部的温度。在通风管路风速较大且机房室内温度低于设定值时,通过控制器打开微风发电机,利用通风管路内风流产生的压力驱动微风发电机叶片转动产生电能,机房顶部安装独立的第二微风发电机,可利用日常微风发电,电能可存贮独立的蓄电池组内;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值,且通风管路内风速较低时,可利用蓄电池的电能驱动风机工作,加速通风管道内出风的风速,促进机房室内降温。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节省空间、安装方便,运营维护方便,能源消耗低且充分利用了热交换过程中气流产生的能量,有效降低了安装、使用及运营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塔顶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机房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机房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通风管路安装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底座

2 机房

3 单管塔

31 通风孔

32 套管

33 塔体

34 法兰

4 节能降温装置

41 换热机构

411 换热翅片

42 热循环机构

421 进风口

422 出风口

423 换热腔体

424 通风管路

425 排气口

43 蓄能机构

44 第二微风发电机

5 防雨帽

6 避雷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单管通信塔房,包括底座1、机房2和单管塔3,所述机房2安装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单管塔3与所述机房2连接,所述单管塔3包括多段顺序连接的塔体33,所述塔体33之间通过法兰34密封连接,每个塔体33均为中空结构的管体,连接完成后的单管塔3整体具有中空管路,优选所述塔体33外表面包覆有深色喷漆层。

所述机房2设置有节能降温装置4,所述节能降温装置4包括:

换热机构41,设置在所述机房2的内壁一侧并与所述内壁适配,计算机等设备均设置在该换热机构41内,该换热机构41在结构上可视同于机房2的内墙壁,即该换热机构41为与机房2的墙体结构相同的密封金属壳体结构,且满足气密性要求,保证换热机构41内的空气与换热腔体423间的空气不互通,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保证室外烟尘不会进入室内。

热循环机构42,包括进风口421、出风口422、换热腔体423、通风管路424和排气口425,所述进风口421设置在所述机房2的底面并与所述换热腔体423连通,该进风口421的形状、尺寸、数量等均可根据机房2对热交换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加工,降低工艺成本,可设置为直径一致的圆孔,均布于所述机房2的底面上;所述出风口422设置在所述换热腔体423与所述通风管路424的连接处,进风口421和出风口422上还可根据需要设置风门结构,通过控制进风口421和出风口422的开合控制通风管路424中的风速,以提升换热腔体423的换热效率。所述换热腔体423为所述换热机构41与所述机房2的内壁共同围合的空腔体,在进风口421和出风口422处可设置电磁阀,可以通过在换热腔体423或通风管路424中对温度、空气流速等进行检测,对电磁阀和风机进行控制,也可根据检测的温差大小对进风口421打开的数量、开合度等进行控制,以满足对风速的控制要求,通过对风速的控制实现对机房2室温的控制。所述排气口425位于所述单管塔3的塔顶,所述单管塔3内部为中空管路,所述通风管路424分别与所述换热腔体423和所述中空管路连通,所述中空管路通过所述排气口425与外界连通。

以及蓄能机构43,设置于所述通风管路424中。本实施例中,所述蓄能机构43包括风机、第一微风发电机、蓄电池和控制器,所述风机和第一微风发电机分别与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风机和第一微风发电机连接。

所述节能降温装置4还可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房2顶部的第二微风发电机44,所述第二微风发电机44与所述蓄电池连接。当通风管路424风速较大而机房2室内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可通过控制器打开微风发电机,利用通风管路424内气流产生的压力驱动微风发电机叶片转动产生电能,机房2顶部安装独立的第二微风发电机44可利用日常微风发电,电能可存贮在蓄能机构43的蓄电池内,也可储存在独立的蓄电池组内;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值,且通风管路424内风速较低时,可利用蓄电池的电能驱动风机工作,加速通风管道内出风的风速,促进机房2室内降温。

本实施例中,还可对单管塔3进行整体喷漆,喷涂颜色优选为黑色,主要是为了让单管塔3本身吸收更多的外界热量,便于使其内部的中空管路产生气流压力,根据大气压力的原理,能够保证使中空管路内的气流往上走,通过塔体的气体自流带走机房2中设备所产生的热量,通过这个烟囱效应来降低机房2内的热量,从而减去空调的使用和加大设备运转的频次。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塔顶结构示意图。所述单管塔3的塔顶还设置有防雨帽5,所述防雨帽5位于所述排气口425的上方,单管塔3的塔顶处可沿管壁一周设置多个均布的开口作为排气口425,也可直接以塔顶的开口作为排气口425。所述单管塔3的塔顶还设置有避雷针6,所述避雷针6穿过所述防雨帽5安装在所述单管塔3的塔顶上,或者在塔顶上设置一避雷针6安装座,避雷针6可安装在该避雷针安装座上。

参见图3、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机房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机房截面示意图。所述机房2的横截面优选为矩形或正多边形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机构41为与所述内壁结构相同的密封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换热翅片411。即换热机构41采用导热性好的金属材质,壳体的内外侧面增加换热翅片411,设置于室内除地板和屋顶外的周围侧壁上,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参见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通风管路安装示意图。所述通风管路424的一端安装在所述机房2的顶部并与所述换热腔体423连通,所述单管塔3的塔身上设置有通风孔31,所述通风孔31上设置有套管32,套管32与中空管路连通,所述通风管路424的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套管32内,或者说通风管路424的另一端通过该套管32安装在单管塔3的塔身上,所述通风管路424通过所述中空管路与所述排气口425连通。其中,所述通风孔31优选位于所述单管塔3的塔身距离地面2-2.5米的位置处。

工作时,机房2通过换热机构41和机房2进行热交换,然后热空气通过通风管路424进入单管塔3的中空管路内,向上从塔顶的排气口425排出,空气不进入机房2的内部,不会对设备造成影响,利用“烟囱效应”产生的热空气流可将机房2内部的热量源源不断地排出,从而不断降低机房2内部的温度。当通风管路424风速较大,且机房2室内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可通过控制器打开第一微风发电机,利用通风管路424内气流产生的压力驱动第一微风发电机叶片转动产生电能,机房2顶部安装独立的第二微风发电机44可利用日常微风发电,电能可存贮在蓄能机构43的蓄电池内,也可储存在独立的蓄电池组内;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值,且通风管路424内风速较低时,可利用蓄电池的电能驱动风机工作,加速通风管道内出风的风速,促进机房2室内降温。同时还可在进风口421和出风口422处设置电磁阀,在换热腔体423或通风管路424中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或空气流速传感器,以及在机房2内设置温度传感器,对温度、空气流速等进行检测,对电磁阀和风机进行控制,也可根据检测的温差大小对进风口421打开的数量、开合度等进行控制,以满足对风速的控制要求,通过对风速的控制实现对机房2室温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运营维护方便,能源消耗低且充分利用了热交换过程中气流产生的能量,有效节省了空间,安装方便快捷,无需再设置机房空调设备,大幅降低了机房维护运营的成本。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