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钢连接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BIM的钢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BIM又名建筑信息模型或者建筑信息化管理或者建筑信息制造,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实现工程监理、物业管理、设备管理、数字化加工、工程化管理等功能。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将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项目参与方在同一平台上,共享同一建筑信息模型。利于项目可视化、精细化建造,是实现建筑业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建筑逐渐增多,对建筑的质量要求也越发严格,在建筑施工中工字钢应用极为广泛,工字型钢不论是普通型还是轻型的,由于截面尺寸均相对较高、较窄,故对截面两个主轴的惯性矩相差较大,故仅能直接用于在其腹板平面内受弯的构件或将其组成格构式受力构件。在建筑施工中将两根工字钢根据需要进行连接是常见的钢连接结构,一般采用在靠近两工字钢的连接端面上扎孔,并利用钢板进行简单连接,由于两根工字钢连接端面稳定性较弱,同时打孔部位也靠近连接端面,因此这种钢连接方式会极易导致工字钢在连接端面部为折断。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BIM的钢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两工字钢连接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的钢连接结构,包括横截面相同的两工字钢,每个工字钢均包括两平行设置的翼板及连接两翼板的腹板,两工字钢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均设有连接面,两连接面相对设置,还包括分别与两工字钢连接面固定且均呈一体式结构的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
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均包括连接板,连接板一侧沿连接板长度方向设有相互平行的两固定板,两固定板均与连接板垂直固定,在两固定板之间设有两槽形板,两槽形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与连接板固定安装,两槽形板的底板相对设置,每个槽形板的两侧板均与固定板平行,其中两槽形板的底板之间的距离与工字钢腹板的厚度相匹配,每个槽形板两侧壁与对应的两固定板之间的距离与工字钢翼板的厚度相匹配;
第一连接座的连接板的另一侧还开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固定槽,在第二连接座的连接板的另一侧设置有向外凸起与固定槽配合使用的矩形固定块,在固定块的两端均设有与固定块垂直设置的挡板,两挡板分别延伸至第二连接座对应的固定板上方与固定板固定,两挡板与第一连接座的对应的两固定板贴合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原理:先将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分别安装在需要连接的两工字钢的连接端面,固定安装时,工字钢的腹板安装在两槽形板的底板之间,每个槽形板的两侧板分别与工字钢两翼板内侧相贴合,两固定板分别与工字钢两翼板外侧相贴合;将两工字钢的连接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固定后,通过固定槽与固定块的配合将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进行固定安装,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固定连接后,两挡板是贴合第一连接座的相对应的固定板。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采用两个连接座将两工字钢的连接端面的受力进行分散,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通过固定槽与固定块进行连接,挡板能保证固定槽与固定块的稳定性,当两工字钢连接端垂直受力时,均是挡板受力,挡板将受到的力均衡分散到第一连接座与第二连接座的固定板上,固定板将力再分散到对应的工字钢上,将受力进行多级分散保证了两工字钢连接端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座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座的右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座的右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座的左视图。
附图中:工字钢1、固定板2、挡板3、槽形板4、连接板5、翼板6、腹板7、固定块8、固定槽9、第一连接座10、第二连接座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钢连接结构,包括横截面相同的两工字钢1,每个工字钢1均包括两平行设置的翼板6及连接两翼板6的腹板7,两工字钢1沿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均设有连接面,两连接面相对设置,还包括分别与两工字钢1连接面固定且均呈一体式结构的第一连接座10与第二连接座11;
第一连接座10与第二连接座11均包括连接板5,连接板5一侧沿连接板5长度方向设有相互平行的两固定板2,两固定板2均与连接板5垂直固定,在两固定板2之间设有两槽形板4,两槽形板4沿其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与连接板5固定安装,两槽形板4的底板相对设置,每个槽形板4的两侧板均与固定板2平行,其中两槽形板4的底板之间的距离与工字钢1腹板7的厚度相匹配,每个槽形板4两侧壁与对应的两固定板2之间的距离与工字钢1翼板6的厚度相匹配;
第一连接座10的连接板5的另一侧还开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固定槽9,在第二连接座11的连接板5的另一侧设置有向外凸起与固定槽9配合使用的矩形固定块8,在固定块8的两端均设有与固定块8垂直设置的挡板3,两挡板3分别延伸至第二连接座11对应的固定板2上方与固定板2固定,两挡板3与第一连接座10的对应的两固定板2贴合滑动。
工字钢1腹板7通过固定件或焊接方式与两槽形板4的底板固定安装。工字钢1两翼板6分别通过固定件与焊接方式与槽形板4的侧板及对应的固定板2固定安装。固定件可以是螺栓等固定件。
先将第一连接座10与第二连接座11分别安装在需要连接的两工字钢1的连接端面,固定安装时,工字钢1的腹板7安装在两槽形板4的底板之间,每个槽形板4的两侧板分别与工字钢1两翼板6内侧相贴合,两固定板2分别与工字钢1两翼板6外侧相贴合;将两工字钢1的连接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座10与第二连接座11固定后,通过固定槽9与固定块8的配合将第一连接座10与第二连接座11进行固定安装,第一连接座10与第二连接座11固定连接后,两挡板3是贴合第一连接座10的相对应的固定板2。采用两个连接座将两工字钢1的连接端面的受力进行分散,第一连接座10与第二连接座11通过固定槽9与固定块8进行连接,挡板3能保证固定槽9与固定块8的稳定性,当两工字钢1连接端垂直受力时,均是挡板3受力,挡板3将受到的力均衡分散到第一连接座10与第二连接座11的固定板2上,固定板2将力再分散到对应的工字钢1上,将受力进行多级分散保证了两工字钢1连接端的稳定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