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4420发布日期:2019-03-30 08:4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预制混凝土由于其一系列优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使用。框架系统中的梁柱连接显著影响结构的可施工性,稳定性,强度和灵活性。此外,连接节点对在结构加载时的能量耗散和内力重分布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预制结构中建立梁与柱的完全刚性连接是非常困难的。

通过研究表明,如果半刚性连接刚度超过刚性连接刚度的80%,框架的抗震性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方便快捷、拼装效率较高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梁、浇筑层、立柱及连接于立柱侧部的横梁连接部,所述横梁连接部设有凹槽,所述预制梁的立柱连接端设有下凹部,所述预制梁设有下纵筋,所述下纵筋的端部高于下凹部,所述下纵筋的端部还设有用于连接凹槽的螺纹,所述浇筑层设有上纵筋,所述预制梁还设有第一箍筋及第二箍筋,所述第一箍筋连接下纵筋及上纵筋,所述第二箍筋低于预制梁与浇筑层的交界处。

前述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下纵筋有两根,凹槽也有两个。

前述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预制梁还设有位于下纵筋两侧的辅助纵筋,辅助纵筋的高度等于下纵筋,辅助纵筋连接第二箍筋。

前述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预制梁还设有位于下纵筋上部的中间纵筋,中间纵筋连接第二箍筋。

前述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预制梁、浇筑层的端部与立柱的侧部均设有间隙。

前述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间隙L1的宽度等于20mm。

前述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预制梁的厚度L2是300mm,浇筑层的厚度L3的是200mm。

前述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下凹部的上部还设有第三箍筋及第四箍筋,第三箍筋高于预制梁的上表面并连接上纵筋及中间纵筋,第四箍筋低于预制梁的上表面并连接中间纵筋。

前述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立柱还设有通孔,通孔连接上纵筋。

前述的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通孔的直径等于50mm,上纵筋的直径等于25mm。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预制梁底部钢筋伸出并设有螺纹,与立柱上横梁连接部的凹槽进行连接,连接后对所在区域灌浆处理。立柱上的通孔用于穿过上纵筋,保持节点处梁上部纵筋的连续性,钢筋穿过后对预留孔进行灌浆。节点连接完成之后与上层楼板一同浇筑,浇筑层与上层楼板为一体。经研究,本实施例节点的侧向强度、侧向刚度、延性分别达到现有技术中,现浇结构的98%、80%、80%,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又有良好的可施工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预制梁及箍筋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横梁连接部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立柱俯视图;

图5是图1A-A剖视图;

图6是图1B-B剖视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预制梁;101-下凹部;11-下纵筋;111-辅助纵筋; 12-箍筋;13-中间纵筋;14-底层纵筋;2-浇筑层;21-上纵筋;3-立柱;31-通孔;4-横梁连接部;41-凹槽;121-第一箍筋;122-第二箍筋;123-第三箍筋;124-第四箍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预制梁柱连接节点,包括预制梁1、浇筑层2、立柱3及连接于立柱3侧部的横梁连接部4,横梁连接部4 设有凹槽41(图3及图4),预制梁1的立柱连接端设有下凹部101,预制梁1 设有下纵筋11,下纵筋11的端部高于(伸出)下凹部101,下纵筋11的端部还设有用于连接凹槽41的螺纹,浇筑层2设有上纵筋21,预制梁1还设有第一箍筋121及第二箍筋122,第一箍筋121连接下纵筋11及上纵筋21,第二箍筋122 (的最高处)低于预制梁1与浇筑层2的交界处。立柱3还设有通孔31,通孔 31连接上纵筋21,通孔31的直径等于50mm,上纵筋21的直径等于25mm。上纵筋21穿过通孔31,两者连接完成之后,在两者间隙之间填充混凝土,能够提升浇筑层2的强度。

结合图5及图6所示:下纵筋11有两根,凹槽41也有两个,为进一步增加预制梁1底部的抗拉强度,预制梁1还设有位于下纵筋11两侧的辅助纵筋111,辅助纵筋111的高度等于下纵筋11,并且辅助纵筋111连接第二箍筋122,预制梁1还设有位于下纵筋11上部的中间纵筋13,中间纵筋13也连接第二箍筋122。

为方便连接预制梁1与横梁连接部4,在预制梁1、浇筑层2的端部与立柱 3的侧部均设有间隙,间隙的宽度L1优选等于20mm,当预制梁1与横梁连接部4完成连接之后,在预制梁1的上部浇筑浇筑层2,浇筑层2与立柱3的侧部也设有相同宽度的间隙,待浇筑层2凝固之后在上述间隙之间填充混凝土,这样可以消除预制梁1、浇筑层2的端部与立柱3的侧部之间的间隙,同时避免因预制梁1与立柱3制造上的误差到来的连接不便。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预制梁1的厚度L2是300mm,浇筑层2的厚度 L3的是200mm。

结合图2及图5:下凹部101的上部还设有第三箍筋123及第四箍筋124,第三箍筋123高于预制梁1的上表面并连接上纵筋21及中间纵筋13,第四箍筋124低于预制梁1的上表面并连接中间纵筋13。第三箍筋123与第四箍筋124 能够增强预制梁1端部的整体强度,尤其是下凹部101上部预制梁1较薄处的强度。

施工时:先通过螺母将预制梁1连接于横梁连接部4的凹槽,两者连接完成之后,将上纵筋21穿过通孔31并与第一箍筋121及第三箍筋123的上部连接,最后完成浇筑层2的浇筑,浇筑层2与预制梁1所支撑的上层楼板同时浇筑,这样能够增强预制梁1与上层楼板的一体性,在浇筑浇筑层2的同时需将上纵筋21与通孔31之间的间隙利用混凝土填充。

待浇筑层2凝固之后,再利用混凝土填充预制梁1、浇筑层2的端部与立柱 3的侧的间隙。经研究,本实施例节点的侧向强度、侧向刚度、延性分别达到现有技术中,现浇结构的98%、80%、80%,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又有良好的可施工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