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建筑的桩枋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木桩是工程上历史悠久的一种桩型,由于其浸泡在水中具有耐久性和不易腐朽的特点,木桩曾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承重的木桩的材料必须坚韧耐久,采用杉木,松木、柏木和橡木等木材。
但在小型建筑的前期施工时,常规的传统建材如木材支撑式结构,要使用大量木料,费工费料的同时质量难以保证,并且传统木材支撑结构多为构顶式支撑,其结构以各层分摊消除顶部压力,虽能很好保证建筑顶端结构稳固性,但由于承压均由墙体及屋中穿插柱体完成,相比于水泥建筑完成后的整体承力结构,在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同时其结构中穿插的承力柱体也不方便小型建筑的后期布局规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解决传统木材支撑结构因其结构所需基材多,施工周期长及结构可靠性较差,不利于规划房屋建筑布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小型建筑的桩枋结合结构,包括横梁、上枋和立桩,所述横梁左右两侧均开槽设置有上枋槽,所述上枋槽左右两处内各嵌接有一根上枋,所述横梁下端设有L型块及通过L型块固定的立桩,所述上枋侧壁固定连接有用于与上枋槽插接的上枋头;所述立桩中部开槽设置有与L型块对接安装的连接槽,所述立桩左右两侧均开槽设置有U型槽,所述U型槽内各插接有一根前端设有穿插头的穿插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梁前端开孔设置有工型口,且工型口内滑动连接有梁端。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梁端分为由前端梁头与后端芯柱组成的两段式结构,且后端芯柱外形大小与工型口孔径一致,所述芯柱下端开孔设有与连接槽相同孔径的嵌孔,且芯柱插入工型口后能经由前端梁头与横梁侧壁的贴合固定插入位置,并且横梁与立桩在通过L型块的对接安装后能以L型块与嵌孔的对接来固定梁端与横梁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枋左侧均设有一根用于与上枋槽校准横向位置的檐边,且上枋下端嵌接有一根托杆。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穿插枋顶端均开槽有用于与托杆对接的滑槽,且上枋与上枋槽及穿插枋与U型槽完成对接后能以托杆与滑槽的插接固定横梁与立桩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立桩中部贯通设置有桩尾口,且桩尾口左右两处开孔均卡接有一块与穿插枋紧密贴合的斗拱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与现有技术相比:
1.该种小型建筑的桩枋结合结构,能通过以上下两端分设有的横梁与立桩及横向组合的上枋及穿插枋完成结构的组合安装,实际以横梁通过左右两端上枋槽来对接上枋头主体上枋,以立桩通过左右两端U型槽来对接穿插头主体穿插枋,该种组合结构不仅方便施工使以墙柱桩体对接房屋顶部结构来完成搭接,同时以上枋与穿插枋通过托杆插接滑槽来固定上下横梁及立桩,并以横梁前端工型槽内嵌接有梁端芯柱,来通过L型块在对接横梁及立柱使,以L型块贯穿芯柱中部嵌孔来加固横梁与立柱连接结构,通过结构间的搭接与环环相扣的组合安装不仅方便结构适用于初期小型建构的墙体压顶施工,并且提高了结构的稳固性;
2.同时相比于传统木桩结构,该种结合结构不仅以横梁与立桩通过上枋及穿插枋来组合承力,还能通过立桩中部设有的桩尾口连接安装斗拱板,以斗拱板的倾斜角拱形结构来剪除自横梁上端而下压的实际力度,并有效结合上枋及穿插枋的横向受力与立桩的纵向受力,从而整合压力受力点来进一步提高结合结构的结构稳固性;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横梁;2-上枋槽;3-上枋;4-穿插枋;5-立桩;6-桩尾口;7-连接槽;8-L型块;9-梁端;10-檐边;11-上枋头;12-工型口;13-托杆;14-斗拱板;15-穿插头;16-U型槽;17-滑槽;18-芯柱;19-梁头;20-嵌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小型建筑的桩枋结合结构,包括横梁1、上枋3和立桩5,所述横梁1左右两侧均开槽设置有上枋槽2,所述上枋槽2左右两处内各嵌接有一根上枋3,所述横梁1下端设有L型块8及通过L型块8固定的立桩5,所述上枋3侧壁固定连接有用于与上枋槽2插接的上枋头11;所述立桩5中部开槽设置有与L型块8对接安装的连接槽7,安装后通过L型块8插入于连接槽7来固定横梁1于立柱5的横向位置,所述立桩5左右两侧均开槽设置有U型槽16,所述U型槽16内各插接有一根前端设有穿插头15的穿插枋4。
作为优选的,所述横梁1前端开孔设置有工型口12,且工型口12内滑动连接有梁端9。
为使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合理,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梁端9分为由前端梁头19与后端芯柱18组成的两段式结构,且后端芯柱18外形大小与工型口12孔径一致,所述芯柱18下端开孔设有与连接槽7相同孔径的嵌孔20,且芯柱18插入工型口12后能经由前端梁头19与横梁1侧壁的贴合固定插入位置,并且横梁1与立桩5在通过L型块8的对接安装后能以L型块8与嵌孔20的对接来固定梁端9与横梁1的连接。
所述上枋3左侧均设有一根用于与上枋槽2校准横向位置的檐边10,且上枋3下端嵌接有一根托杆13。
所述穿插枋4顶端均开槽有用于与托杆13对接的滑槽17,且上枋3与上枋槽2及穿插枋4与U型槽16完成对接后,使得托杆13与滑槽17的插接固定横梁1与立桩5的连接结构。
所述立桩5中部贯通设置有桩尾口6,且桩尾口6左右两处开孔均卡接有一块与穿插枋4紧密贴合的斗拱板14,安装后,能以斗拱板14的倾斜拱形结构来剪除自斗拱板14与穿插枋4贴合处的向下压力,并在与立桩5固定时加宽其立桩5的横截面从而来加大立柱5所能接触传导的纵向压力,进一步提高了结合结构的结构稳固性。
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1-横梁;2-上枋槽;3-上枋;4-穿插枋;5-立桩;6-桩尾口;7-连接槽;8-L型块;9-梁端;10-檐边;11-上枋头;12-工型口;13-托杆;14-斗拱板;15-穿插头;16-U型槽;17-滑槽;18-芯柱;19-梁头;20-嵌孔,均可以通过市场购买或私人订制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