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壳墙体及建筑物。
背景技术:
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发展轻质高强、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施工简便、经济实用且适宜于产业化的新型结构体系,已经成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前,预制混凝土墙板重量大,给墙板制作、运输、存放、吊装带来很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壳墙体及建筑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预制混凝土墙板重量大,给墙板的运输、存放、吊装带来很多不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壳墙体,包括内墙板、外墙板和钢筋笼;所述内墙板与所述外墙板间隔设置;所述内墙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墙板部和第二墙板部,所述第一墙板部和所述第二墙板部之间成角度设置;所述外墙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墙板部和第四墙板部;所述第三墙板部和所述第四墙板部之间成角度设置;
所述钢筋笼包括网片结构,所述内墙板与所述外墙板之间通过所述网片结构相连接;
所述网片结构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向杆件和第二横向杆件;所述第一横向杆件与所述第二横向杆件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内墙板和所述外墙板中;
所述钢筋笼还包括第一竖向杆件和第二竖向杆件,所述第一竖向杆件设置于所述内墙板中,所述第二竖向杆件设置于所述外墙板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向杆件设置于所述内墙板中,所述第二横向杆件设置于所述外墙板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墙板部和所述第二墙板部之间所成的角为直角,且所述第三墙板部和所述第四墙板部之间所成的角为直角。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内墙板的高度不大于所述外墙板的高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墙板部与所述第三墙板部间隔相对,所述第二墙板部与所述第四墙板部间隔相对;所述第一墙板部与所述第三墙板部之间沿墙体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网片结构;所述第二墙板部与所述第四墙板部之间沿墙体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所述网片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向杆件与所述网片结构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竖向杆件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网片结构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二竖向杆件与所述网片结构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二竖向杆件的轴向垂直于所述网片结构所在的平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竖向杆件和所述第二竖向杆件均为钢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向杆件和所述第二横向杆件均为钢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钢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包括所述的模壳墙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壳墙体,包括内墙板、外墙板和钢筋笼;内墙板与外墙板间隔设置;内墙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墙板部和第二墙板部,第一墙板部和第二墙板部之间成角度设置;外墙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墙板部和第四墙板部;第三墙板部和第四墙板部之间成角度设置;钢筋笼包括网片结构,内墙板与外墙板之间通过网片结构相连接;网片结构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向杆件和第二横向杆件;第一横向杆件与第二横向杆件之间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内墙板和外墙板中;钢筋笼还包括第一竖向杆件和第二竖向杆件,第一竖向杆件设置于内墙板中,第二竖向杆件设置于外墙板中。该模壳墙体主要用于模壳体系墙体的边缘构件,在减轻构件重量的同时又能够节省现场施工效率;通过使内墙板与外墙板间隔设置,以便形成空腔,这样便于减轻模壳墙体的重量,而通过钢筋笼可以实现内墙板与外墙板之间的连接,从而便于运输、存放和吊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的建筑物,包括所述的模壳墙体。基于上述分析可知,该建筑物具有便于运输,存放和吊装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网片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模壳墙体的主视图(未示出钢筋笼);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模壳墙体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模壳墙体的主视图(示出了钢筋笼)。
图标:
101-内墙板;102-外墙板;103-第一墙板部;104-第二墙板部;105-第三墙板部;106-第四墙板部;107-第一横向杆件;108-第二横向杆件;109-第一竖向杆件;110-第二竖向杆件;111-连接件;113-L型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模壳墙体包括内墙板101、外墙板102和钢筋笼;内墙板101与外墙板102间隔设置;内墙板10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墙板部103和第二墙板部104,第一墙板部103和第二墙板部104之间成角度设置;外墙板102包括相连接的第三墙板部105和第四墙板部106;第三墙板部105和第四墙板部106之间成角度设置;钢筋笼包括网片结构,内墙板101与外墙板102之间通过网片结构相连接;网片结构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向杆件107和第二横向杆件108;第一横向杆件107与第二横向杆件108之间通过连接件111固定连接;连接件111的两端分别设置于内墙板101和外墙板102中,也就说是,连接件111的一端埋设于内墙板101中,连接件111的另一端埋设于外墙板102中;钢筋笼还包括第一竖向杆件109和第二竖向杆件110,第一竖向杆件109设置于内墙板101中,第二竖向杆件110设置于外墙板102中,也就是说,第一竖向杆件109埋设于内墙板101中,第二竖向杆件110埋设于外墙板102中。
具体而言,内墙板101与外墙板102用于形成墙壳,墙壳具有L型空腔113,即内墙板101与外墙板102之间的间隔形成的空腔,通过设置的L型空腔113,以便减轻模壳墙体的重量。
该实施例提供的模壳墙体,主要用于模壳体系墙体的边缘构件,在减轻构件重量的同时又能够节省现场施工效率;通过使内墙板101与外墙板102间隔设置,以便形成空腔,这样便于减轻模壳墙体的重量,而通过钢筋笼可以实现内墙板101与外墙板102之间的连接,从而便于运输、存放和吊装。
该实施例中可选的方案中,第一横向杆件107设置于内墙板101中,第二横向杆件108设置于外墙板102中。第一横向杆件107埋设于内墙板101中,第二横向杆件108埋设于外墙板102中,这样便于墙强内墙板101及外墙板102的整体强度。
该实施例中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墙板部103和第二墙板部104之间所成的角为直角,且第三墙板部105和第四墙板部106之间所成的角为直角,从而使得内墙板101为直角L型结构,外墙板102为直角L型结构。
该实施例中可选的方案中,内墙板101的高度不大于外墙板102的高度,这样便于在搭建建筑物时,将梁搭在内墙板101上。
该实施例中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墙板部103与第三墙板部105间隔相对,第二墙板部104与第四墙板部106间隔相对;第一墙板部103与第三墙板部105之间沿墙体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网片结构;第二墙板部104与第四墙板部106之间沿墙体高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网片结构。
具体而言,第一墙板部103与第三墙板部105之间的多个网片结构,在竖直平面内以行列分布,即在竖直方向上,若干个网片结构呈层状分布。
该实施例中可选的方案中,第一竖向杆件109与网片结构固定连接,且第一竖向杆件109的轴线垂直于网片结构所在的平面;第二竖向杆件110与网片结构固定连接,且第二竖向杆件110的轴向垂直于网片结构所在的平面,其中,网片结构所在的平面为第一横向杆件107的轴线、第二横向杆件108的轴线与连接件111的轴线共同形成的平面。
具体而言,在沿竖向杆件(第一竖向杆件109或第二竖向杆件110)的轴线方向上,有多个网片结构平行间隔分布。
该实施例中可选的方案中,且网片结构位于内墙板101与外墙板102之间。
该实施例中可选的方案中,第一横向杆件107和第二横向杆件108均为钢筋;第一竖向杆件109和第二竖向杆件110均为钢筋。
该实施例中可选的方案中,连接件111为钢筋。
具体而言,连接件111的一端与第一横向杆件107固定连接(焊接固定),连接件111的另一端与第二横向杆件108固定连接(焊接固定)。
该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内墙板的厚离为30mm~60mm,具体的可以为35mm、40mm或50mm。外墙板的厚离为30mm~60mm,具体的可以为35mm、40mm或50mm。
该实施例提供的模壳墙体的制做方法为:
1、制成网片结构:将第一横向杆件107与第二横向杆件108平行间隔放置,并通过焊接的方法,利用连接件111将第一横向杆件107与第二横向杆件108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一横向杆件107与第二横向杆件108之间中的相邻两个连接件111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如采用模数制来确定,这样标准化程度高。
2、多个网片结构利用第一竖向杆件和第二竖向杆件组合在一起,形成钢筋笼。第一竖向杆件固定于第一横向杆件107与连接件111的连接处,第二竖向杆件固定于第二横向杆件108与连接件111的连接处。
3、制做内墙板101及外墙板102:利用模具形成模腔,并向模腔内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内墙板101以及外墙板102。
需要说明的是,在制作内墙板101及外墙板102时,模具主要包括内侧模板和外侧模板,内侧模板与外侧模板之间的腔便用于浇筑混凝土来形成内墙板或外墙板,其中,内侧模板上开设有多个平行间隔的竖向凹槽,竖向凹槽的上端或下端为开口状,竖向凹槽便于供连接件穿过(竖向凹槽的大小和形状基本相同),这样当形成模腔后,便可以将连接件111的端部、竖向杆件、横向杆件便可以被浇筑在墙板中(也即埋设在墙板中)。
综上所述,该实施例提供的模壳墙体,质量轻,方便运输安装;有利于降低成本;工业化程度高,大幅提高现场施工效率;在将模壳墙体置于建筑施工位后,便可以向L型空腔113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实心的墙体。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建筑物,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模壳墙体。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