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PC构件的拆模装置及拆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2067发布日期:2019-08-09 20:50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PC构件的拆模装置及拆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预制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PC构件的拆模装置及拆模系统。



背景技术:

PC(precast concrete)构件,也即预制混凝土构件,因其结构强度好、使用安装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中。PC构件制造前,首先需要围建成型模具,并在成型模具区域内绑扎钢筋龙骨或直接吊装钢筋龙骨,之后再在钢筋龙骨上现浇混凝土浆液,待成型固定后,拆除模具即可。然而,现有施工中由于漏浆的存在,会导致混凝土浆液将模具与PC构件连接为一体;或者使用的脱模剂效果不佳,导致混凝土浆液与模具粘连牢固;亦或者由于模具与PC构件伸出的箍筋扣紧、卡死,这些都会导致脱模作业操作困难。

针对于此,传统的脱模作业方式一般采用大锤进行敲打的野蛮拆模或者使用气动扳手等进行顶模脱模,这些方法极易导致模具变形、起拱甚至脱焊,影响模具的使用寿命,增加模具的维保次数,提高施工成本支出。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拆模装置,能够对用于成型PC构件的模具进行快速、有效脱模作业,避免模具出现变形、起拱等损害,保证模具使用寿命,减少维保次数与成本支出;拆模系统通过装配使用该拆模装置,能够提升模具拆卸效率与质量,保证模具不受损坏,提高使用寿命,节省开支。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PC构件的拆模装置,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用于固定在模台上;及

拉动机构,所述拉动机构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转轴体、及绕装于所述转轴体上的牵拉件,所述牵拉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牵拉件的另一端设置有脱模钩,所述脱模钩用于挂接到模具的挂点上。

上述拆模装置由安装座和拉动机构构成,主要应用于PC构件浇注成型后的脱模作业。具体地,实际进行脱模作业时,将安装座固定到模台上,形成支点和受力基础;之后再将拉动机构的转轴体安装到安装座上并保证转动良好,紧接着将牵拉件套装到转轴体上,并使牵拉件的一端与安装座连接固定,防止受力脱离,同时将牵拉件的另一端上安装的脱模钩与模具上预设的挂点固定可靠。此时,施工人员仅需转动转轴体,牵拉件在转轴体的驱动作用下回收而对模具产生拉力,进而就能够快速、高效的将模具与PC构件分离开,由此完成脱模作业。相较于传统的拆模工法,本技术方案的拆模装置能够有效避免模具出现变形、起拱等损害,保证模具使用寿命,减少维保次数与成本支出。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转动套,所述转轴体可转动嵌装于所述转动套内,所述牵拉件与所述转动套的内壁导向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动机构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沿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的至少三个支脚,所述转动套可拆卸固定于至少三个所述支脚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动机构还包括卡止组件,所述卡止组件设置于所述转轴体与所述转动套之间、用于防止所述牵拉件受所述模具的反作用力而伸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动机构还包括转把,所述转把设置于所述转轴体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包括托板及固定于所述托板一端的卡板,所述卡板的一端向下延伸并弯折形成扣部,所述扣部与所述托板的底面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还包括紧固件,所述扣部上开设有紧固通孔,所述紧固件用于穿过所述紧固通孔后、并与所述模台紧固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为紧固螺钉,所述紧固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紧固螺钉螺接于所述螺纹孔内,且所述紧固螺钉的端部用于与所述模台顶紧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还包括两个防护板,两个所述防护板间隔装设在所述托板上,所述拉动机构设置于两个所述防护板之间。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拆模系统,其包括模台、模具、PC构件和如上所述的应用于PC构件的拆模装置,所述模具、所述PC构件和所述拆模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模台上,所述PC构件设置于所述模具内侧,所述拆模装置与所述模具连接、并设置于脱模方向的一侧。进行脱模作业时,施工人员操作拆模装置对模具施加牵拉力,使得模具能够朝脱模方向移动而与PC构件逐渐分离脱开,相较于传统的拆模工法,其能够提升模具拆卸效率与质量,保证模具不受损坏,提高使用寿命,节省开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拆模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拆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拆模装置,20、拆模系统,100、安装座,110、托板,120、卡板,121、扣部,130、紧固件,140、防护板,200、模台,300、拉动机构,310、转轴体,320、牵拉件,330、脱模钩,340、转动套,350、支撑架,351、支脚,360、转把,400、模具,500、PC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和图3所示,本申请展示的一实施例的应用于PC构件500的拆模装置10,其中,PC构件500具体是指通过混凝土浆料浇注成型的各种建筑构件,例如墙板、楼板、叠合板等等。其成型形状主要通过模具400的围成形状来限定,也即PC构件500于模具400的型腔内成型,而凝固成型之后则需要与模具400进行分离,进而可应用于建筑物的施工使用。

而对于PC构件500与模具400的分离,就需要使用到拆模装置10。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拆模装置10包括:安装座100,所述安装座100用于固定在模台200上;及拉动机构300,所述拉动机构300包括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00上的转轴体310、及绕装于所述转轴体310上的牵拉件320,所述牵拉件320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座100上,所述牵拉件320的另一端设置有脱模钩330,所述脱模钩330用于挂接到模具400的挂点上。

上述拆模装置10由安装座100和拉动机构300构成,主要应用于PC构件500浇注成型后的脱模作业。具体地,实际进行脱模作业时,将安装座100固定到模台200上,形成支点和受力基础;之后再将拉动机构300的转轴体310安装到安装座100上并保证转动良好,紧接着将牵拉件320套装到转轴体310上,并使牵拉件320的一端与安装座100连接固定,防止受力脱离,同时将牵拉件320的另一端上安装的脱模钩330与模具400上预设的挂点固定可靠。此时,施工人员仅需转动转轴体310,牵拉件320在转轴体310的驱动作用下回收而对模具400产生拉力,进而就能够快速、高效的将模具400与PC构件500分离开,由此完成脱模作业。相较于传统的拆模工法,本技术方案的拆模装置10能够有效避免模具400出现变形、起拱等损害,保证模具400使用寿命,减少维保次数与成本支出。

可以理解的,当转动转轴体310,使得牵拉件320施加于模具400上的拉力大于模具400与PC构件500的结合力时,模具400就可以顺利从PC构件500表面上脱离。而直接作用点位在于脱模钩330与挂点的结合处,挂点为预设在模具400外壁面上的挂柱、挂环、挂钩等构件。挂点作为模具400的受力点,该处在焊接时应当进行加强固定,防止因强度不够,挂点与模具400脱离而发生危险或脱模失败。

其中,牵拉件320的可靠性关乎着脱模作业的效能。可选地,牵拉件320为钢锁链、麻绳、牵引带等。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牵拉件320采用钢锁链,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弯折度,因而能够很好的适用于脱模作业。

为了使施工人员转动转轴体310时,操作更加便捷和省力,在本技术方案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拉动机构300还包括转把360,所述转把360设置于所述转轴体310远离所述安装座100的一端。因而通过转动转把360,即可同步带动转轴体310转动,可有效提升装置的使用性能与操作体验感,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此外,转把360的表面上还可制作出凹凸纹理结构,使得施工人员握持旋转时增加手部摩擦力,避免出现打滑。

需要说明的是,转把360与转轴体310可以是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或者一体固定的连接方式;且转把360的形状在此不作限定,能够满足人体工程学设计,使得握持感舒适即可。

然而,考虑到拆模作业时的受力会很大,这就要求拆模装置10的整体结构强度需要较高,其关键就在于起到固定与支点作用的安装座100的强度大小。在本技术方案中,安装座100可选为焊接结构件或一体成型构件。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安装座100为焊接结构件,所述安装座100包括托板110及固定于所述托板110一端的卡板120,所述卡板120的一端向下延伸并弯折形成扣部121,所述扣部121与所述托板110的底面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卡槽。托板110水平横向设置,主要其安装和托举作用,拉动机构300即装设在托板110的上表面上。卡板120纵向竖直设置,托板110的一端与卡板120的中部焊接固定。而卡板120位于托板110下方的一端预先折弯形成扣部121,使得卡板120形成L型结构。安装时,将安装座100置于模台200的一端外侧,将卡槽对准模台200的平台板,之后稍用力推动安装座100,使平台板卡入卡槽内,即可完成装联固定。该安装方式简单,易于装拆,且即便安装座100受到模具400的反向作用力时,安装座100也不会出现松动或脱离,可靠性高。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安装座100的安装稳固性,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100还包括紧固件130,所述扣部121上开设有紧固通孔,所述紧固件130用于穿过所述紧固通孔后、并与所述模台200紧固连接。如此,通过紧固件130与模台200的平台板的底面顶紧或与预设的凹孔嵌套,可进一步限制安装座100在各个方向上的移动和转动自由度,从而提升装置的安装可靠性。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130为紧固螺钉,所述紧固通孔为螺纹孔,所述紧固螺钉螺接于所述螺纹孔内,且所述紧固螺钉的端部用于与所述模台200顶紧固定。安装与拆卸操作简单,连接强度高。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安装座100还包括两个防护板140,两个所述防护板140间隔装设在所述托板110上,所述拉动机构300设置于两个所述防护板140之间。防护板140能够起到良好的侧向挡护作用,防止牵拉件320受力发生弹跳击打到施工人员,同时也可防止外部环境中的硬物对拉动机构300造成损伤。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所述拉动机构3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00上的转动套340,所述转轴体310可转动嵌装于所述转动套340内,所述牵拉件320与所述转动套340的内壁导向配合。转动套340可以将转轴体310和牵拉件320包覆在内,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能够对转轴体310起到安装和支撑作用,使转轴体310转动更加平稳;同时使伸长或收缩过程中的牵拉件320移动更加稳定、顺畅。

进一步地,所述拉动机构300还包括支撑架350,所述支撑架350包括沿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座100上的至少三个支脚351,所述转动套340可拆卸固定于至少三个所述支脚351上。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支撑架350采用四个支脚351、呈矩形布置的结构,如此能够进一步对转动套340及推拉机构进行稳固固定。

可以理解的,转动套340与支撑架350可拆卸连接,能够方便拉动机构300整体安装与拆卸,以便于进行不同施工地点之间的搬运、安装作业,或者定期的维保更换。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螺钉螺孔的螺接方式,或者卡扣与卡口的卡接方式等。

更进一步地,所述拉动机构300还包括卡止组件(未示出),所述卡止组件设置于所述转轴体310与所述转动套340之间、用于防止所述牵拉件320受所述模具400的反作用力而伸长。由于在转轴体310与转动套340之间安装了卡止组件,使得转轴体310仅能向一个方向自由转动,而在另一个方向被锁止。如此,当转动转轴体310调整好牵拉件320的长度进行脱模时,牵拉件320不会因为受到模具400的反作用拉力而回退,影响脱模效能。

可以理解的,卡止组件可以是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个仅允许发生单向转动的机构,例如棘轮机构等。而当卡止组件采用棘轮机构时,可理解本技术方案的拉动机构300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棘轮拉链葫芦。

如图3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拆模系统20,其包括模台200、模具400、PC构件500和如上所述的应用于PC构件500的拆模装置10,所述模具400、所述PC构件500和所述拆模装置10均设置于所述模台200上,所述PC构件500设置于所述模具400内侧,所述拆模装置10与所述模具400连接、并设置于脱模方向的一侧。进行脱模作业时,施工人员操作拆模装置10对模具400施加牵拉力,使得模具400能够朝脱模方向移动而与PC构件500逐渐分离脱开,相较于传统的拆模工法,其能够提升模具400拆卸效率与质量,保证模具400不受损坏,提高使用寿命,节省开支。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