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7952发布日期:2019-08-20 23:29阅读:1007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使用新型属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



背景技术:

结构加固改造工程常常需要对原预应力楼板进行开洞,根据结构受力特征,预应力筋在单跨板内以抛物线的形式进行布置,板跨中为最低点,梁板交界处为最高点。一般情况下位于跨中的预应力筋分布在板底筋位置;位于梁侧的洞口,预应力筋紧贴梁上铁筋穿过。此种偏下、偏上的情况,预应力筋承压板在贴近端口时,板面一半以上无支撑点,导致在放张及张拉过程中因应力过大,上方及下方的混凝土保护层崩裂,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和产生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要解决因洞口较小并且预应力筋分布在楼板底部而无法进行预应力筋放张及张拉锚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设置在楼板的设计洞口位置处;所述楼板上、对应设计洞口位置处开设有贯穿楼板的矩形的孔洞,且该孔洞的边长尺寸比设计洞口的边长尺寸大;所述孔洞的四周、对应楼板中预应力筋通过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所述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包括有支垫、预应力筋锚具、填充层和后浇层;所述支垫包括有上翼板、下翼板和腹板;所述上翼板和下翼板沿竖向平行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与楼板的厚度相适应;所述腹板竖向连接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且在腹板的一侧、对应预应力筋的高度位置处开设有水平的槽口;所述支垫安装在楼板的凹槽中;其中,支垫的上翼板压设在楼板的顶面上,支垫的下翼板压设在楼板的底面上,支垫的腹板贴设在凹槽的侧面上;所述楼板中的预应力筋在孔洞位置处断开,且预应力筋的端部穿在槽口中、通过预应力筋锚具锚固;所述填充层覆盖在支垫的腹板外侧、且满填在凹槽中;所述后浇层沿孔洞四周侧面浇筑,且后浇层的宽度与孔洞的边长和设计洞口的边长之差相适应。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侧面上刷有一层找平层;所述找平层为聚合物砂浆或者水泥砂浆。

优选的,所述支垫与楼板相接触一侧的侧面上涂设有粘钢胶层。

优选的,所述腹板的顶部与上翼板的顶部平齐,腹板的底部超出下翼板的底部;且在腹板超出下翼板底部的部位上设有加劲板;所述加劲板支撑在下翼板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孔洞侧边与对应一侧的设计洞口侧边之间的间距至少为500mm;所述后浇层的宽度至少为500mm。

优选的,所述填充层采用混凝土灌注而成;填充层的顶部与支垫的上翼板顶面平齐,填充层的底部与支垫的下翼板底面平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较小的设计洞口尺寸进行适当放大,待预应力筋张拉完成后,对孔洞回填浇筑至预留洞口尺寸,有效解决了因预留洞口尺寸较小而无法正常完成预应力筋放张退锚及张拉锚固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中的支垫的上翼板、下翼板和腹板共同构成F形,结构简单,加工便捷;该构件可将孔洞周边的预应力楼板端部完全包裹再其内测,支垫通过在其内侧抹粘钢胶与楼板端部连接成一个整体,使位于楼板断面偏下方的预应力筋在张拉过程中不会因预应力的集中受力而致使楼板底部混凝土保护层崩裂,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解决了因预应力筋在楼板偏下方排布导致预应力筋无法放张及张拉的技术难题。

3、当对预应力筋施加预应力时,楼板底面端部向上弯曲,从而对下翼板产生向下的压力;而本实用新型在支垫的下翼板底部与腹板之间加设加劲板,增加了下翼板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楼板上开设孔洞和凹槽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支垫连接在凹槽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支垫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支垫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楼板、2-孔洞、3-凹槽、4-支垫、4.1-上翼板、4.2-下翼板、4.3-腹板、4.4-槽口、4.5-加劲板、5-预应力筋锚具、6-填充层、7-后浇层、8-找平层、9-粘钢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这种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设置在楼板1的设计洞口位置处;所述楼板1上、对应设计洞口位置处开设有贯穿楼板1的矩形的孔洞2,且该孔洞2的边长尺寸比设计洞口的边长尺寸大;所述孔洞2的四周、对应楼板1中预应力筋通过的位置处开设有凹槽3;

所述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包括有支垫4、预应力筋锚具5、填充层6和后浇层7;所述支垫4包括有上翼板4.1、下翼板4.2和腹板4.3;所述上翼板4.1和下翼板4.2沿竖向平行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与楼板1的厚度相适应;所述腹板4.3竖向连接在上翼板4.1和下翼板4.2之间,且在腹板4.3的一侧、对应预应力筋的高度位置处开设有水平的槽口4.4;所述支垫4安装在楼板1的凹槽3中;其中,支垫4的上翼板4.1压设在楼板1的顶面上,支垫4的下翼板4.2压设在楼板1的底面上,支垫4的腹板4.3贴设在凹槽3的侧面上;所述楼板1中的预应力筋在孔洞2位置处断开,且预应力筋的端部穿在槽口4.4中、通过预应力筋锚具5锚固;所述填充层6覆盖在支垫4的腹板4.3外侧、且满填在凹槽3中;所述后浇层7沿孔洞2四周侧面浇筑,且后浇层7的宽度与孔洞2的边长和设计洞口的边长之差相适应。

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3的侧面上刷有一层找平层8;所述找平层8为聚合物砂浆。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找平层8的材料还可以为水泥砂浆。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垫4与楼板1相接触一侧的侧面上涂设有粘钢胶层9。

本实施例中,所述腹板4.3的顶部与上翼板4.1的顶部平齐,腹板4.3的底部超出下翼板4.2的底部;且在腹板4.3超出下翼板4.2底部的部位上设有加劲板4.5;所述加劲板4.5支撑在下翼板4.2的底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孔洞2侧边与对应一侧的设计洞口侧边之间的间距至少为500mm;所述后浇层7的宽度至少为500mm。

本实施例中,所述填充层6采用混凝土灌注而成;填充层6的顶部与支垫4的上翼板4.1顶面平齐,填充层6的底部与支垫4的下翼板4.2底面平齐。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浇层7采用的材料与填充层6材料相同,为混凝土灌浆料。

这种预应力楼板新开洞口结构的施工步骤如下。

步骤一,查阅原设计图纸搞清楚楼板1中预应力筋分布情况,然后采用探测仪探测预应力筋的准确位置,并做好标记。

步骤二,在设计洞口下方采用支撑回顶,然后避开预应力筋,人工剔凿出设计洞口;

步骤三,当所需的设计洞口较小时,扩大开设设计洞口的尺寸,形成孔洞2,孔洞2的侧边至对应一侧设计洞口侧边的距离至少为500mm,剔凿孔洞2内混凝土,并确定需要断开的预应力筋位置,在该位置预留预应力筋锚具5安装凹槽3,处理该位置的混凝土断面,用找平层8进行抹平,直至断面平整。

步骤四,根据楼板1的厚度,定制相应尺寸的支垫4,现场实量预应力筋在楼板1断面的位置,根据测量结果确定支垫4上穿筋的位置;

步骤五,对支垫4进行打磨除锈后,在内测抹粘钢胶层9,并与楼板1的断面进行固定,外侧涂刷防锈漆,预应力筋从支垫4的槽口4.4位置穿过,待预应力筋从支垫4的槽口4.4穿过并就位后,采用粘钢胶对槽口4.4进行修补。

步骤六,在支垫4外侧安装临时锚具,将预应力筋待切断的两个断面进行临时固定,剥去预应力塑胶管,在切断点的两侧分别用铁丝绑住预应力筋束,防止在断筋过程中预应力筋束崩开,给安装临时锚具带来困难,随后用砂轮一束束切断该预应力筋,切勿瞬间切断,以免应力丢失迅速导致临时锚具崩开,然后再用液压千斤顶穿过切断的预应力筋,进行放张退锚。

步骤七,在支垫4外侧安装预应力筋锚具5,并用千斤顶张拉至原预应力设计值,预应力筋切段后外露端部超出预应力筋锚具5的长度控制在40mm左右,最后将预应力筋端部多余的部分切掉。

步骤八,待预应力筋锚具5安装完成以后,架设好模板后,采用灌浆料对凹槽3进行填充形成填充层6预应力筋锚固端头进行封头隐蔽处理。

步骤九,待预应力筋端头隐蔽处理后,对孔洞2超过原设计洞口尺寸部位支模,采用灌浆料对超过原设计洞口尺寸部位进行浇筑处理,形成后浇层7。

上述实施例并非具体实施方式的穷举,还可有其它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目的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所有由本实用新型简单变化而来的应用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