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周转翻边模加固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7805发布日期:2019-03-30 08:54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可周转翻边模加固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可周转翻边模加固架。

二、

背景技术:

混凝土翻边现象是房屋、住宅等建筑工程中经常会见到的一种现象,比如在居民住房的卫生间、厨房等入口处常常会用混凝土沿着门框底部位置突生出一个小长条,而这个小长条的作用就是为了防止卫生间用水或者厨房用水通过门缝流入到客厅或其他房间去。还有,在一些房屋建筑的边缘部分,如农村民用住宅中的偏门处,一般都会在门梁的上方设置一个盖子或者搭建一个遮雨棚,如果在上方没有遮蔽雨水的遮蔽物,就会在地面门口的位置用混凝土做一个厚度合适、高度合适,并且还能和周围的混凝土或者其他建筑材料连为一体的混凝土构件,这样的混凝土构件便是通过浇筑混凝土翻边之后形成的。其主要用途也是为了防止雨水渗入,进而对房屋结构和质量造成破坏。

施工时通常采用传统的木模安装工艺,工地现场常出现翻边混凝土高度不足120mm,宽度不符合模数,造成上部墙体轴线位移等现象;而翻边混凝土如未能一次性成型,则会形成施工冷缝,易引起四周墙体开裂、渗漏、起霉等现象,给使用人的生活带来困扰。

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的可周转翻边模加固架,能够对翻边模进行加固,提高翻边的成型质量,且能够周转使用,提高施工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周转翻边模加固架,所述加固架包括两根垂直架设在一对翻边模外侧的木枋,两根所述木枋在相同高度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包括位于所述木枋上侧的上连接孔和位于所述木枋下侧的下连接孔,所述翻边模在与所述下连接孔相同的高度的位置上开设有通孔,一PVC管垂直穿过两根所述木枋的下连接孔以及所述翻边模的通孔,所述PVC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翻边模内侧之间的距离并小于所述木枋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加固架还包括上下两根对拉丝杆,其中上对拉丝杆垂直穿过所述木枋的上连接孔并通过两个位于所述上连接孔外侧的螺母固定,下对拉丝杆穿过所述PVC管并通过两个位于所述下连接孔外侧的蝴蝶扣及螺母固定。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所述加固架之间的间距为50-100cm。

更进一步地,所述下连接孔位于翻边高度H的一半处。

更进一步地,所述两根对拉丝杆的直径为14mm。

更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孔的直径为15mm。

更进一步地,所述下连接孔和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6mm。

更进一步地,所述PVC管的直径为15mm。

更进一步地,架模加固时,先将所述上对拉丝杆穿过两根所述木枋并固定,再将所述下对拉丝杆穿过所述PVC管并固定。

更进一步地,取模时,先将所述下对拉丝杆从所述PVC管中取出,再将所述上对拉丝杆从所述两根木枋中取出。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可周转翻边模加固架,能够对翻边模进行加固,通过竖直方向上下侧的两根对拉丝杆形成两个加固点,从而保证翻边模的竖直度,提高翻边成型质量,并且结构简单,方便操作,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用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拆除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的详细描述,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如图1-2所示,一种可周转翻边模加固架,所述加固架包括两根垂直架设在一对翻边模1外侧的木枋2,两根所述木枋2在相同高度位置处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包括位于所述木枋2上侧的上连接孔21和位于所述木枋下侧的下连接孔22,所述翻边模1在与所述下连接孔22相同的高度的位置上开设有通孔11,一PVC管3垂直穿过两根所述木枋2的下连接孔22以及所述翻边模1的通孔11,所述PVC管3的长度大于所述翻边模1内侧之间的距离并小于所述木枋3外侧之间的距离,所述加固架还包括上下两根对拉丝杆,其中上对拉丝杆4垂直穿过所述木枋的上连接孔21并通过两个位于所述上连接孔外侧的螺母固定6,下对拉丝杆5穿过所述PVC管3并通过两个位于所述下连接孔外侧的蝴蝶扣7及螺母8固定。

本实施的相邻两个所述加固架之间的间距为50-100cm,采用此种设置方式,能够起到最佳的加固效果,提高翻边的质量。所述下连接孔11位于翻边高度H的一半处。所述上、下对拉丝杆4、5的直径为14mm,作为安装所述所述上对拉丝杆4的上连接孔的直径为15mm,所述下连接孔和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6mm,所述PVC管的直径为15mm。架模加固时,先将所述上对拉丝杆4穿过两根所述木枋2并固定,再将所述下对拉丝杆5穿过所述PVC管3并固定,取模时,先将所述下对拉丝杆5从所述PVC管3中取出,再将所述上对拉丝杆4从所述两根木枋2中取出,采用此种操作方式更有利于加固翻边模,提高翻边模的竖直度。

尽管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了详尽的描述,但它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人们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在不经创造性前提下获得其他实施例,这些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