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室外楼面变形缝处防漏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3398发布日期:2019-05-24 21:07阅读: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室外楼面变形缝处防漏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形缝构造,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室外楼面变形缝处防漏水构造。



背景技术:

由于受温度变化、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结构内部将产生附加应力,这种应力常常使建筑物产生裂缝甚至被破坏。为减少应力对建筑物的影响,在设计时预先在变形敏感的部分将结构断开,预留缝隙,即变形缝,以保证建筑物被断开的各部分有足够的变形空间而不使建筑物破损或产生裂缝。变形缝的设置减少了很多工程上难以处理的变形裂缝,保证了结构的安全,但如果变形缝的构造处理不当,又将给建筑物使用带来不利影响。例如,不能适应变形需要、漏水、灌风等。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568859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室外楼面变形缝处防漏水构造包括变形缝,变形缝两侧设置有排水沟,排水沟上铺装盖板,盖板延伸至变形缝处,且位于变形缝两侧的盖板在变形缝形成重叠段。变形缝内设置有橡胶条,橡胶条中部设置有空腔,空腔内设置有使橡胶条沿宽度方向扩展的弹性件。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变形缝宽度发生变化时,两块盖板分别向两侧滑动,由于重叠段的存在,变形缝上依然会有盖板的存在。但是两块盖板之间发生了相对偏移,对盖板之间的密封性造成影响,导致变形缝的防漏水结构效果降低,该问题有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室外楼面变形缝处防漏水构造,其具有提高变形缝防漏水性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建筑室外楼面变形缝处防漏水构造,包括墙体,所述墙体上设置有变形缝,所述墙体上设置有位于变形缝两侧的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上设置有盖板,所述墙体上贴合设置有用于封闭变形缝的防水板,所述防水板的两端均垂直于防水板设置有护板,两个所述护板分别与对应排水沟的内侧壁相抵;所述排水沟与护板相抵的侧壁上设置有弹簧钢珠,所述护板与排水沟相抵的侧壁上设置有穿孔,所述穿孔与弹簧钢珠卡嵌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防水板放置在变形缝的顶部,防水板两端的护板与排水沟相抵,从而提高了防水板与变形缝之间的连接紧密性,可以有降低变形缝漏水可能性的效果。同时,弹簧钢珠与穿孔的卡嵌配合结构提高了护板与排水沟的连接稳固性,在安装护板时,可以有效避免护板未与变形缝贴合而造成漏水,从而提高了变形缝的防漏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护板远离防水板的端部设置有斜板,所述斜板远离护板的一端朝远离排水沟与护板相抵的侧壁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体沿着护板向排水沟内流动时,斜板对水的流向起到导向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水从护板与排水沟之间的缝隙间进入变形缝内,因此提高了变形缝的防漏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沟靠近护板的侧壁与斜板之间设置有止水膨胀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水膨胀条起到了封闭护板与排水沟之间缝隙的作用,避免了水体沿着缝隙进入变形缝内,从而提高了变形缝的防漏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板与墙体贴合的侧壁上设置有密封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垫一方面提高了防水板与墙体贴合的紧密性,另一方面起到了密封变形缝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避免水体进入变形缝内,提高了变形缝的防漏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板与墙体贴合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所述墙体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凸起卡嵌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槽与凸起的卡嵌配合结构增加了凹槽与凸起的接触面积,使防水板与墙体贴合更加紧密,同时可以有效防止防水板相对于墙体发生位移,从而提高了两者的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变形缝的防漏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起呈锥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型的结构便于凸起插入凹槽内,同时锥型结构使得防水板与墙体的位置关系稳定,不会发生偏移,从而提高了变形缝的防漏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板靠近盖板的侧壁上设置有插槽,所述盖板上设置有与插槽卡嵌配合的插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块与插槽的配合结构将防水板与盖板连接在一起,盖板将防水板紧紧压在墙体上,从而提高了防水板与墙体的贴合紧密性,进而提高了变形缝的防漏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与变形缝的侧壁相抵的遇水膨胀橡胶条,所述变形缝内设置有岩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遇水膨胀橡胶条吸收变形缝内的水分并膨胀而与变形缝贴合更加紧密,阻止水体通过遇水膨胀橡胶条,从而起到防漏水效果。岩棉具有保温、隔燃、吸声等功能,不仅可以减少室内与室外的热量交换;火灾时,可以阻止火情进一步蔓延;并且可以减少室外噪声对室内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防水板和护板的设置以及穿孔和弹簧钢珠的配合结构,从而达到了提高变形缝防漏水性能的效果;

2.通过斜板和止水膨胀条的设置,避免水体沿着护板和排水沟之间的缝隙进入变形缝,从而达到了提高变形缝防漏水性能的效果;

3.通过凸起和凹槽的设置,提高了防水板和墙体的连接稳固性,从而达到了提高变形缝防漏水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墙体;11、变形缝;12、密封垫;13、遇水膨胀橡胶条;14、岩棉;2、排水沟;3、盖板;4、防水板;41、护板;42、穿孔;43、斜板;44、止水膨胀条;45、凸起;46、凹槽;47、插槽;48、插块;5、弹簧钢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建筑室外楼面变形缝处防漏水构造,包括墙体1,墙体1上设置有变形缝11和两个排水沟2,排水沟2位于变形缝11的两侧。排水沟2上盖有盖板3,用于防止杂物进入排水沟2。变形缝11内塞有遇水膨胀橡胶条13,遇水膨胀橡胶条13与变形缝11的侧壁相抵接。变形缝11内还放置有岩棉14,起到保温、隔燃、吸声等作用。

参照图1和图2,墙体1上贴合放置有防水板4,防水板4位于变形缝11上方,用于封闭防水板4。防水板4靠近排水沟2的两端均一体设置有护板41,护板41均与防水板4垂直且两个护板41呈相对平行设置。两个护板41均插入排水沟2内,并且呈相对设置的侧壁与对应的排水沟2的侧壁相抵。防水板4的侧壁靠近对应盖板3的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插槽47,盖板3上设置有插块48,插块48与插槽47卡嵌配合。先将护板41插入对应排水沟2内,然后令护板41贴合排水沟2的侧壁滑动,直到防水板4与墙体1贴合,即可使变形缝11达到防水效果。

参照图2,防水板4与墙体1贴合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凸起45,凸起45呈倒圆锥形。墙体1与防水板4贴合的侧壁上设置有与凸起45数目相同的凹槽46,凹槽46与对应凸起45卡嵌配合。凸起45与凹槽46贴合的侧壁上粘连有密封垫12,在本实施例中,密封垫12为橡胶垫。将防水板4放置在变形缝11上,并且令凸起45插入凹槽46中,密封垫12提高了凸起45与凹槽46的贴合紧密性,从而加强了防水板4对变形缝11的密封性,从而达到了提高变形缝11防水性能的效果。

参照图2,护板41与排水沟2相抵的侧壁上设置有穿孔42,穿孔42贯穿护板41的厚度设置。排水沟2与护板41相抵的侧壁上嵌设有弹簧钢珠5,弹簧钢珠5与穿孔42卡嵌配合。按压弹簧钢珠5,然后将护板41贴合排水沟2的侧壁滑动,当护板41移动到弹簧钢珠5与穿孔42同一位置时,弹簧钢珠5插入穿孔42,即可限定护板41相对与排水沟2的位置,防水板4的位置随之被固定。

参照图2,护板41远离防水板4的端部倾斜设置有斜板43,排水沟2与护板41贴合的侧壁与斜板43之间的距离,由斜板43远离护板41的方向逐渐增大。排水沟2与护板41贴合的侧壁与斜板43之间设置有止水膨胀条44,止水膨胀条44与排水沟2的侧壁和斜板43的侧壁均相抵。斜板43起到了导向作用,使渗透水朝远离护板41和排水沟2之间的缝隙流动,并且止水膨胀条44可以避免水体从缝隙进入变形缝11,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变形缝11的防漏水效果。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为:先在变形缝11内塞入遇水膨胀橡胶条13和岩棉14,然后将护板41插入对应排水沟2内。再按压弹簧钢珠5,令护板41贴合排水沟2的侧壁滑动,直到防水板4与墙体1贴合,并且凸起45插入对应凹槽46中,此时弹簧钢珠5刚好插入穿孔42中,即可使变形缝11达到防水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