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23086发布日期:2019-11-01 20:59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停车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数量急剧上升,为了缓解停车压力,车库的建设势在必行。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设尽可能多的停车泊位,缓解城市静态交通问题。立体车库的出现避免了单一的向平面发展的方式,以智能化为基础,向空中、向地下拓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停车难得(的)问题,而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本发明是在目前常见机械停车库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闭环无分叉旋转稳定轨道系统,可大幅提高机械停车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近年来,为解决停车难、集约用地,发展了多种立体机械停车设备,其中立体垂直循环类车库由于容车率高,设备故障率低综合性价比优于市场上的升降横移车库和垂直升降塔库,受到了市场重视。

垂直循环机械式停车设备采用与地面垂直方向做循环运动而达到存取车辆的停车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减速电机带动传动机构,在牵引构件——链条上,每隔一定距离安装一个悬臂载车架,悬臂载车架随链条一起作循环运动,从而达到存取车辆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载车吊架的两端上一般设有四个滚动轮。载车吊架是通过轴承与刚性链条链接,并要求在旋转过程中始终保持垂直,为防止载车板在偏载或者大风的情况下出现摆动或倾斜,国内外的的垂直循环停车设备均采用在载车板上设置固定轮和固定轨道,其固定轮和固定轨道的结构和形状基本相似,共同的特征是轨道有1.5-2.5米的开口和上下轨道轮不同走向的分叉轨道,由于摩擦力的突然变化和水平方向线速度的变化,载车板运动至开口处和分叉处时会出现明显的摆动,严重时造成定位轮出轨和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以解决载车吊架稳定运行的问题。

一种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所述载车吊架包括纵向设置的载车板吊轴、载车台,载车台设置在载车板吊轴的下方,载车台的四个角各通过拉杆与载车板吊轴相连,其特征在于:载车板吊轴的前、后两端各固定有一长度相同的防晃动轴,两防晃动轴的远离载车板吊轴端分别位于载车板吊轴左上方、右上方, 两防晃动轴相互垂直;各防晃动轴的远离载车板吊轴端设有用于在垂直循环立体车库的防晃动导轨内运行的滚轮。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载车板吊轴上设有与其中轴线垂直的防晃动横杆。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载车吊架包括可转动载车板、回转支承、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滚动支撑装置、可转动载车板电驱动装置,载车台的顶面的中心安装有回转支承、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可转动载车板的底面的形心位于载车台的顶面的形心的正上方,可转动载车板形心设有安装孔,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的顶面上安装有若干滚动支撑装置,可转动载车板的底面与所述滚动支撑装置接触;回转支承的中轴线、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的中轴线均通过载车台的顶面的形心且垂直于地面;回转支承的内圈与载车台固定连接,回转支承的外圈与可转动载车板的安装孔的经向内周表面相连;可转动载车板电动驱动装置与回转支承的外圈相连且驱动回转支承的外圈绕其中轴线转动;可转动载车板的横截面为一长方形与一中心位于其中心的圆形的相交部分形状,所述圆的直径大于所述长方形的短边且小于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本实用新型方便驾驶车辆的人员将汽车驶入垂直循环立体车库,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狭小的地段,避免了由于拐弯半径太小或驾驶技术不高,而造成车库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发生,旋转灵活,安全可靠。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载车台的前后两端各设有方便车辆进入可转动载车板的导流平台,导流平台的顶面与可转动载车板平齐,导流平台的靠近可转动载车板设有与可转动载车板的径向弧形外周表面相适应的弧面。每个载车台均设有两个导流台,车辆进入方便。每个载车台均设有转动系统,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滚动支撑装置保证了转动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可以在车辆升降或者在车辆升空完成后无车辆存取时旋转车辆,节省了车辆进出排队的等候时间。不必再车库进口或出口设置转台,节省了空间。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回转支承的外圈的径向外周表面上设有齿条,所述可转动载车板电驱动装置为电动马达,电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垂直于地面,动力输出轴上连接有动力输出齿轮,动力输出齿轮与回转支承的外圈的径向外周表面上的齿条相啮合。

载车板吊轴的一端套装有一导电过桥,导电过桥包括外定子、内转套;可转动载车板电驱动装置通过线路与内转套相连,外定子通过线路与供电装置相连。设有导电过桥,载车板吊轴相对立体车库其他部件发生转动时,外定子与内转套相对旋转,导线不会发生缠绕问题,用电比较安全,给设备维护带来很多方便;每个设有两导流台,车辆进出方便。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可转动载车板上设有若干车轮止退装置,车轮止退装置包括横截面呈长方形的架体;所述架体固定在立体车库的可转动载车板的顶面上的开口向上的方孔内。

架体的左侧边的右侧面、右侧边的左侧面底端上分别设有纵向轨道,架体的前端铰接有第一方形面板。

第一方形面板的后端铰接有第二方形面板;第二方形面板的后端的左右两侧可分别在纵向轨道上滑动;架体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电动可伸缩装置,两电动可伸缩装置的伸缩轴的前端连接有一横板,横板的中部连接有一纵向拉杆,纵向拉杆的后端与第二方形面板的后端铰接。

当两电动可伸缩装置的输出轴同时向前伸出时,第一方形面板、第二方形面板顶端伸出到可转动载车板顶面上方,形成倒V字型的车轮阻挡结构,当两电动可伸缩装置的输出轴同时向后收缩复位时,第一方形面板、第二方形面板可密封架体的内孔的顶面。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第一方形面板的前端通过若干铰接轴横向设置的前横连接铰与架体的前侧边的后侧面相铰接。或者,架体的左侧边的右侧面、右侧边的左侧面前端之间安装有前横轴,前横轴上铰接有第一方形面板。或者,架体的左侧边的右侧面、右侧边的左侧面前端之间安装有可转动的前转轴,前转轴的后侧面上连接有第一方形面板;前转轴的两端各通过一前轴承与架体的左侧边的右侧面、右侧边的左侧面相连,或者,架体的左侧边的右侧面、右侧边)的左侧面各横向设有插孔,前转轴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插孔内。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第二方形面板的后端的底面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边轴承,两边轴承之间连接有横向转动轴,纵向拉杆的后端与横向转动轴相连,或者,第二方形面板的后端的底面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连接座,两连接座之间连接有后横向轴,纵向拉杆的后端与套装在后横向轴的中部的中轴承相连。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纵向拉杆的前端与横板的中部通过前连接铰铰接;第一方形面板的后端设有若干凹槽,第二方形面板的前端设有若干可查插入第一方形面板的后端的凹槽内的凸起,第二方形面板的前端与第一方形面板的后端插接并通过横向铰接轴铰接。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可转动载车板设有车门防护系统,车门防护系统包括设置在可转动载车板上的可升降防护栏及升降驱动装装置。

所述可升降防护栏包括若干通过轴承安装在可转动载车板上的横杆、若干立杆、两分别位于载车台的左、右两端的上方的纵杆,横杆的左、右两端的间距大于载车台左、右两端的间距;各横杆的左、右端分别连接有高度相同的立杆,各横杆的左端的立杆的顶部及各横杆的左端的立杆的顶部分别与一纵杆铰接。

一横杆的径向外周表面上设有耳板且所述耳板与一电驱动可伸缩装置的伸缩轴铰接,电驱动可伸缩装置安装在可转动载车板的底面上,当电驱动可伸缩装置的伸缩轴伸出时,在耳板的驱动下所述横杆沿其中轴线逆时针旋转90度从而使两纵杆的底面分别贴近可转动载车板的顶面;当电驱动可伸缩装置的复位时,在耳板的驱动下立杆与可转动载车板的顶面垂直。当车辆进入载车台并停放好车辆时,通过车轮止退装置限制车辆移动,可以在车辆升降时旋转车辆;在车辆升降时可升降防护栏升起,从而避免在载车吊架运转时忘记锁车门等情况下车门被旋转力驱动下与车库架体纵向连接杆、车库架体斜向拉杆等立体车库的架体连接件产生的严重剐蹭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本实用新型载车吊架采用了新的结构和设计,载车吊架的两端只设有一长度相同的防晃动轴,两防晃动轴的远离载车板吊轴端分别位于载车板吊轴左上方、右上方, 两防晃动轴相互垂直;各防晃动轴的远离载车板吊轴端设有用于在垂直循环立体车库的防晃动导轨内运行的滚轮,这样,滚轮可以在密闭的轨道上运行,两密闭型防晃动导轨均纵向设置且横向投影相互错开,采用两个封闭的闭环式轨道纵向错开设置的方式,载车吊架在这样的闭环式轨道上运行,摩擦力不会出现突然地变化,运行稳定,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所示载车吊架的正视图。

图4是图1所示载车吊架的右视图。

图5是本发明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载车吊架的一个使用状态图。

图7是图6所示载车吊架的仰视图。

图8是图7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5所示载车吊架的仰视图。

图10是图9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图5所示载车吊架的一个使用状态图。

图12是图11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回转支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14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图14的F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图14的G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图17的H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4所示载车吊架的仰视图。

图20是图19的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一种车轮止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的J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图21的K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一种车轮止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的L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6是载车吊架在两密闭型防晃动导轨上运行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26的M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28是载车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28的N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0是采用本发明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的立体车库的示意图。

图31是图30的L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载车台-1;可转动载车板-2;回转支承-3;内圈-301;外圈-302;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4;滚动支撑装置-5;可转动载车板电驱动装置-6;安装孔-7;载车板吊轴-8;拉杆-9;导电过桥-10导流平台-11;架体-12;左侧边-121;右侧边-122;前侧边-123;方孔-13;第一方形面板-14;第二方形面板-15;电动可伸缩装置-16;横板-17;纵向拉杆-18;车轮止退装置-19;纵向轨道-20;两连接座-23;后横向轴-24;中轴承-25;凹槽-26;凸起-27;横向铰接轴-28;前横连接铰-29;前横轴-30;前转轴-31;前轴承-32;前连接铰-33;横杆-34;立杆-35;纵杆-36;耳板-37;电驱动可伸缩装置-38;防晃动轴-39;滚轮-40;防晃动横杆-41;密闭型防晃动导轨-42;导轨槽-4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4所示,一种高稳定的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载车吊架,所述载车吊架包括纵向设置的载车板吊轴8、载车台1,载车台1设置在载车板吊轴8的下方,载车台1的四个角各通过拉杆9与载车板吊轴8相连,其特征在于:载车板吊轴8的前、后两端各固定有一长度相同的防晃动轴39,两防晃动轴39的远离载车板吊轴8端分别位于载车板吊轴8左上方、右上方, 两防晃动轴39相互垂直。

如图26-27所示,各防晃动轴39的远离载车板吊轴8端设有用于在垂直循环立体车库的密闭型防晃动导轨42的导轨槽43内运行的滚轮40。现有技术中,载车吊架的共同的特征是一侧设有多个滚轮,这样,导滚轮必然设有很多分叉,不连续,由于摩擦力的突然变化和水平方向线速度的变化,载车板运动至开口处和分叉处时会出现明显的摆动,严重时造成定位轮出轨和安全事故。本实用新型,两防晃动轴39的远离载车板吊轴8端分别位于载车板吊轴8左上方、右上方, 两防晃动轴39相互垂直,可以在密闭的轨道上运行,两密闭型防晃动导轨42均纵向设置且横向投影相互错开,采用两个封闭的闭环式轨道纵向错开设置的方式,载车吊架在这样的闭环式轨道上运行,摩擦力不会出现突然地变化,运行稳定,安全性高。

轨道有1.5-2.5米的开口和上下轨道轮不同走向的分叉轨道,由于摩擦力的突然变化和水平方向线速度的变化,载车板运动至开口处和分叉处时会出现明显的摆动,严重时造成定位轮出轨和安全事故

载车板吊轴8上设有与其中轴线垂直的防晃动横杆41。

实施例2。如图5-19,26-2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所述载车吊架包括可转动载车板2、回转支承3、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4、滚动支撑装置5、可转动载车板电驱动装置6,载车台1的顶面的中心安装有回转支承3、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4,可转动载车板2的底面的形心位于载车台1的顶面的形心的正上方,可转动载车板2形心设有安装孔7,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4的顶面上安装有若干滚动支撑装置5,可转动载车板2的底面与所述滚动支撑装置5接触;回转支承3的中轴线、圆环状滚动支撑装置安装座4的中轴线均通过载车台1的顶面的形心且垂直于地面;回转支承3的内圈301与载车台1固定连接,回转支承3的外圈302与可转动载车板2的安装孔7的经向内周表面相连;可转动载车板2电动驱动装置与回转支承3的外圈302相连且驱动回转支承3的外圈302绕其中轴线转动;可转动载车板2的横截面为一长方形与一中心位于其中心的圆形的相交部分形状,所述圆的直径大于所述长方形的短边且小于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滚动支撑装置为含油尼龙滚轮。由于采用了含油尼龙,免去了现有技术中需要对链条的滚轮加润滑油操作,节省了劳动力;含油尼龙层位于轮的径向外周表面,比较薄,散热性能好,润滑效果好。

载车台1的前后两端各设有方便车辆进入可转动载车板2的导流平台11,导流平台11的顶面与可转动载车板2平齐,导流平台11的靠近可转动载车板2设有与可转动载车板2的径向弧形外周表面相适应的弧面。

回转支承3的外圈302的径向外周表面上设有齿条,所述可转动载车板电驱动装置6为电动马达,电动马达的动力输出轴垂直于地面,动力输出轴上连接有动力输出齿轮,动力输出齿轮与回转支承3的外圈302的径向外周表面上的齿条相啮合。

载车板吊轴8的一端套装有一导电过桥10,导电过桥10包括外定子、内转套;可转动载车板电驱动装置6通过线路与内转套相连,外定子通过线路与供电装置相连。正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垂直循环类立体车库,每个载车板都需要垂直循环,取电不方便,且在高空掉头作业不安全、设备造价高等,认为在载车板上设置旋转旋转装置是不合理的,由此设置在地面上的汽车回转盘也是在车库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但是,地面上的汽车回转盘一是需要场地,二是车辆掉头不能再存取车以外的时间完成,比较耗时,尤其是垂直循环立体车库车辆较多时,排队等候时间较长。本实施例反其道而行之,采用了导电过桥10,载车板吊轴相对立体车库其他部件发生转动时,外定子与内转套相对旋转,导线不会发生缠绕问题,用电比较安全,给设备维护带来很多方便;每个设有两导流台,车辆进出方便。

可转动载车板2上设有若干车轮止退装置19,车轮止退装置19包括横截面呈长方形的架体12;所述架体12固定在立体车库的可转动载车板2的顶面上的开口向上的方孔13内。

架体12的左侧边121的右侧面、右侧边122的左侧面底端上分别设有纵向轨道20,架体12的前端铰接有第一方形面板14。

第一方形面板14的后端铰接有第二方形面板15;第二方形面板15的后端的左右两侧可分别在纵向轨道20上滑动;架体12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电动可伸缩装置16,两电动可伸缩装置16的伸缩轴的前端连接有一横板17,横板17的中部连接有一纵向拉杆18,纵向拉杆18的后端与第二方形面板15的后端铰接。

当两电动可伸缩装置16的输出轴同时向前伸出时,第一方形面板14、第二方形面板15顶端伸出到可转动载车板2顶面上方,形成倒V字型的车轮阻挡结构,当两电动可伸缩装置16的输出轴同时向后收缩复位时,第一方形面板14、第二方形面板15可密封架体12的内孔的顶面。

架体12的左侧边121的右侧面、右侧边122的左侧面前端之间安装有前横轴30,前横轴30上铰接有第一方形面板14,或者,

第二方形面板15的后端的底面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边轴承21,两边轴承21之间连接有横向转动轴22,纵向拉杆18的后端与横向转动轴22相连,或者,第二方形面板15的后端的底面的左右两侧各设有连接座23,两连接座23之间连接有后横向轴24,纵向拉杆18的后端与套装在后横向轴24的中部的中轴承25相连。

纵向拉杆18的前端与横板17的中部通过前连接铰33铰接;第一方形面板14的后端设有若干凹槽26,第二方形面板15的前端设有若干可查插入第一方形面板14的后端的凹槽26内的凸起27,第二方形面板15的前端与第一方形面板14的后端插接并通过横向铰接轴28铰接。

可转动载车板设有车门防护系统,车门防护系统包括设置在可转动载车板2上的可升降防护栏及升降驱动装装置。

所述可升降防护栏包括若干通过轴承安装在可转动载车板2上的横杆34、若干立杆35、两分别位于载车台的左、右两端的上方的纵杆36,横杆34的左、右两端的间距大于载车台左、右两端的间距;各横杆34的左、右端分别连接有高度相同的立杆35,各横杆34的左端的立杆35的顶部及各横杆34的左端的立杆35的顶部分别与一纵杆36铰接;

一横杆34的径向外周表面上设有耳板37且所述耳板37与一电驱动可伸缩装置38的伸缩轴铰接,电驱动可伸缩装置38安装在可转动载车板2的底面上,当电驱动可伸缩装置38的伸缩轴伸出时,在耳板37的驱动下所述横杆34沿其中轴线逆时针旋转90度从而使两纵杆36的底面分别贴近可转动载车板2的顶面;当电驱动可伸缩装置38的复位时,在耳板37的驱动下立杆35与可转动载车板2的顶面垂直。如图30、31所示,当车辆进入载车吊架的载车台1并停放好车辆好,可升降防护栏升起,从而避免在载车吊架运转时车门可能与车库架体纵向连接杆、车库架体斜向拉杆44等立体车库的架体连接件产生的严重剐蹭事故。

本实施例载车吊架采用了新的结构和设计,载车吊架的两端只设有一长度相同的防晃动轴39,两防晃动轴39的远离载车板吊轴8端分别位于载车板吊轴8左上方、右上方, 两防晃动轴39相互垂直;各防晃动轴39的远离载车板吊轴8端设有用于在垂直循环立体车库的防晃动导轨内运行的滚轮40,这样,滚轮40可以在密闭的轨道上运行,两密闭型防晃动导轨42均纵向设置且横向投影相互错开,采用两个封闭的闭环式轨道纵向错开设置的方式,载车吊架在这样的闭环式轨道上运行,摩擦力不会出现突然地变化,运行稳定,安全性高。

实施例3。如图21-2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在于:架体12的左侧边121的右侧面、右侧边122的左侧面前端之间安装有可转动的前转轴31,前转轴31的后侧面上连接有第一方形面板14;前转轴31的两端各通过一前轴承32与架体12的左侧边121的右侧面、右侧边122的左侧面相连,或者,架体12的左侧边121的右侧面、右侧边122的左侧面各横向设有插孔,前转轴31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插孔内。

实施例4。如图24、2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不同在于:第一方形面板14的前端通过若干铰接轴横向设置的前横连接铰29与架体12的前侧边123的后侧面相铰接。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 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