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下灌浆用混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58728发布日期:2019-09-24 23:28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下灌浆用混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浆混配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水下灌浆用混浆器。



背景技术:

目前高密度基浆的传统生产工艺模式有三种方式,一是人工将袋装水泥灰倒入混浆灌的基浆加重方式,二是吊车将包装水泥灰加入混浆灌或基浆池的基浆加重方式,三是压缩空气将水泥灰吹入混浆灌的基浆加重方式。这三种基浆加重方式都是将大量水泥灰直接加入到混浆灌内,而大量水泥灰与混浆灌内的水接触后变得粘稠,极易导致混浆灌内难以搅拌,造成混浆罐里面堵塞,从而影响到灌浆。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灌浆用混浆器,该混浆器能够持续将定量水泥灰与基浆混合,对基浆持续加重且避免混浆灌堵塞。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下灌浆用混浆器,包括有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下方的混浆灌,所述壳体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供水泥灰进入到壳体内的水泥灰入口以及供基浆从壳体内流出的基浆出口,所述水泥灰入口与基浆出口通过一混浆通道相导通,所述基浆出口处设置有用于将基浆导入到混浆灌内的导通管,所述壳体一侧还设置有基浆入口,所述基浆入口通过一基浆通道与混浆通道相导通,所述壳体与混浆灌之间还设置有抽浆通道,所述抽浆通道的两端分别与基浆入口以及混浆灌相连接,所述抽浆通道上设置有用于将混浆灌内的基浆抽送到基浆入口内的抽浆泵,所述水泥灰入口处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水泥灰进入壳体内速度的调节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浆通道与混浆通道相导通的一端向基浆出口一侧倾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浆通道沿着混浆通道的中心轴线成半径递减的螺旋结构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与混浆通道相导通,所述环形槽位于基浆通道和混浆通道的连接处与基浆出口之间,所述环形槽内同轴设置有一搅拌环,所述搅拌环与环形槽转动连接,所述搅拌环的内侧壁上凸设有若干搅拌片,所述搅拌片均伸入到混浆通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有凹设于壳体上表面的滑移槽、与滑移槽滑动连接的滑移板以及设置于滑移板上的若干不同内径的通孔,若干通孔沿滑移板的滑动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滑移板滑移状态下,若干通孔依次正对于水泥灰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移板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插槽,所述插槽均成“V”形设置且若干插槽与通孔成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滑移槽侧壁上凹设有滑移孔,所述滑移孔内滑动连接有滑移块,所述滑移块与滑移孔的孔底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松弛状态下,所述滑移块部分伸出于滑移孔外,所述滑移块面向滑移板一侧设置为与插槽相适配的“V”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移板上设置有便于推动滑移板滑动的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水泥灰不断通过水泥灰入口进入到混浆通道内,抽浆泵不断将混浆灌内的基浆通过抽浆通道以及基浆入口抽送到基浆通道内,基浆通道内的基浆汇入到混浆通道内的过程中不断与水泥灰相混合并通过基浆出口以及导通管进入到混浆灌内,因此抽浆泵工作状态下,基浆不断循环,水泥灰持续进入到基浆内与基浆相混合,混浆效果好,基浆持续加重,且由于水泥灰并非一次性大量加入到混浆灌内,因此能够避免混浆灌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水下灌浆用混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调节组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壳体;11、水泥灰入口;12、基浆出口;121、导通管;13、混浆通道;131、环形槽;132、搅拌环;133、搅拌片;14、基浆入口;15、基浆通道;16、抽浆通道;161、抽浆泵;2、混浆灌;3、调节组件;31、滑移槽;311、滑移孔;312、滑移块;313、弹性件;32、滑移板;321、插槽;322、把手;3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水下灌浆用混浆器,包括有壳体1以及设置于壳体1下方的混浆灌2,壳体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供水泥灰进入到壳体1内的水泥灰入口11以及供基浆从壳体1内流出的基浆出口12,水泥灰入口11与基浆出口12通过一混浆通道13相导通,基浆出口12处设置有用于将基浆导入到混浆灌2内的导通管121,壳体1一侧还设置有基浆入口14,基浆入口14通过一基浆通道15与混浆通道13相导通,壳体1与混浆灌2之间还设置有抽浆通道16,抽浆通道16的两端分别与基浆入口14以及混浆灌2相连接,抽浆通道16上设置有用于将混浆灌2内的基浆抽送到基浆入口14内的抽浆泵161,水泥灰入口11处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水泥灰进入壳体1内速度的调节组件3。

水泥灰入口11可与灰灌导灰灌相连接,水泥灰不断通过水泥灰入口11进入到混浆通道13内,抽浆泵161不断将混浆灌2内的基浆通过抽浆通道16以及基浆入口14抽送到基浆通道15内,基浆通道15内的基浆汇入到混浆通道13内的过程中不断与水泥灰相混合并通过基浆出口12以及导通管121进入到混浆灌2内,因此抽浆泵161工作状态下,基浆不断循环,水泥灰持续进入到基浆内与基浆相混合,混浆效果好,基浆持续加重,且由于水泥灰并非一次性大量加入到混浆灌2内,因此能够避免混浆灌2堵塞。导通管121下端可伸入到混浆灌2内的基浆液面下,此时导通管121内的基浆进入混浆灌2内是能够直接进入到基浆液面之下,使得混浆灌2混浆效果更好。基浆的浓度不同,基浆的抽送难度和抽送速率也不同,且抽浆泵161的功率不同,基浆的抽送速率也不同,因此操作人员能够通过调节组件3来调节水泥灰进入壳体1内速度,使得水泥灰的输送速度能够与基浆的输送速度相匹配,便于水泥灰与基浆的混合。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基浆通道15与混浆通道13相导通的一端向基浆出口12一侧倾斜。通过倾斜结构的设置,使得基浆通道15与混浆通道13不相互垂直,基浆通道15内的基浆进入到混浆通道13内后将于惯性作用以及水泥粉的冲击作用下自动向基浆出口12一端流动,有利于基浆的顺利流出,避免发生卡灰。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基浆通道15沿着混浆通道13的中心轴线成半径递减的螺旋结构设置。通过螺旋结构的设置,使得基浆通过基浆通道15后形成旋流,有利于与水泥灰快速混合,提高混浆效率。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壳体1内设置有环形槽131,环形槽131与混浆通道13相导通,环形槽131位于基浆通道15和混浆通道13的连接处与基浆出口12之间,环形槽131内同轴设置有一搅拌环132,搅拌环132与环形槽131转动连接,搅拌环132的内侧壁上凸设有若干搅拌片133,搅拌片133均伸入到混浆通道13内。

搅拌环132与环形槽131之间可设置有轴承,通过轴承实现搅拌环132与环形槽131之间的相对旋转。旋流式的基浆通过搅拌环132时,由于基浆与搅拌环132之间的摩擦力以及基浆对搅拌片133的冲击力,基浆将带动搅拌环132旋转,同时搅拌环132上的搅拌片133将对混有水泥灰的基浆进行搅拌,加快水泥灰溶解到基浆内,进一步提高混浆效率和混浆效果。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调节组件3包括有凹设于壳体1上表面的滑移槽31、与滑移槽31滑动连接的滑移板32以及设置于滑移板32上的若干不同内径的通孔33,若干通孔33沿滑移板32的滑动方向间隔排布,滑移板32滑移状态下,若干通孔33依次正对于水泥灰入口11。

由于各个通孔33的内径不同,因此当不同的通孔33正对水泥灰入口11时,水泥灰的输送速度不同,当操作人员需要调节水泥灰的输送速度时,可直接滑移滑移板32,使得滑移板32上的不同通孔33与水泥灰入口11正对,该调节组件3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滑移板32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插槽321,插槽321均成“V”形设置且若干插槽321与通孔33成一一对应设置,滑移槽31侧壁上凹设有滑移孔311,滑移孔311内滑动连接有滑移块312,滑移块312与滑移孔311的孔底之间设置有弹性件313,弹性件313松弛状态下,滑移块312部分伸出于滑移孔311外,滑移块312面向滑移板32一侧设置为与插槽321相适配的“V”形。

该弹性件313可采用弹簧;当一个通孔33与水泥灰入口11正对时,滑移块312在弹性件313的弹力作用下将自动插入到插槽321内,此时滑移板32实现定位;当操作人员需要改变水泥灰输送速率时,可用力推动滑移板32,由于插槽321以及滑移块312面向插槽321一侧均成“V”形设置,因此滑移块312在插槽321的压力作用下将自动向滑移孔311内滑移至滑移块312完全压入到滑移孔311内,同时弹性件313压缩,当下一个通孔33与水泥灰入口11正对时,滑移块312在弹性件313的弹力作用下将再次插入到相应插槽321内,此时滑移板32再次实现定位;通过滑移孔311、滑移块312、弹性件313以及若干插槽321的设置,实现了通孔33与水泥灰入口11正对时滑移板32的定位,使得在未受人为干涉时,通孔33与水泥灰入口11能够保持正对状态,水泥灰能够以适宜的速度顺利进入到混浆通道13内。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滑移板32上设置有便于推动滑移板32滑动的把手322。通过把手322的设置,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把手322对滑移板32进行滑移,降低操作人员的操作难度。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