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变电站屋顶雨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5231发布日期:2019-07-06 12:47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变电站屋顶雨水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站雨水排放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变电站屋顶雨水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把雨水资源加以收集利用是节约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变电站一般建在远离城镇的区域,周边通常市政配套设施缺乏,无市政给水、污水、雨水管网。变电站内用水主要是消防用水、生活用水、绿化和浇洒道路用水。现有变电站站补给水源一般优先考虑采用市政自来水作引接水源,在没有市政给水管网的地区或是市政给水管网较远的地区就考虑采用打井取地下水的方式作引接水源以保证给水供应。但站外接引市政给水管通常需要铺设较长距离的给水管线,若市政供水管网的压力无法到达变电站,就需中途设置站外加压泵房,而设置站外泵房会带来不便于管理的问题,且增加投资费用。打井取水则需要根据站区附近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而定,并非所有站址处都有可供取用的地下水源。因此,变电站站外补给水源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站区所在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市政管网的敷设情况综合考虑来选定。 因此,对变电站内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就非常必须要。

公告号CN202227456U公开了一种绿色环保变电站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网、第一检查井、雨水选择井、雨水蓄水池、中水处理设备、清水池以及第二检查井。本实用新型应用后,变电站内的绝大部分雨水能够储存起来进行循环利用,有效较低雨水水量的负荷冲击,减少雨水外排,降低能耗,同时使变电站站址的可选性增多,降低设计难度;变电站内值守人员的生活杂用水和绿化、道路浇洒用水能够采用雨水回用系统来替代,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节能环保,特别适用于占地面积较大的户外布置变电站。

但该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占地面积大、设备造价高,不适合小型变电站或已建好变电站的改造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易于安装、使用方便的新型变电站屋顶雨水收集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变电站屋顶雨水收集装置,包括与屋顶排水口连接的收集水管,还包括储水箱、溢流导管和连接在收集水管端部的溢流三通管,溢流三通管由竖向设置的竖直管和连接在竖直管上并倾斜朝下设置的斜向管组成,斜向管与竖直管的连接部为溢流点;竖直管的上端部与收集水管连接,竖直管的下端部通过储水箱导管与储水箱连接,且储水箱的最高水位低于所述溢流点的高度,斜向管的端部与溢流导管连接。

所述储水箱上接排水口和用水口。

所述溢流导管导向地面排水系统。

所述储水箱导管水平设置,且储水箱导管与竖直管的下端部通过弯头连接。

所述储水箱导管与储水箱的连接部位于储水箱的中上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使用方便,能够实现雨水的收集和自动溢流。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溢流三通管的设置,并储水箱的最高水位低于所述溢流点的高度,利根据水压平衡的原理,当储水箱内水位到达最高水位后,溢流三通管中竖直管内的水位也会逐渐升高,当水位升高到溢流点的高度时,水会从斜向管排出,并经溢流导管排出,实现了自动溢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变电站屋顶雨水收集装置,包括与屋顶排水口连接的收集水管1、储水箱2、溢流导管3和连接在收集水管1端部的溢流三通管,溢流三通管由竖向设置的竖直管41和连接在竖直管41上并倾斜朝下设置的斜向管42组成,斜向管42与竖直管41的连接部为溢流点;竖直管41的上端部与收集水管1连接,竖直管41的下端部通过储水箱导管5与储水箱2连接,且储水箱2的最高水位低于所述溢流点的高度,斜向管42的端部与溢流导管3连接,溢流导管3导向地面排水系统。

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箱导管5水平设置,且储水箱导管5与竖直管41的下端部通过弯头6连接,储水箱导管5与储水箱2的连接部位于储水箱的中上位置。储水箱2上还接有排水口和用水口,方便连接变电站内用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溢流三通管的设置,并储水箱2的最高水位低于所述溢流点的高度,利根据水压平衡的原理,当储水箱2内水位到达最高水位后,溢流三通管中竖直管41内的水位也会逐渐升高,当水位升高到溢流点的高度时,水会从斜向管42排出,并经溢流导管3排出,实现了自动溢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使用方便,能够实现雨水的收集和自动溢流,从而达到无人操作的雨水收集效果,尤其适合小型变电站或已建好变电站的改造使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