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女儿墙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4204发布日期:2019-09-13 22:19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女儿墙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是一种女儿墙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女儿墙是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的矮墙,具有保护屋顶人员安全以及装饰等作用,传统的成型方法是沿屋顶楼板的边缘处搭建好模具,然后在整体浇灌混凝土成型。这种方法施工的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且需要模具一次性覆盖所有成型区域,模具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程度高、模具成本低的女儿墙成型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女儿墙成型装置,包括成型机构和用于驱动成型机构沿屋顶边缘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成型机构包括基板、内模板和外模板,所述内模板和所述外模板设在基板底部,所述内模板上相对所述外模板一侧设有内成型面,所述外模板上相对所述内模板一侧设有外成型面,所述内成型面和所述外成型面之间形成用于成型女儿墙的成型腔体。

进一步的,所述成型机构还包括内模固定板、外模固定板和丝杆机构,所述内模板通过内模固定板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外模板通过外模固定板与所述基板连接,所述基板上设有第一滑轨,所述内模固定板的顶部以及所述外模固定板的顶部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滑轨相匹配的滑块;通过丝杆机构来驱动内模板和外模板沿第一滑轨相对移动以实现开模以及合模。

进一步的,所述丝杆机构包括第一丝杆、第二丝杆、设在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机和设在基板另一侧的第二电机,所述内模固定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丝杆匹配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丝杆和内模固定板连接;所述外模固定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丝杆匹配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丝杆和外模固定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板长度小于所述外模板长度,所述内模板的前端与所述外模板的前端之间的连线与外模板夹角为45度,所述内模板的后端与所述外模板的后端之间的连线与外模板夹角为45度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板的底部和外模板的底部均设有发泡棉。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条固定梁、设置在固定梁顶部的第二滑轨、设在第二滑轨上并能沿第二滑轨移动的移动梁、驱动所述移动梁的第一驱动体、设在移动梁上的第三滑轨、设置在第三滑轨上并能沿所述第三滑轨移动的小车、驱动所述小车的第二驱动体、设在小车底部的伸缩臂以及设在伸缩臂底部并能绕所述伸缩臂旋转的延伸臂;所述第二滑轨与所述第三滑轨垂直,所述基板设置在所述延伸臂的伸出端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梁数量为两条,两固定梁平行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梁的中间设有避让成型机构的通槽。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梁的底部设有若干升降立柱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能自动合模和开模的成型机构,以及能驱动成型机构水平移动、竖直移动以及旋转的驱动机构,成型机构可以沿着屋顶边缘的女儿墙待成型区一边移动一边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相较于传统的女儿墙施工方法,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只用制作一小段的女儿墙模具,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其移动即可成型屋顶边缘处的所有女儿墙,模具成本显著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女儿墙成型装置的示意图。

图2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成型机构开模后的示意图。

图4是成型机构成型女儿墙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成型装置成型屋顶开始成型第一侧边处女儿墙的示意图。

图6是女儿墙成型装置成型屋顶第一侧边的边角处女儿墙的示意图。

图7是女儿墙成型装置成型屋顶第一侧边处女儿墙的示意图。

图8是女儿墙成型装置成型屋顶第二侧边的边角处女儿墙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B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女儿墙成型装置,包括成型机构1和用于驱动成型机构1沿屋顶14边缘移动的驱动机构2;如图2所示,成型机构1包括基板3、内模板4、内模固定板5、外模板6、外模固定板8以及丝杆机构,内模板4和外模板6设在基板3底部,内模板4通过内模固定板5与基板3连接,外模板6通过外模固定板8与基板3连接,基板3上设有第一滑轨10,内模固定板5的顶部以及外模固定板8的顶部分别设有与第一滑轨10相匹配的滑块11。内模板4上相对外模板6一侧设有内成型面,外模板6上相对内模板4一侧设有外成型面,内成型面和外成型面之间形成用于成型女儿墙的成型腔体12。内模板4的底部和外模板6的底部均设有发泡棉13,防止混凝土从内模板4和屋顶14之间的间隙以及外模板6和屋顶14之间的间隙中流出。

丝杆机构包括第一丝杆17、第二丝杆18、设在基板3一侧的第一电机15和设在基板3另一侧的第二电机16,内模固定板5上设有与第一丝杆17匹配的第一螺纹孔,第一电机15通过第一丝杆17和内模固定板5连接;外模固定板8上设有与第二丝杆18匹配的第二螺纹孔,第二电机16通过第二丝杆18和外模固定板8连接,通过丝杆机构来驱动内模板4和外模板6沿第一滑轨10相对移动以实现开模以及合模。

如图5、6、9所示,内模板4长度小于外模板6长度,内模板4的前端与外模板6的前端之间的连线与外模板6夹角为45度,内模板4的后端与外模板6的后端之间的连线与外模板6夹角为45度,采用上述结构,成型屋顶14侧边边角处女儿墙时,墙体的端面与女儿墙的侧面夹角为45度,因此能够与相邻侧边边角处的女儿墙端面组成90度角。

另外,在成型机构1的后端设置封板27,在成型机构1的前端固定软性挡体28,防止浇筑的混凝土从成型腔体12漏出,其中,封板27不随成型机构1移动,只在女儿墙的初始成型位置安装。

如图1、6所示,驱动机构2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固定梁19、设置在固定梁19顶部的第二滑轨20、设在第二滑轨20上并能沿第二滑轨20移动的移动梁21、驱动移动梁21的第一驱动体、设在移动梁21上的第三滑轨22、设置在第三滑轨22上并能沿第三滑轨22移动的小车23、驱动小车23的第二驱动体、设在小车23底部的伸缩臂24以及设在伸缩臂24底部并能绕伸缩臂24旋转的延伸臂25;第二滑轨20与第三滑轨22垂直,基板3设置在延伸臂25的伸出端的底部。移动梁21的中间设有避让成型机构1的通槽26。成型机构1从屋顶14的一侧边移动到相邻的侧边的过程中,需要先将成型机构1缩进通槽26内,才能避免移动过程中和固定梁19干涉。

固定梁19的底部间隔设有两个升降立柱组件7。升降立柱组件7包括顶升笼71、液压缸74、底座72和若干塔节73;塔节73之间上下连接,最下方的塔节73设置在底座72上;顶升笼71固定在底座72上,顶升笼71内设有容纳一节塔节73的容纳空间,位于最下方的塔节73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塔节73上设有抵撑槽孔75,底座72上设有若干枢接部76,液压缸74的基座枢接在枢接部76,液压缸74活塞杆端部连接在抵撑槽孔75上。通过液压缸74将塔节73向上顶升一个塔节73高度后,位于最下方的顶升笼71内安装新的塔节73,通过上述方式来实现女儿墙成型装置的整体提升。

另外,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女儿墙成型装置的成型方法为:向内模板4和外模板6之间的成型腔体12内浇筑混凝土并控制驱动机构2驱动内模板4和外模板6同时沿屋顶14边缘移动来成型女儿墙。

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1)如图5、6所示,在屋顶14第一侧边的边角处设置内模板4和外模板6,内模板4和外模板6之间形成成型腔体12,在成型腔体12靠近边角一侧设置封板27;

(2)如图4、7所示,通过丝杆机构进行内模板4和外模板6的合模作业,向内模板4和外模板6之间的腔体内浇筑混凝土并控制驱动机构2驱动内模板4和外模板6同时沿第一侧边移动来成型屋顶14第一侧边处的女儿墙;如图3所示,通过丝杆机构进行内模板4和外模板6的开模作业。

(3)如图8所示,控制驱动机构2驱动内模板4和外模板6旋转并移动到屋顶14第二侧边处女儿墙的起始浇筑位置;

(4)通过步骤(2)和步骤(3)的施工方法来完成剩余女儿墙的成型作业。

其中,步骤(2)具体有以下两种施工方式:

第一种施工方式:向成型腔体12内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初步凝固后,移动内模板4和外模板6形成新的成型空间,并在新成型的空间内浇筑混凝土。

第二种施工方式:向内模板4和外模板6之间的成型腔体12内浇筑混凝土的同时移动内模板4和外模板6来成型屋顶14侧边处的女儿墙。

另外,如图5所示,封板27不随内模板4和外模板6移动,只在女儿墙的最先施工处设置,用来防止混凝土从成型机构1的后侧漏出,当成型机构1向前移动成型女儿墙过程中,成型腔体12后侧缺口已经被已成型的女儿墙体封住。在成型机构1的前端固定软性挡体28,防止浇筑的混凝土从成型腔体12前端漏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能自动合模和开模的成型机构1,以及能驱动成型机构1水平移动、竖直移动以及旋转的驱动机构2,成型机构1可以沿着屋顶14边缘的女儿墙待成型区一边移动一边浇筑混凝土,施工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相较于传统的女儿墙施工方法,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只用制作一小段的女儿墙模具,通过驱动机构2驱动其移动即可成型屋顶14边缘处的所有女儿墙,模具成本显著降低。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