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7950发布日期:2019-12-06 18:07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在放设安装建筑模板时,常常需要对交叉设置的建筑模板的位移量进行测量,而上述测量过程通常需要采用全站仪来完成,其测量原理是全站仪向设于两模板交叉处的棱镜发射光信号,再根据经棱镜反射回的光信号计算其距离建筑模板的距离,从而推算出建筑模板的位移量。

现有技术中,受限于装配环境和条件的约束,棱镜常常是简单固定于两建筑模板的交叉处,这就导致棱镜往往无法准确地对正两建筑模板的交叉线,如此便导致了对正偏差的出现,需要操作人员在后期数据处理时进行消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棱镜无法准确对正两建筑模板的交叉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和用于安装反射棱镜的装配筒,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形成有夹角,所述装配筒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的相交处,且所述装配筒的中心轴线重合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交叉轴线。

进一步地,所述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还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上,所述装配筒安装于所述上盖板的上端面。

进一步地,所上盖板的下端面、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内侧面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内侧面共同围设形成内侧嵌设区。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的下端面和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外侧嵌设区。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板的下端面和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外侧嵌设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以及所述第二定位板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贴设有磁性吸附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固定连接并形成有90度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铰接连接,且所述第一定位板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定位板阻尼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均为塑料板或金属板。

进一步地,所述装配筒和所述上盖板为一体成型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工作时,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分别贴合安装于外界待测距的两建筑模板上,而由于用于安装反射棱镜的装配筒位于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的相交处,且装配筒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的交叉轴线相重合,这样安装有反射棱镜的装配筒的中心轴线便能够与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相贴合的两建筑模板的交叉轴线相重合,进而使得反射棱镜对正于两建筑模板的交叉轴线。如此便消除了反射棱镜与两建筑模板的交叉轴线之间的对正偏差,提高了反射棱镜与两建筑模板的对位精确性,保证了全站仪对建筑模板位移量的测量准确而真实。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第一定位板11—内侧嵌设区12—第一外侧嵌设区

13—磁性吸附件20—第二定位板21—第二外侧嵌设区

30—装配筒40—上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3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包括第一定位板10、第二定位板20和用于安装反射棱镜的装配筒30,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相连接,且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形成有夹角,装配筒30设于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的相交处,且装配筒30的中心轴线重合于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的交叉轴线。其中,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用于与外界的两交叉设置的建筑模板相贴合。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可以是螺丝锁合于外界的两建筑模板,亦可以是贴合于外界的两建筑模板。

具体地,由于外界的反射棱镜大多设置有棱镜座,棱镜座的下端又设有插设配合杆,这样反射棱镜即可通过其插设配合杆插设于装配筒30的内孔中而实现与装配筒30的插设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工作时,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分别贴合安装于外界待测距的两建筑模板上,而由于用于安装反射棱镜的装配筒30位于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的相交处,且装配筒30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的交叉轴线相重合,这样安装有反射棱镜的装配筒30的中心轴线便能够与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相贴合的两建筑模板的交叉轴线相重合,进而使得反射棱镜对正于两建筑模板的交叉轴线。如此便消除了反射棱镜与两建筑模板的交叉轴线之间的对正偏差,提高了反射棱镜与两建筑模板的对位精确性,保证了全站仪对建筑模板位移量的测量准确而真实。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还包括上盖板40,上盖板40安装于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上,装配筒30安装于上盖板40的上端面。具体地,由于上盖板40的存在,且上盖板40与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相连接,如此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的连接强度便通过上盖板40的连接而得以加强。进而保证了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上盖板40的下端面、第一定位板10的内侧面和第二定位板20的内侧面共同围设形成内侧嵌设区11。具体地,由于内侧嵌设区11的存在,这样两建筑模板交叉处的外角部即可嵌设于内侧嵌设区11内,这样便保证了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在两建筑模板交叉处的外角部的稳定装设。同时,上盖板40的下端面和第一定位板10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外侧嵌设区12。上盖板40的下端面和第二定位板20的外侧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外侧嵌设区21。如此,当两建筑模板交叉处的外角部不适合装配时,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又可通过第一外侧嵌设区12和第二外侧嵌设区21而实现在两建筑模板交叉处的内角部处的装配。这样便显著提升了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的装配适应性。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定位板10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以及第二定位板20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均贴设有磁性吸附件13。具体地,由于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是通过磁性吸附件13与外界的建筑模板相吸附贴合的,这样便显著提升了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的使用便捷性和装配效率。那么即使当建筑模板的表面蒙有灰尘时,也不会影响其与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的贴合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固定连接并形成有90度夹角。或者,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铰接连接,且第一定位板10能够相对于第二定位板20阻尼转动。具体地,通过使得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固定连接,这样便保证了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的整体性,使得其不易自建筑模板上滑脱。而通过将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铰接连接并阻尼转动,这样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便能够适应于不同夹角角度的建筑模板,如此便显著提升了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对不同交叉设置角度的两建筑模板的装配适应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均为塑料板或金属板。具体地,通过将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均设定为塑料板,那么得益于塑料板质轻且制造成本低的优势,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的整体质量和制造成本便能够得到显著降低。而通过将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均设定为金属板,这样第一定位板10和第二定位板20的强度便能够得到保证,进而保证了调模板辅助定位装置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筒30和上盖板40为一体成型件。具体地,通过将装配筒30和上盖板40一体成型制造,这样便确保了装配筒30相对于上盖板40的装配稳定性和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