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层间接茬部位模板加固用预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66545发布日期:2019-08-31 00:49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层间接茬部位模板加固用预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层间接茬部位模板加固用预留装置。



背景技术:

模板工程中,剪力墙、框架柱的层间接茬部位、电梯井井道层间、楼梯间层间接茬部位,墙柱根部与下层结构的结合部位等,通常采用对拉螺栓作为本层墙体根部的加固手段,但此方法的加固位置距接茬处较远,加固不牢,振捣过程中易松动,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层间接茬部位模板加固用预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预留部和外露部,所述预留部包括预留螺栓和设置在所述预留螺栓上的预留螺母,所述预留螺母外套设有套管,

所述外露部包括外露螺栓和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外露螺栓上的卡扣,所述卡扣具有弧形结构,且开口方向朝向所述预留螺栓。

可选地,所述外露螺栓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预留螺母。

可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露螺栓上的外露螺母,所述外露螺母位于所述卡扣远离所述预留螺栓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套管与所述预留螺母之间设置有发泡胶。

可选地,还包括固定螺母,所述固定螺母设置在所述外露螺栓靠近所述套管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预留螺栓的长度为8cm,预留螺母的长度为3cm。

可选地,所述套管由PVC材质制成,直径为4cm。

可选地,所述预留螺栓远离所述外露螺栓的一端设置有端块。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层间接茬部位模板加固用预留装置可实现现场拼装制作,制作简单,周转率较高,能有效解决层间接茬部位混凝土质量通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

1、预留螺栓;2、预留螺母;3、套管;4、端块;5、外露螺栓;6、外露螺母;7、卡扣;8、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层间接茬部位模板加固用预留装置,包括可拆卸连接的预留部和外露部,

所述预留部包括预留螺栓1和设置在所述预留螺栓1上的预留螺母2,所述预留螺母2外套设有套管3,

所述外露部包括外露螺栓5和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外露螺栓5上的卡扣 7,所述卡扣7具有弧形结构,且开口方向朝向所述预留螺栓1。

进一步地,所述预留部和所述外露部通过所述预留螺母2与所述外露螺栓5相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7具有对称结构,且中部具有朝向所述预留螺母2 的凸起,所述外露螺栓5穿过所述卡扣7的中部。

所述外露螺栓5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预留螺母2。

进一步地,通过所述预留螺母2将所述预留螺栓1和所述外露螺栓5相连接。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露螺栓5上的外露螺母6,所述外露螺母6位于所述卡扣7远离所述预留螺栓1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外露螺栓5远离所述预留螺栓1的一端的侧壁具有阶梯结构,所述卡扣7的一侧卡在所述阶梯结构上,另一侧通过外露螺母6固定,使所述卡扣7被限位在所述外露螺母6和所述阶梯结构之间。

所述套管3与所述预留螺母2之间设置有发泡胶。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3内径大于所述预留螺母2的外径,所述套管3与所述预留螺母2通过发泡胶粘接。

还包括固定螺母8,所述固定螺母8设置在所述外露螺栓5靠近所述套管3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螺母8用于将所述外露螺栓5固定于所述套管3和所述预留螺母2。

所述预留螺栓1的长度为8cm,预留螺母2的长度为3cm。

所述套管3由PVC材质制成,直径为4cm。

所述预留螺栓1远离所述外露螺栓5的一端设置有端块4。

进一步地,所述端块4具有圆柱体结构,且圆柱体的圆形侧壁于所述预留螺栓1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预留部的制作步骤为:将所述预留螺母2套入所述套管3内,所述预留螺母2周围采用发泡胶填充至二分之一处,以便模板拆除后取出所述预留螺母2,再将所述预留螺栓1拧至所述预留螺母2的三分之一处。

使用时,本层模板安装完后,首先确定预留位置,所述预留螺栓1的横向间距不宜过大,一般在60cm左右,且预留高度距离本层接茬部位间距不宜大于10cm。预留位置确定后在模板上开孔,孔径为1.5cm,然后使用所述外露螺栓5通过该孔将所述预留螺栓1固定在模板上,固定时必须保证所述预留螺栓1垂直于模板,且所述套管3与模板内侧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层间接茬部位模板加固用预留装置可实现现场拼装制作,制作简单,周转率较高,能有效解决层间接茬部位混凝土质量通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