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升架上的脚手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5145发布日期:2019-09-03 21:09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爬升架上的脚手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脚手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爬升架上的脚手板。



背景技术:

施工现场中经常会使用脚手架来辅助作业,脚手架安装在待作业的楼房的外围,施工工人站在脚手架上的脚手板上对楼房进行相关操作。

脚手架设置在楼房的外侧,如图1所示:脚手架包括爬升架支架1、脚手板2和防护网3。爬升架支架1包括竖直方向的立杆11、垂直于楼房墙面的横杆12以及斜杆13,立杆11间相互平行,横杆12间也互相平行,横杆12和立杆11在相互的交叉点上以螺栓固接,构成爬升架的整体框架;脚手板2包括主板21和副板22,主板21搭接在横杆12构成的水平面上,分别与横杆12和立杆11固接,副板22和主板21以螺栓固接,脚手板2靠近楼房的一侧是楼房的楼板6;脚手架上,和墙面垂直的两侧面上分别固接有一个斜杆13,斜杆13分别和相互平行的两根立杆11固接,进一步稳固主板21;防护网3固定于爬升架支架1的外侧。

现有技术中,将脚手板分为主板21和副板22,当施工工人站在爬升支架1的脚手板2上进行操作时,为了人员的安全性,往往需要在主板21和副板22间加横杆12,以增强接触面之间连接稳定性。但是这样的设置,首先在加工横杆12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钢材的消耗,其次,副板22的安装需要在高空中进行,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爬升架上的脚手板。其优点是:通过将脚手板设置为一整块板,节省了脚手架的生产成本,同时通过设置封口装置,使得脚手板在使用过程中更具体有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脚手板搭接在爬升架支架的多根横杆构成的水平面上,并与爬升架支架固接;脚手板为一整块板,脚手板的宽度为主板和副板的宽度之和,脚手板上在设置有立杆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宽于立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脚手板设置成一整块板,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将脚手板分为主板和副板时,因需要额外增加用于进一步固定主板和副板的横板,带来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且脚手板的安装更加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避让口进一步设置为梯形避让口,且靠近楼房一端的开口大于靠近立杆处的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脚手板的时候更加方便,同时避免了安装时脚手板的避让口和立杆的相互碰擦带来的设备的损伤,节约了维修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脚手板形成避让口的两块面分别为第一脚手板面和第二脚手板面,所述第一脚手板面上靠近避让口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封口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有物体从避让口出掉落,伤害到施工工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口装置包括封口板、压缩弹簧、第一槽轨、第一挡板和定位件;封口板设置在第一脚手板面上靠近避让口的一端,所述封口板上开设有定位孔,与定位件卡接配合,将封口板固定在第一脚手板面上;封口板上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位于封口板远离避让口的一端,第一挡板和封口板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封口板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槽轨;封口板以定位件固定在第一脚手板面上时,压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封口板时,实现了在压缩弹簧弹力的作用下,封口板沿着第一槽轨的方向运动;且在不使用封口板时通过定位件将封口板固定于第一脚手板面上,更加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口板的长度至少为2倍的避让口宽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在使用封口板时,封口板更加稳固的搭接在第一封口板和第二封口板之间,安全性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压缩弹簧设置有两组,且压缩弹簧能够将封口板从第一脚手板面推至第二脚手板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了封口板的沿槽轨自动运动至第二脚手板面上,同时两组压缩弹簧的设置进一步稳定了封口板的运动,使之沿直线运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脚手板面上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定位孔,第二槽轨和第二挡板,第二槽轨是第一槽轨在第二手脚板面上的延伸,且第二槽轨的长度小于第一槽轨,第二挡板分别与第二槽轨远离避让口的一端固接,定位孔位于靠近第二挡板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口板运动至第二脚手板面上时,运动轨迹更急稳定,且当将封口板分别搭接在第一脚手板面和第二脚手板面上时,通过定位件和第二槽轨进一步固定了封口板的位置,更加安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槽轨设置为T型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槽轨设置为T型轨,首先在松开封口板上的定位件时,使得封口板更稳定的沿着槽轨的方向运动;其次更好地实现封口板在搭接时,槽轨对封口板的卡接,更加安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将脚手板设置成一整块板,省去了用于进一步固定主板和副板的横板的配置,降低了的生产成本,实现了脚手板的简单方便的安装。

2.通过在所述第一脚手板面上靠近避让口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封口装置,避免有物体从避让口处掉落,伤害到施工工人。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脚手架的仰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脚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2中 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爬升架支架;11、立杆;12、横杆;13、斜杆;2、脚手板;21、主板;22、副板;2a、第一脚手板面;2b、第二脚手板面;3、防护网;4、避让口;5、封口装置;51、封口板;52、压缩弹簧;53a、第一槽轨;53b、第二槽轨;54a、第一挡板;54b、第二挡板;55、定位件;6、楼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爬升架上的脚手板,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脚手板2为一整块板,搭接在横杆12构成的水平面上;脚手板2的宽度大于横杆12的长度,且为现有技术中主板21和副板22宽度的总和;脚手板2上在设置有立杆11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口4(图3),用于安装脚手板2后空出立杆11的位置;形成避让口4的相邻的脚手板面分别为第一脚手板面2a和第二脚手板面2b。在安装时,首先将脚手板2侧立在脚手架内,然后将开设的避让口4和立杆11一一对应,旋转放平脚手板2,过程中,避让口4将立杆11避开,以保证脚手板2能够放平,以螺栓将脚手板2固定在爬升架支架1上。

为了便于脚手板2的的安装,上述的避让口4可进一步设置为梯形避让口4,且靠近楼房一端的开口大于靠近立杆11处的开口。

施工工人从楼板6踏入脚手板2时,或者在脚手板2上行走时,出于安全的顾虑,会经常抓住身侧靠近楼房墙面的立杆11,此时脚手板2上靠近立杆11处的避让口4容易造成工人脚的扭伤,且体积较小的重物容易从避让口4落下,砸到位于下层的施工工人,因此在避让口4一端的第一脚手板面2a上设置有一个封口装置5,如图3所示。在安装好脚手板2后,打开封口装置5,遮挡立杆11处的避让口4,避免有物体从避让口4处掉落时,伤害到施工工人。

如图3所示,该封口装置5包括封口板51、压缩弹簧52、第一槽轨53a、第一挡板54a和定位件55。封口板51上开设有定位孔,将封口板51放在第一脚手板面2a上时,对应位置的第一脚手板面2a上也开有定位孔,与定位件55卡接配合,用于封口板51在第一脚手板面2a上的固定;封口板51上远离避让口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板54a,挡板和封口板51之间连接有压缩弹簧52;封口板51的两侧设置有第一槽轨53a。当封口板51放在第一脚手板面2a上时,用定位件55将封口板51固定,此时压缩弹簧52被压缩。

如图4所示,取下定位件55后,在压缩弹簧52的弹力的作用下,封口板51沿着第一槽轨53a的轨道运动,将避让口4遮挡,此时封口板51的一端通过第一槽轨53a卡接在第一脚手板面2a上,另一端搭接在第二脚手板面2b上。

为了实现封口板51遮挡避让口4时,能够分别搭接在第一脚手板面2a和第二脚手板面2b上,封口板51的长度至少为2倍的避让口4宽度;且压缩弹簧52设置有两组,压缩弹簧52能够将封口板51从第一脚手板面2a推至第二脚手板面2b上。

当封口板51的一端卡接在第一脚手板面2a上,另一端搭接在第二脚手板面2b上时,为了使得封口板51在第二脚手板面2b上搭接的更稳固,在第二脚手板面2b上相应的位置开设有一个定位孔、第二槽轨53b和第二挡板54b。第二槽轨53b是第一槽轨53a在第二手脚板面上的延伸,且第二槽轨53b的长度小于第一槽轨53a的长度;第二挡板54b分别与第二槽轨53b远离避让口4的一端固接,定位孔位于靠近第二挡板54b的一侧。

为了更好地实现封口板51在搭接时,第一槽轨53a对封口板51的卡接,该第一槽轨53a和第二槽轨53b均设置为T型轨,所述T型轨是两根倒“L”形的槽轨分别和脚手板面形成的夹槽。

为了进一步实现对封口板51在第一脚手板面2a和第二脚手板面2b上分别的固定,以上所述的定位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定位件55为设置有外螺纹的螺栓,与定位孔相匹配。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具体描述本实施例中的脚手板2的安装及使用过程。

在脚手板2安装前,将封口板51推至第一脚手板面2a上,并用螺栓将封口板51固定在第一脚手板面2a上,此时压缩弹簧52被压缩;然后将脚手板2整体侧立在爬升架支架1上横杆12所在的水平面上,将脚手板2上的避让口4和立杆11一一对应,放下脚手板2,并分别与立杆11和横杆12以螺栓固接;随后取下第一脚手板面2a上固接封口板51的螺栓,在压缩弹簧52弹力作用下封口板51沿着T型的第一槽轨53a运动至第二脚手板面2b上后,沿着第二槽轨53b运动至第二挡板54b后,用螺栓将封口板51固定在第二脚手板面2b上,此时压缩弹簧52处于松弛状态。本实用新型不仅实现了脚手板2的主板21和副板22的一体化,节省了生产材料,而且该设计更具有安全性。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