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和其建筑工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03510发布日期:2020-05-01 21:51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建筑物和其建筑工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水平构件和与该水平构件嵌合的垂直构件的木结构的建筑物和其建筑工法。



背景技术:

近年的建筑物大多使用框架壁工法(日文:枠組壁工法)(以下,也称作“二乘四工法”或“2×4工法”。)。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如下方案:为了谋求在来(骨架)工法中的工时的削减、材料的削减,在柱子与柱子之间建造的中间柱上,替代骨架件而直接使用1英寸的整数倍的长度的(37mm~39mm)×(88mm~90mm)的二乘四材料。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改善连结强度并将相邻的面板准确地连结于同一平面,提出一种二乘四的壁构造,该二乘四的壁构造是通过将面板连结而构筑成的,该面板在端面具有过梁承接件(日文:マグサ受)(1)且在室外表面(1a)张设有外壁板(3),其中,进行在面板两侧的连结面固定壁骨(日文:スタット)(4)等作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94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051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的方法中,在需要接头的部位需要特别的加工。另外,由于需要特别的加工,因此,现场作业人员的熟练度的不同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建筑物和建筑工法,在该建筑物和建筑工法中,能够在不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形成榫眼且容易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建筑物,其是将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嵌合地建造而成的木结构的建筑物,该建筑物的特征在于,该建筑物具备下框架、第1上框架、第2上框架以及侧托梁作为所述水平构件,并具备柱子作为所述垂直构件,所述下框架、所述第1上框架、所述第2上框架以及所述侧托梁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榫眼,所述第1上框架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凹槽,所述第2上框架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凸部,在所述下框架和所述第1上框架设置的所述榫眼是通孔,所述柱子在两端设有凸部,该凸部能够与在所述下框架、所述第1上框架、所述第2上框架以及所述侧托梁设置的榫眼嵌合。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提供一种建筑物,该建筑物能够在未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形成榫眼且容易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

此时,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该建筑物还具备第3上框架作为所述水平构件,所述第3上框架设为吸收在所述第2上框架设置的凸部的单侧的差值并与该凸部嵌合。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第3上框架稳定地搭在第2上框架上,因此能够提高天花板高度。

此时,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对于设于所述下框架的所述榫眼,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来夹持所述中间的锯板的方式,由相同板宽的所述中间的锯板和两侧的锯板来形成该榫眼,对于在所述第1上框架和所述第2上框架设置的所述榫眼,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来夹持所述中间的锯板的方式,由相同板宽或不同板宽的所述中间的锯板和两侧的锯板来形成该榫眼,设于所述第1上框架的所述凹槽以利用板宽比1张中间的锯板的板宽宽的两张两侧的锯板来夹持所述中间的锯板的方式形成,设于所述第2上框架的所述凸部通过在所述第2上框架的中间的锯板之上进一步设置板宽与所述第2上框架的两侧的锯板相同的锯板而形成,设于所述侧托梁的所述榫眼由两张相同板宽的锯板和在靠与所述第1上框架的凹槽嵌合的那侧的所述锯板之上设有间隔的两张以上的不同板宽的锯板形成,对于设于所述柱子的凸部,以利用全长比中间的锯板的全长短的两张两侧的锯板来夹持中间的锯板的方式,由相同板宽的所述中间的锯板和两侧的锯板来形成该凸部。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提供一种建筑物,在该建筑物中,下框架、第1上框架、第2上框架、侧托梁这几者的榫眼或上框架的凹槽、柱子的凸部都明确地形成,并且能够在未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形成榫眼且容易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

也可以是,所述建筑物还具备使所述柱子接合于所述下框架的固定金属件,所述固定金属件设有:槽形的接合基台,其主要构成接合金属件;以及槽形的覆盖间隔件,其盖在该接合基台的开放面上,能够支承所述柱子的轴向载荷,所述接合基台具有:方形的平面部,其形状与所述柱子的端面的形状一致,在该平面部贯穿设置有螺栓孔;一对槽壁,该一对槽壁是该平面部的边缘分别垂直地呈l字弯曲而成的;以及接合板,其由至少与该一对槽壁或槽底相连接的焊接部支承,自所述平面部竖立设置为超出所述槽壁的高度,所述覆盖间隔件具有:方形的平面部,其抵接并支承所述柱子的端面;一对槽壁,该一对槽壁是该平面部的边缘分别垂直地呈l字弯曲而成的;以及狭缝,其以在覆盖间隔件盖在所述接合基台上的状态下供所述接合板嵌入的方式贯穿设置于覆盖间隔件,在组装成所述接合金属件的状态下,使贯穿或埋设于构成所述水平部的横向构件的紧固螺栓贯穿所述螺栓孔,利用螺母使所述接合基台的所述平面部紧固于所述横向构件,而且,使所述接合板贯穿所述狭缝,并且在由所述接合基台和所述覆盖间隔件围成的箱型空间内收纳所述紧固螺栓的顶端和与该紧固螺栓螺纹接合的所述螺母,使所述柱子的端面抵接于所述覆盖间隔件的平面部,并利用多个冲钉对所述柱子和嵌入于在所述柱子贯穿设置的槽孔的所述接合板进行冲钉接合。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提供一种建筑物,该建筑物能够在未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使柱子容易地接合于下框架且提高构造的强度,能够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下框架、所述第1上框架、所述第2上框架以及所述侧托梁这几者的榫眼的深度均大于所述柱子的凸部的高度。

若如此设置,则即使与下框架、第1上框架、第2上框架、侧托梁这几者的榫眼的深度和上框架的凹槽的深度相比,柱子的凸部因湿度而发生膨胀并变高,也能够使柱子嵌合于下框架、第1上框架、第2上框架、侧托梁,能够提供一种进一步不产生品质偏差的建筑物。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在所述下框架、所述第1上框架以及所述第2上框架这几者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凸部或凹部。

若如此设置,则下框架彼此间、上框架彼此间的连结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使用204木料、205木料、206木料、208木料、210木料、212木料。

若如此设置,则也能够应对各种材料。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下框架、所述第1上框架、所述第2上框架、所述侧托梁以及所述柱子由实木、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构成为同等的形状。

若如此设置,则也能够应对实木、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建筑工法,其是至少将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在建筑现场嵌合并组装的建筑工法,该建筑工法的特征在于,该建筑工法具有:形成所述水平构件的水平构件形成工序;形成所述垂直构件的垂直构件形成工序;以及将所述水平构件和所述垂直构件嵌合并组装的组装工序,具备下框架、第1上框架、第2上框架以及侧托梁作为所述水平构件,具备柱子作为所述垂直构件,所述下框架、所述第1上框架、所述第2上框架以及所述侧托梁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榫眼,所述第1上框架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凹槽,所述第2上框架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凸部,在所述下框架和所述第1上框架设置的所述榫眼是通孔,所述柱子在两端设有凸部,该凸部能够与在所述下框架、所述第1上框架、所述第2上框架以及所述侧托梁设置的榫眼嵌合。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提供一种建筑工法,在该建筑工法中,能够在未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形成榫眼且容易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

此时,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还具备第3上框架作为所述水平构件,所述第3上框架设为吸收在所述第2上框架设置的凸部的单侧的差值并与该凸部嵌合。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第3上框架稳定地搭在第2上框架上,因此能够提高天花板高度。

另外,在本发明的又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对于设于所述下框架的所述榫眼,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来夹持所述中间的锯板的方式,由相同板宽的所述中间的锯板和两侧的锯板来形成该榫眼,对于在所述第1上框架和所述第2上框架设置的所述榫眼,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来夹持所述中间的锯板的方式,由相同板宽或不同板宽的所述中间的锯板和两侧的锯板来形成该榫眼,设于所述第1上框架的所述凹槽以利用板宽比1张中间的锯板的板宽宽的两张两侧的锯板来夹持所述中间的锯板的方式形成,设于所述第2上框架的所述凸部通过在所述第2上框架的中间的锯板之上进一步设置板宽与所述第2上框架的两侧的锯板相同的锯板而形成,设于所述侧托梁的所述榫眼由两张相同板宽的锯板和在靠与所述第1上框架的凹槽嵌合的那侧的所述锯板之上设有间隔的两张以上的不同板宽的锯板形成,对于设于所述柱子的凸部,以利用全长比中间的锯板的全长短的两张两侧的锯板来夹持中间的锯板的方式,由相同板宽的所述中间的锯板和两侧的锯板来形成该凸部。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提供一种建筑工法,在该建筑工法中,下框架、第1上框架、第2上框架、侧托梁这几者的榫眼或上框架的凹槽、柱子的凸部都明确地形成,并且能够在未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形成榫眼且容易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

另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水平构件形成工序和/或所述垂直构件形成工序在建筑现场进行。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的建筑工法。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建筑物和建筑工法,在该建筑物和建筑工法中,能够在未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形成榫眼且容易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将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下框架和柱子组装的样子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将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柱子和第1上框架组装的样子的概略图。

图4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下框架的概略图。

图5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上框架的概略图,图5的(a)是第1上框架,图5的(b)是第2上框架,图5的(c)是第3上框架,图5的(d)是使第1上框架彼此和柱子合在一起的概略图。

图6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托梁的概略图,图6的(a)是侧托梁的概略图,图6的(b)是单层托梁的概略图(日文:根太シングル),图6的(c)是三层托梁(日文:根太トリプル)的概略图。

图7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屋架梁的概略图。

图8是将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第3上框架柱彼此和屋架梁合在一起的概略图。

图9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柱子的概略图。

图10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固定金属件的概略图。

图11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接合基台,是拆下覆盖间隔件后的固定金属件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建筑工法的概略内容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木结构骨架工法(日文:木造軸組工法)(以下,也称作“在来工法”)是日本的传统工法,其是在预切割后的柱子、桁架(日文:梁材)上设置接头、榫卯并进一步利用金属件进行加强并组装的工法。基于此的木结构骨架预制板工法(以下也称作“i.d.s工法”(注册商标))也基本上属于在来工法的范畴。与此相对,2×4工法是北美的传统工法,由于通过金属件或打钉来组装标准化的面板,因此具有不需要高度的加工技术这样的优点。此外,木结构骨架利用结构件进行组装。

作为2×4工法用木材,虽然在jas(日本有机农业标准)中进行了规定,但使用以下面的名称确定的规定尺寸的木料。即,截面形状不同的1×4(干燥木料为19×89mm)、1×6、2×2、2×3、2×4(204木料)、2×5(205木料)、2×6(206木料)、2×8、2×10(210木料)、2×12、4×4(404木料)、4×6(406木料)这样的木料。此外,名称来自于英寸尺寸,实际的尺寸小于所谓的英寸尺寸。

以下,参照附图,按照以下的顺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并非不当地限定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全部结构并不一定是作为本发明的解决手段所必须具有的。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和其建筑工法并不限定于2×4建筑物。

1.建筑物

2.建筑工法

2-1.水平构件形成工序

2-2.垂直构件形成工序

2-3.组装工序

[1.建筑物]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的概略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是将水平设置的水平构件和垂直设置的垂直构件嵌合地建造而成的木结构的建筑物,具备下框架10、第1上框架20、第2上框架30、侧托梁50作为上述水平构件,具备柱子80作为上述垂直构件。

并且,该建筑物100的特征在于,上述下框架10、上述第1上框架20、上述第2上框架30以及上述侧托梁50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分别设有榫眼15、25、35、55,上述第1上框架20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凹槽23,上述第2上框架30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凸部36,在上述下框架10和上述第1上框架20分别设置的上述榫眼15、25是通孔,上述柱子80在两端设有凸部83,该凸部83能够与在上述下框架10、上述第1上框架20、上述第2上框架30以及上述侧托梁50分别设置的榫眼15、25、35、55嵌合,以上详见后述。

如图1所示,在基础之上设置基部1,在该基部1之上设置上述下框架10。另外,在设置下框架10之后,如图1所示那样,也可以铺设合成地板3那样的地板件。地板件可使用公知的建材。

然后,如图2所示,使设于上述下框架10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榫眼15和设于上述柱子80的两端的凸部83嵌合,使柱子80自立。如此,通过设置榫眼15,能够使柱子80稳定地自立。通过使柱子80能够稳定地自立,从而第1上框架20、第2上框架30的安装变得非常容易。

另外,如图3所示,使在上述第1上框架20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的榫眼25嵌合于自立后的柱子的上部的凸部83。通过设置图2、图3所示那样的榫眼,柱子80的位置会变得明确,因此能够容易地建造建筑物100,施工性提高。

此外,在建筑物100为一层建筑的情况下,在图3中,替代上述第1上框架20而使用上述第2上框架30。第2上框架30在设于最上层的柱子80之上设置。

如图1~图3所示,第1上框架20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凹槽23,使该凹槽23和侧托梁50嵌合,在该侧托梁50设置止倒件(日文:転び止め)来设置托梁。止倒件对隔开间隔地竖立设置的多张托梁的间隔进行限制并维持这些托梁垂直,因此,能起到防止倾倒的作用效果。另外,还能获得通过止倒件增强构造强度的作用效果。

也可以在托梁之上铺设合成地板3那样的地板件。地板件可使用公知的建材。通过上述那样能够建造一层和二层的地板。托梁使用图6所示那样的建材。详见后述。

接下来,使设于柱子80的凸部83与设于上述侧托梁50的榫眼55嵌合,使二层部分的柱子80自立。在建筑物100为二层建筑的情况下,使在上述第2上框架30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的榫眼35嵌合于自立后的柱子80的上部的凸部83。

另外,优选的是,还具备第3上框架40作为上述水平构件,上述第3上框架40设为吸收在上述第2上框架30设置的凸部36的单侧的差值并与凸部36嵌合。

优选的是,还具备屋架梁70进一步作为上述水平构件。优选的是,上述屋架梁70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榫眼73,该榫眼73是通孔。设于上述柱子80的凸部83嵌合于上述榫眼73。

在如以上那样为二层建筑的情况下,在一层部分按照下框架10、柱子80、第1上框架20、侧托梁50的顺序,在二层部分按照柱子80、第2上框架30的顺序设置即可。此外,对于一层建筑,按照下框架10、柱子80、第2上框架30的顺序设置即可。另外,在为三层建筑的情况下,替代设于二层的柱子80的上述第2上框架30而使用第1上框架20。也就是说,在一层部分按照下框架10、柱子80、第1上框架20、侧托梁50的顺序,在二层部分按照柱子80、第1上框架20、侧托梁50的顺序,在三层部分按照柱子80、第2上框架30的顺序设置即可。如此,根据期望的层数来选定第1上框架20、第2上框架30、侧托梁50、柱子80来设置即可。

并且,当设置到上述第3上框架40后,在该第3上框架40或屋架梁70竖立短柱,架上脊檩、檩条,并粘贴椽子、屋面板即可。

接下来,使用图4~图8来具体地说明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中使用的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具备下框架10、第1上框架20、第2上框架30以及侧托梁50作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水平构件。另外,具备柱子80、框架壁作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中使用的垂直构件。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4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中使用的下框架10的概略图。例如,下框架10也可以使用3张204木料等形成。上述下框架10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榫眼15,该榫眼15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柱子80的根数而设有多个。上述榫眼15是通孔。并且,对于设于上述下框架10的上述榫眼15,优选的是,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日文:挽き板)11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12来夹持上述中间的锯板11的方式,由相同板宽的上述中间的锯板11和两侧的锯板12来形成该榫眼15。

图5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中使用的上框架的概略图。如图5的(a)所示,例如,第1上框架20也可以使用板宽不同的两张208木料和204木料来形成。上述第1上框架20也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榫眼25,该榫眼25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柱子80的根数而设有多个。另外,第1上框架20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凹槽23。上述榫眼25是通孔。设于上述第1上框架20的上述凹槽23优选以利用板宽比1张中间的锯板21(204木料)的板宽宽的两张两侧的锯板22(208木料)来夹持上述中间的锯板21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对于设于上述第1上框架20的上述榫眼25,优选的是,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21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22来夹持上述中间的锯板21的方式,由相同板宽或不同板宽的上述中间的锯板21和两侧的锯板22来形成该榫眼25。

另外,也可以是,在最上层的柱子80之上,替代图5的(a)所示的第1上框架20而使用图5的(b)所示那样的第2上框架30。对于上述第2上框架30,如图5的(b)所示那样,使用3张208木料,使中间的锯板31(208木料)向上方错开而形成凸部36。另外,如图5的(b)的右侧的图所示,也可以在右侧的锯板208木料之上进一步设置锯板33’(204木料)。若如此设置,则能够使后述的图7所示的屋架梁70稳定地搭在第2上框架上,因此能够提高天花板高度。

对于设于第2上框架30的上述榫眼35,例如如图5的(b)所示,优选的是,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33(204木料)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32(208木料)来夹持上述中间的锯板的方式,由相同板宽或不同板宽的上述中间的锯板31、两侧的锯板32、中间的锯板33来形成该榫眼35。此外,第2上框架的榫眼35的形成方法与第1上框架20相同。

优选的是,在最上层设置图5的(b)所示的第2上框架30之后,在该第2上框架30之上设置图5的(c)所示那样的第3上框架40。上述第3上框架40优选设为吸收在上述第2上框架30设置的凸部36的单侧的差值并与凸部36嵌合。如图5的(b)所示,以与第2上框架30的凸部36的左侧的差值嵌合的方式设置第3上框架40。第3上框架40例如由全长不同或全长相同的1张锯板42(210木料)和两张锯板41(206木料)形成。若设置第3上框架40,则能够吸收上述凸部36的单侧的差值,因此,上表面成为更平坦的形状,对屋顶、短柱以及椽子进行支承的构造更稳定化。

另外,如图4和图5的(a)、图5的(b)所示,优选的是,还在上述下框架10、上述第1上框架20以及上述第2上框架30这几者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凸部18、28、38或凹部19、29、39。在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的凸部18、28、38或凹部19、29、39分别是通过使中间的锯板11、21、33(204木料)在长度方向上错开而形成的。通过如此设置,如图5的(d)所示,下框架10彼此间的连结、第1上框架20彼此间的连结或第2上框架30彼此间的连结变得容易。此外,图5的(d)以第1上框架20彼此间的连结和柱子80的连结为例进行表示。

另外,如图5的(c)所示,优选的是,还在上述第3上框架4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凸部48。在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的凸部48通过使1张锯板42(210木料)和两张锯板41(206木料)在长度方向上错开而形成即可。

使来自下方的柱子的凸部83嵌合于如上述那样在第1上框架20形成的榫眼25、在第2上框架30形成的榫眼35。并且,在第1上框架20之上设置侧托梁50,具体而言使侧托梁50嵌合于在第1上框架20形成的凹槽23。另外,在第2上框架30之上设置第3上框架40,具体而言以吸收在第2上框架30设置的凸部36的单侧的差值并与凸部36嵌合的方式来设置第3上框架40。

图6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中使用的托梁的概略图。如图6的(a)所示,例如,侧托梁50也可以使用板宽不同的两张锯板51、52(210木料)和锯板53(204木料)来形成。上述侧托梁50也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榫眼55,该榫眼55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所使用的柱子80的根数而设有多个。另外,设于侧托梁50的上述榫眼55优选由两张相同板宽的锯板51、52和在靠与上述第1上框架的凹槽23嵌合的那侧的上述锯板52之上设有间隔的、两张以上的不同板宽的锯板53形成。

并且,托梁也可以使用图6的(b)所示的单层托梁60、图6的(c)所示的三层托梁65。上述单层托梁60例如也可以在锯板61(210木料)之上设置锯板62(204木料)而构成。另外,上述三层托梁65例如也可以通过设置两张两侧的锯板66(210木料)和1张中间的锯板67(206木料)并在锯板67(206木料)之上设置锯板68(204木料)而构成。并且,也可以在上述托梁60、65之上铺设合成地板那样的地板件。

另外,优选在形成图5的(b)的第2上框架30的凸部36的208木料之上设置密封件37。同样地,优选在图5的(c)的210木料之下、图6的(a)、图6的(b)的210木料之下、图6的(c)的206木料之下设置密封件43、54、63、69。通过如此设置密封件,从而侧托梁50、第1上框架20与合成地板之间不会产生台阶,能够使二层的柱子80更水平地嵌合。

图7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中使用的屋架梁70的概略图。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优选设置屋架梁70。屋架梁70与图5的(c)所示的第3上框架40垂直地设置,用于架设屋顶。例如屋架梁70也可以使用板宽相同的3张206木料等71、72来形成。

上述屋架梁70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设有榫眼73。上述榫眼是通孔。对于设于上述屋架梁70的上述榫眼73,如图7所示,优选的是,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71例如206木料等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72来夹持上述中间的锯板71的方式,由相同板宽的上述中间的锯板71和两侧的锯板72来形成该榫眼73。

如图8所示,第3上框架40和屋架梁70优选以与第3上框架40彼此嵌合而成的框架垂直的方式设置屋架梁70。

图9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中使用的柱子80的概略图。例如柱子80也可以使用3张204木料等81、82来形成。上述柱子80在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凸部83,该凸部83能够与在上述下框架10、上述第1上框架20、上述第2上框架30、上述侧托梁50以及上述屋架梁70分别设置的榫眼15、25、35、55嵌合。并且,对于设于上述柱子80的凸部83,优选的是,以利用全长比中间的锯板81的全长短的两张两侧的锯板82来夹持中间的锯板81的方式,由相同板宽的上述中间的锯板81和两侧的锯板82来形成该凸部83。

在此,也考虑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形成的不是榫眼,而是遍布图5的(a)所示的第1上框架20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地形成凹槽23而不形成榫眼的情况,但在该情况下,虽然能够对竖立柱子的位置进行微调等的自由度增加,但由于位置未明确地示出,因此反而有时使作业效率降低。另外,在上述情况下,采用利用钉子等将柱子暂时固定等操作,但毕竟只是暂时固定,因此无法将柱子完全地固定因而不稳定,由此难以使上框架嵌合于柱子。因而,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形成有上述榫眼。若预先形成榫眼,则柱子的竖立位置会变得明确。另外,即使是非熟练者也不会产生问题。

以上,使用上述图4~图9所示那样的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来完成图1那样的建筑物100。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能够提供一种建筑物,该建筑物能够在未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形成榫眼且容易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另外,由于施工容易,因此能够以较少的人数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上梁。

另外,上述下框架10、上述第1上框架20、上述第2上框架30、上述侧托梁50和/或上述屋架梁70这几者的榫眼15、25、35、55、73的深度优选均大于上述柱子的凸部83的高度。若如此设置,则即使与下框架10、第1上框架20、第2上框架30、侧托梁50和/或屋架梁70这几者的榫眼15、25、35、55、73的深度和第1上框架20的凹槽23的深度相比,柱子80的凸部83因湿度而发生膨胀并变高,也能够在不切掉该变高的部分的情况下使柱子80嵌合于下框架10、第1上框架20、第2上框架30、侧托梁50和/或屋架梁70,建筑物100的竣工结构不会产生歪斜,能够提供一种进一步不产生品质偏差的建筑物100。

上述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优选使用204木料、205木料、206木料、208木料、210木料、212木料。若如此设置,则也能够应对各种材料。

如上述那样,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中使用的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也可以夹着多张锯板进行层叠。例如,下框架10、第1上框架20、第2上框架30、第3上框架40、侧托梁50、屋架梁70以及柱子80夹着两张或3张这样多张锯板而层叠,通过如此设置,能够矫正各材料的扭转、弯曲,能够减少锯板的材料的损耗。而且,进而仅通过简单的加工、例如长度的切割,就能够构成与在来工法同等的榫卯。

上述下框架10、上述第1上框架20、上述第2上框架30、上述侧托梁50以及上述柱子80也可以由实木、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构成为同等的形状。也就是说,替代两张以上的锯板,上述下框架、上述第1上框架、上述第2上框架、上述侧托梁以及上述柱子也可以由实木、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构成为同等的形状。若如此设置,则也能够应对实木、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此外,屋架梁70也可以由实木、集成材或单板层积材构成为同等的形状。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00还具备将上述柱子80接合于上述下框架10的固定金属件90。上述固定金属件90援用pct/jp2018/000284记载的固定金属件。如图1所示,固定金属件90是将上述柱子80与设置在基部2之上的上述下框架10相接合的接合金属件,且埋入上述柱子80和上述下框架10。

如图10或图11所示,上述固定金属件90设有:槽形的接合基台91,其主要构成接合金属件;以及槽形的覆盖间隔件92,其盖在该接合基台91的开放面上,能够支承上述柱子80的轴向载荷。并且,上述接合基台91具有:方形的平面部94,其形状与上述柱子80的端面的形状一致,在该平面部94贯穿设置有螺栓孔93;一对槽壁95,该一对槽壁95是该平面部94的边缘分别垂直地呈l字弯曲而成的;以及接合板96,其由至少与该一对槽壁95或槽底相连接的焊接部j支承,自上述平面部94竖立设置为超出上述槽壁95的高度h。另外,上述覆盖间隔件92具有:方形的平面部97,其抵接并支承上述柱子80的端面;一对槽壁98,该一对槽壁98是该平面部97的边缘分别垂直地呈l字弯曲而成的;以及狭缝99,其以在覆盖间隔件92盖在上述接合基台91上的状态下供上述接合板96嵌入的方式贯穿设置于覆盖间隔件92。另外,上述接合基台91的底面优选是平面。

在组装成上述接合金属件的状态下,优选的是,使贯穿或埋设于上述下框架10的紧固螺栓贯穿上述螺栓孔93,利用螺母使上述接合基台91的上述平面部94紧固于上述下框架10,而且,使上述接合板96贯穿上述狭缝99,并且在由上述接合基台91和上述覆盖间隔件97围成的箱型空间内收纳上述紧固螺栓的顶端和与该紧固螺栓螺纹接合的上述螺母,使上述柱子80的端面抵接于上述覆盖间隔件97的平面部,并利用多个冲钉对上述柱子80和嵌入于在上述柱子80贯穿设置的槽孔的上述接合板96进行冲钉接合。此外,多个冲钉贯穿冲钉孔k。

若如此设置,则能够提供一种建筑物,该建筑物能够在未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使柱子容易地接合于下框架且提高构造的强度,能够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

[2.建筑工法]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工法。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工法是至少将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在建筑现场嵌合地组装的建筑工法,具有形成上述水平构件的水平构件形成工序s1、形成上述垂直构件的垂直构件形成工序s2、以及将上述水平构件和上述垂直构件嵌合并组装的组装工序s3。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工法是使用上述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的工法。以下,对每个工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尽量省略与之前说明的内容重复的事项。

[2-1.水平构件形成工序]

水平构件形成工序s1是形成上述水平构件的工序。具备下框架10、第1上框架20、第2上框架30以及侧托梁50作为上述水平构件。另外,上述下框架10、上述第1上框架20、上述第2上框架30以及上述侧托梁50在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分别设有榫眼15、25、35、55。另外,上述第1上框架20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凹槽23,上述第2上框架30遍及长度方向的全长地设有凸部36。在上述下框架10设置的上述榫眼15和在上述第1上框架20设置的上述榫眼25是通孔。

还具备第3上框架40作为上述水平构件,上述第3上框架40优选设为吸收在上述第2上框架30设置的凸部36的单侧的差值并与该凸部36嵌合。

对于设于上述下框架10的上述榫眼15,优选的是,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11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12来夹持上述中间的锯板11的方式,由相同板宽的上述中间的锯板11和两侧的锯板12来形成该榫眼15。

另外,对于设于上述第1上框架20的上述榫眼25,优选的是,以利用全长比在水平方向的直线上设有间隔地排列的两张以上的中间的锯板21的全长长的两张两侧的锯板22来夹持上述中间的锯板21的方式,由相同板宽或不同板宽的上述中间的锯板21和两侧的锯板22来形成该榫眼25。设于上述第1上框架20的上述榫眼25的形成方法与第1上框架10相同。

另外,设于上述第1上框架20的上述凹槽23优选以利用板宽比1张中间的锯板21的板宽宽的两张两侧的锯板22来夹持上述中间的锯板21的方式而形成。

另外,设于上述第2上框架30的上述凸部36优选通过在上述第2上框架30的中间的锯板33之上进一步设置板宽与上述第2上框架30的两侧的锯板32相同的锯板31而形成。设于上述侧托梁50的上述榫眼55优选由两张相同板宽的锯板51、52和在与上述第1上框架的凹槽23嵌合的那侧的上述锯板52之上设有间隔的两张以上的不同板宽的锯板53形成。

上述多张锯板和后述的多张锯板使用公知的方法进行贴合即可。

[2-2.垂直构件形成工序]

垂直构件形成工序s2是形成上述垂直构件的工序。上述垂直构件具备柱子、框架壁。另外,上述柱子80在两端设有凸部83,该凸部83能够与在上述下框架10、上述第1上框架20、上述第2上框架30以及上述侧托梁50分别设置的榫眼15、25、35、55嵌合。

设于上述柱子80的凸部83优选以利用全长比中间的锯板81的全长短的两张两侧的锯板82进行夹持的方式由相同板宽的上述中间的锯板81和两侧的锯板82来形成。

[2-3.组装工序]

组装工序s3是使用在水平构件形成工序s1和垂直构件形成工序s2中形成的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且将该水平构件和垂直构件嵌合并组装的工序。实际的组装方法如在图2和图3中说明的那样。

另外,上述水平构件形成工序和/或上述垂直构件形成工序优选在建筑现场进行。在以往的建筑工法的情况下,将构件全部在工厂中生产,将生产出的构件带到建筑现场并进行组装,但在例如构件因破损等而缺件的情况下,不得不再次向工厂订购,并等待生产、到货,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工法中使用的构件容易进行制作加工,因此能够在建筑现场简单地进行生产。

以上,采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工法,能够提供一种建筑工法,在该建筑工法中,能够在未进行特别的加工的情况下形成榫眼且容易进行材料的连接,提高了施工性且不会使建筑物的品质产生偏差。另外,由于施工容易,因此能够以较少的人数且在短时间内完成上梁。并且,即使是非熟练者也不会产生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工法中,优选还具备上述固定金属件。固定金属件的详细情况如上所述。

此外,如上述那样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容易地理解的是,能够进行没有实质上脱离本发明的新内容和效果的大量变形。因而,这样的变形例全部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在说明书或附图中,对于至少一次与更广义或同义的不同术语一起记载的术语,在说明书或附图的任何之处,均能够被替换为该不同的术语。另外,建筑物和建筑工法的构成、动作也并不限定于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和各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能够实施各种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建筑物和建筑工法能够在以二乘四建筑物为代表的其他建筑物和它们的建筑工法中采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下框架;11、中间的锯板;12、两侧的锯板;15、榫眼;18、凸部;19、凹部;20、第1上框架;21、中间的锯板;22、两侧的锯板;23、凹槽;25、榫眼;28、凸部;29、凹部;30、第2上框架;31、中间的锯板;32、两侧的锯板;33、中间的锯板;33’、锯板;35、榫眼;36、凸部;37、密封件;37’、密封件;38、凸部;39、凹部;40、第3上框架;41、锯板;42、锯板;43、密封件;48、凸部;50、侧托梁;51、锯板;52、锯板;53、锯板;54、密封件;55、榫眼;60、单层托梁;61、锯板;62、锯板;63、密封件;65、三层托梁;66、两侧的锯板;67、中间的锯板;68、锯板;69、密封件;70、屋架梁;71、中间的锯板;72、两侧的锯板;73、榫眼;80、柱子;81、中间的锯板;82、两侧的锯板;83、凸部;90、固定金属件;91、接合基台;92、覆盖间隔件;93、螺栓孔;94、方形的平面部;95、接合基台的槽壁;96、接合板;97、覆盖间隔件的平面部;98、覆盖间隔件的槽壁;99、狭缝;h、高度;j、焊接部;k、冲钉孔;100、建筑物;s1、水平构件形成工序;s2、垂直构件形成工序;s3、组装工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