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涉及烟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烟室。
背景技术:
国内日益严格的禁烟政策使得吸烟者在公共场合内吸烟受到严格限制;而在某些公共场合中,吸烟者为了提神醒脑,有吸烟的冲动。为了限制吸烟者在公共场合违法吸烟而损害不吸烟者的利益,一些公共场合专门设置有吸烟室;此类吸烟室虽然设置了过滤装置,但是因为烟气本身具有扩散特性,吸烟室产生的烟气还是会从各个开口处蔓延到非吸烟区,产生二手烟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烟室,以解决现有吸烟室中的二手烟泄漏量较大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吸烟室,包括仓室、内循环组件和外循环组件;
所述仓室设置有新风送风口、回风口和循环送风口;
所述内循环组件的进风端与所述回风口连通;
所述内循环组件的出风端与所述循环送风口连通;
所述内循环组件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一风机;
所述外循环组件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出风端连通,出风端与外界连通;所述外循环组件包括第二风机。
可选的,所述外循环组件包括第二过滤组件;
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与所述第二风机串联连接,用于过滤流经所述第二风机的气流。
可选的,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端。
可选的,所述内循环组件包括扩散箱;
所述扩散箱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出风端连通;所述扩散箱的出风端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端或者所述循环送风口连通;
所述外循环组件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出风端连通,具体为:
所述外循环组件的进风端通过所述扩散箱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出风端连通。
可选的,所述新风送风口位于所述循环送风口远离所述回风口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循环进风口的位置高于所述新风送风口,低于所述回风口。
可选的,所述新风送风口到所述仓室地面的竖直距离小于0.8m;
所述回风口到所述仓室地面的竖直距离为1.6-2.0m;
所述循环送风口到所述仓室地面的竖直距离在0.8-1.4m之间。
可选的,所述循环进风口的位置低于所述新风送风口,高于所述回风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初滤单元,静电过滤单元和活性炭单元;
所述初滤单元、所述静电过滤单元和所述活性炭单元依次连通;
所述初滤单元的进风端与所述回风口连通。
可选的,所述仓室包括主仓体和仓门;
所述仓门通过竖直设置的铰接轴铰接在所述主仓体上;
所述仓门关闭时,边缘与所述主仓体密封搭接。
本申请提供的吸烟室使用时,第一风机的功率大于第二风机的功率。在第一风机的作用下,气流从回风口进入到内循环组件,并从循环送风口汇流至仓室;在第二风机的作用下,仓室内的部分气流被排出,使得仓室内形成微负压环境,外界新鲜空气可以从新风送风口进入到仓室内。这样的结构既可以保证仓室内具有足够的循环量而增加烟气的过滤程度,又可以保证仓室处在微负压状态,烟气不会经过新风送风口外流,因此可以减少烟气对外界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的正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a-a截面示意图;
图4是第一过滤组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
图5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剖面示意图;
其中:10-仓室,101-框架,102-侧板,103-盖板,104-仓门,105-底盘,106-新风送风口,107-回风口,108-循环送风口,20-第一过滤组件,201-外壳,202-初滤单元,203-静电过滤单元,204-电极,205-活性炭过滤单元,30-第一风机,40-扩散箱,50-第二风机,60-第二过滤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的正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的俯视图,图3是图1中的a-a截面示意图。请参见图1-图3,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包括仓室10、内循环组件和外循环组件;其中内循环组件用于实现气流在仓室10内部和自身组件的过滤循环,外循环组件则用于实现经过内循环组件过滤后的烟气排放。
仓室10上设置有新风送风口106、回风口107和循环送风口。新风送风口106用于使得外界空气进入到仓室10内,循环送风口用于将经过内循环组件过滤的烟气回送至仓室10内,而回风口107则用于实现烟气从仓室10的排出。
在第一实施例中,循环送风口位于新风送风口106和回风口107之间,循环送风口的位置高于新风送风口106,但低于回风口107。
为实现烟气的流通循环,内循环组件的进风端与回风口107直接连通,出风端与循环送风口连通;内循环组件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过滤组件20和第一风机30;其中,第一风机30用于驱动仓室10和内循环组件内部气流的流动,而第一过滤组件20用于实现对气流中烟气颗粒的过滤。
外循环组件的进风端与第一过滤组件20的出风端连通,出风端直接与大气连通;外循环组件包括用于实现气流向外界流动的第二风机50。
实际应用中,第二风机50的功率小于第二风机50的功率;因为第一风机30的作用,气流从回风口107进入到内循环组件,并从位于中间区域的循环送风口汇流至仓室10,在进入内循环组件的过程中,烟气在内循环组件的第一过滤组件20中得到过滤;如此,吸烟室内部能够保持相对清洁的气流,并使得烟气能够处于上升状态,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为上升气流,避免了吸烟者自身受到二手烟等烟气的影响。
同时,因为外循环组件中第二风机50的作用,仓室10内的部分气流被排出,使得仓室10内形成微负压环境,外界新鲜空气可以从下侧的新风送风口106进入到仓室10内,避免了烟气从下侧新风送风口106扩散至外侧;同时,由新风送风口106进入的气流为富氧气流,能够补充仓室10的氧含量,避免香烟燃烧而造成仓室10内氧含量过低、co含量过高等问题。
此外,因为经过外循环组件排出仓室10的气流已经经过第一过滤组件20过滤,气流中烟气颗粒等有害成分较少,可以避免对外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请参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外循环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二过滤组件60;第二过滤组件60和第二风机50串联连接,用于对经过第一过滤组件20的气流进行再次过滤,进一步地吸附气流中的有害成分,减小排出气流对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过滤组件60设置在第二风机50的出风端,也就是被排出的气流先经过第二风机50,再经过第二过滤组件60。可以想到,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过滤组件60也可以设置在第二风机50的前侧,使得气流先经过第二过滤组件60再经过第二风机50。
在第一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从仓室10流出气流中的大量烟气颗粒附着在第一风机30上,第一风机30被设置在第一过滤组件20的出风端侧;也就是从仓室10流出的气流先经过第一过滤组件20,再经过第一风机30回流至仓室10的循环送风口。
在第一实施例中中,内循环组件还可以包括扩散箱40。扩散箱40设置在仓室10的上侧,其进风端与第一过滤组件20的出风端连通,出风端与第一风机30的进风端连通;扩散箱40内部具有较大的容腔,其可以使得经过第一过滤组件20过滤的高速气流在容腔降速停留一端时间;而对应的,外循环组件的进风端通过扩散箱40与第一过滤组件20的出风端连通;如此,经过内循环组件的气流可以在扩散箱40内降速均衡,使得流经外循环组件和循环送风口108的气流流速较小,使得仓室10内形成的负压维持在较小的强度。此外,扩散箱40内容的容腔还可以作为后续升级改造安装部件的安装空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组件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过滤组件20分别设置在仓室10的两侧,分别与仓室10两侧的回风口107连通,并均与扩散箱40连通。
如各个附图,本申请实施例中,新风送风口106、回风口107和循环送风口108均设置在仓室10的侧壁上;根据国人身高特征,回风口107到仓室10底面的距离最好在1.6m以上,优选在1.6m-2.0m之间,以保证大部分吸烟者喷出的烟气均能够向头顶方向流动,减少二手烟的影响程度。
另外,考虑到吸烟者持握香烟的特征以及吸烟者的身高,循环送风口到仓室10地面面的距离优选设置在0.8m-1.4m之间;对应的,新风送风口106到仓室10地面的距离小于0.8m。
请继续参见各个附图,重点参见图1和图3,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中,仓室10为立方体结构,其采用钣金框架101结构制成,包括框架101、侧板102、盖板103、仓门104和底盘105;其中,框架101形成了仓室10的大体外形结构,侧板102和盖板103固定在框架101上,形成了仓室10的主仓体,底盘105形成仓室10的地面;而仓门104铰接在框架101上,并在正常状态下处于闭合状态、与框架101密封地贴合,使得仓室10内部空间相对独立。
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中,新风送风口106和回风口107被设置在仓门104两侧的侧壁上。而循环送风口108设置在与仓门104相对的侧壁上。
图4是第一过滤组件的部分剖面示意图。请参见图4,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过滤组件20包括外壳201、初滤单元202、静电过滤单元203和活性炭过滤单元205,初滤单元202、静电过滤单元203和活性炭过滤单元205均设置在外壳201内,并顺次连接;从仓室10回风口107流出的气流依次流经初滤单元202、静电过滤单元203和活性炭过滤单元205,初滤单元202完成对气流中大尺寸颗粒物的过滤,静电过滤单元203完成对气流中大部分细颗粒烟气的过滤,而活性炭过滤单元205则对流经初滤单元202和静电过滤单元203的烟气进行进一步的净化。
此外,静电过滤组件还包括烟灰回收盒;烟灰回收盒用于对收集的烟灰、烟蒂进行收集;操作人员可以定期对烟灰回收盒进行清理。
第一实施例中,静电过滤单元203中的静电场由位于静电过滤单元203旁侧的电极204形成;应当注意,为了避免静电泄漏而造成的伤害,外壳201优选采用绝缘性良好的非金属材料制造。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滤组件20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过滤组件,例如采用水过滤组件、无纺布过滤组件等本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过滤组件。
在第一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二过滤组件60对经过第一过滤组件20的含少量烟气的气体进行再处理,其中的过滤组件可以采用活性炭一类的过滤组件。
除了具有前述组件外,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还包括电控盒,电控盒用于控制前述的电极204、第一风机30和第二风机50的工作状态;具体的,电控盒可以控制电极204的电压强度,而改变静电过滤单元203中的电场强度,电控盒还可以改变第一风机30和第二风机50的转速,已根据吸烟者的需求调节仓室10内的气流流通状态。
当然,应当注意,前述各个通风部件之间可能通过管路连通;为了描述的简便性,前文中并没有提及管路,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在前述通风部件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管路。
第二实施例
图5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剖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也包括仓室10、第一过滤组件20、第一风机30、第二风机50和第二过滤组件60;在仓室10上也设置有新风送风口106、回风口107和循环送风口108。
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例中,新风送风口106设置在了仓室10的顶部,回风口107和循环送风口108设置在仓室的侧壁上,并且循环送风口108设置在了新风送风口106和回风口107之间。
另外,前述的第一过滤组件20、第一风机30、第二风机50和第二过滤组件60布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复述。
根据各个风口的位置结构可知,采用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吸烟室;在第一风机30的作用下,仓室10内的气流向下流动,经由回风口107进入到内循环组件,在第一过滤组件20过滤后经过循环送风口108回流至仓室10内;而在第二风机50的作用下,仓室10内保持负压状态,使得新鲜空气经由新风送风口106进入到仓室10,避免烟气外泄以及补充仓室内氧气。
应当注意,前述两个实施例中,循环送风口108位于回风口107和新风进风口106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任意地设置前述三个风口,只要保证烟气能够充分地被过滤,保证新鲜空气流入和避免烟气直接外排即可。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