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导座协同受力全自动爬架顶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5532发布日期:2019-09-11 22:12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上下导座协同受力全自动爬架顶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顶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上下导座协同受力全自动爬架顶撑装置。



背景技术:

爬架爬行过程中,需要停靠时,一般是借助附墙导座上的顶撑来实现暂时停靠定位。现有技术中附墙导座一般都是通过手动调节螺杆长度的顶撑结构与导轨固定。而且,一个导轨有2到3个或不等附墙导座,导轨在停靠定位时,难免会存在几个顶撑高度安装不到位而受力不均的问题,要通过人工调节螺杆长度,保证所有的附墙导座上的顶撑都能恰好同时与爬架导轨同时均匀受力,需要人工操作,费工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上下导座协同受力全自动爬架顶撑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上下导座协同受力全自动爬架顶撑装置,包括多个顶撑单元,所述多个顶撑单元设置在对应的多个附墙导座上,以便多个附墙导座上下协同受力支撑导轨,所述顶撑单元包括第一顶撑件、第二顶撑件以及弹性顶撑装置;所述第二顶撑件可相对第一顶撑件滑动,所述弹性顶撑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撑件与第一顶撑件之间,弹性顶撑装置用于在所述第二顶撑件受到导轨下压的重力时提供弹力以抵消一部分导轨向下的重力;所述第一顶撑件安装于附墙导座上并可相对附墙导座转动,以便在导轨需要停靠时使得第二顶撑件支撑导轨以及在导轨爬行时在导轨的带动下转动至使第二顶撑件与导轨分离。

在本发明所述的顶撑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撑件与第一顶撑件滑套配合,当被导轨最先下压的附墙导座上的顶撑单元所提供的弹力不足以抵消导轨向下的重力时,导轨继续下降并下压更多的附墙导座的顶撑单元,直至下压到的所有顶撑单元共同提供的弹力足以协同抵消导轨向下的重力。

在本发明所述的顶撑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撑件套于第一顶撑件外,所述第二顶撑件内部中空且底端开放,所述第一顶撑件具有一顶端开放的容纳腔,所述弹性顶撑装置抵持于所述第二顶撑件的顶壁和容纳腔的底壁之间。

在本发明所述的顶撑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撑件的内侧壁靠底部的位置安装有至少一个下限位块,所述第一顶撑件靠的外侧壁靠顶部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下限位块相互配合的至少一个上限位块,所述下限位块与所述上限位块配合后可防止所述第二顶撑件在所述弹性顶撑装置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顶撑件滑脱。

在本发明所述的顶撑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撑件的顶部具有一用于支撑所述导轨的横杆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的靠近所述附墙导座墙壁安装侧的边缘形成有靠耳,用于防止导轨的横杆从所述支撑面滑出。

在本发明所述的顶撑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撑件套于第一顶撑件外,所述第二顶撑件内部中空且底端开放,所述第一顶撑件的周向侧部形成有一环形台阶,所述弹性顶撑装置抵持于所述第二顶撑件的顶壁和所述环形台阶之间。

在本发明所述的顶撑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顶撑件的位于所述环形台阶下方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滑行槽,所述限位滑行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顶撑件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顶撑件的靠底部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滑行槽对应的至少一个安装孔,每一所述安装孔安装与对应的限位滑行槽匹配的限位杆,当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滑行槽对应配合后可防止所述第二顶撑件在所述弹性顶撑装置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顶撑件滑脱。

在本发明所述的顶撑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撑件的顶部具有一对支撑臂,每一所述支撑臂具有一供导轨的横杆停靠的下凹部。

在本发明所述的顶撑装置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顶撑装置为压簧。

在本发明所述的顶撑装置的一实施例中,第一顶撑件与附墙导座铰接。

本发明的上下导座协同受力全自动爬架顶撑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的顶撑装置中,第一顶撑件安装于附墙导座上并可相对附墙导座转动,所以转动至合适位置时第二顶撑件可实现支撑导轨,在导轨需要爬行时转动至第二顶撑件与导轨分离即可,整个结构简单,且爬行方便;而且弹性顶撑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撑件与第一顶撑件之间,在所述第二顶撑件受到导轨下压的重力时抵消一部分导轨向下的重力,弹性顶撑装置受力压缩越大所提供的弹力越大,所抵消的重力也就越大,由于导轨上装配两个以上附墙导座,这多个附墙导座上的顶撑装置结构协同受力,分摊导轨向下的重力,而且由于第一顶撑件和第二顶撑件可相对滑动,所以非常便于调节第二顶撑件的高度,在顶撑单元数量为多个时,各个顶撑单元根据受力会自动调整支撑高度,最终实现多个顶撑单元共同承担导轨重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顶撑装置中的一个顶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顶撑单元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下限位块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顶撑单元支持导轨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顶撑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顶撑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典型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参考图1,结合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顶撑装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下导座协同受力全自动爬架顶撑装置包括多个顶撑单元,所述多个顶撑单元设置在对应的多个附墙导座3上,以便多个附墙导座3上下协同受力支撑导轨1。实施例中,附墙导座4与支撑导轨100滑套配合。

所述顶撑装置包括第二顶撑件21、第一顶撑件11以及弹性顶撑装置31,所述弹性顶撑装置31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撑件21与第一顶撑件11之间,用于在所述第二顶撑件21受到导轨100下压的重力时抵消一部分导轨100向下的重力,第一顶撑件11安装于附墙导座4上并可相对附墙导座4转动,以便在导轨100需要停靠时使得第二顶撑件21支撑导轨100以及在导轨100爬行时在导轨100的带动下转动至使第二顶撑件21与导轨100分离。其中,第一顶撑件11相对附墙导座4转动过程中第一顶撑件11的重心高度改变即转动是在竖直平面内转动。

一般,附墙导座4的数量为多个,当需要停靠时,可以先将往上提升一定高度,然后下放,由于多个附墙导座4的高度并不能完全保证他们能同时接触到的横杆101,所以下放的过程中:最先接触到横杆101的顶撑装置的第二顶撑件21先独自承受整个导轨100下压的重力,其下方的弹性顶撑装置31可以提供弹力抵消部分导轨100的重力,弹性顶撑装置31受力压缩越大所提供的弹力越大,所抵消的重力也就越大,由于导轨100上装配两个以上附墙导座4,而弹性顶撑装置31受力压缩所以导轨100会继续下放,所以导轨100继续下放的时候会接触到更多的顶撑装置,最终是这多个附墙导座4上的顶撑装置结构协同受力,分摊导轨100向下的重力,也即当被导轨100最先下压的附墙导座4上的顶撑单元所提供的弹力不足以抵消导轨1向下的重力时,导轨1继续下降并下压更多的附墙导座4的顶撑单元,直至下压到的所有顶撑单元共同提供的弹力足以协同抵消导轨1向下的重力。当然,可理解的是,如果所有支持装置提供的弹力还抵消不了导轨100向下的重力,则其中一个或者多个顶撑装置中的第二顶撑件21会下滑的最底部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撑件21与第一顶撑件11滑套优选为滑套配合。例如,本实施例中,参考图2-3,所述第二顶撑件21套于第一顶撑件11外,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反过来,即第一顶撑件11套于第二顶撑件21外。

具体的,所述第二顶撑件21的主体部大致呈矩形框体状,其内部中空且底端开放。所述第一顶撑件11也大致呈矩形框体状,其具有一顶端开放的容纳腔,所述弹性顶撑装置31抵持于所述第二顶撑件21的顶壁和容纳腔的底壁之间。

因为弹性顶撑装置31要支撑导轨100,本发明中所选取的弹性顶撑装置31具有相当大的弹力,例如一具体实施例中,选取的弹性顶撑装置31一般可以达到2吨的弹力,所以为了避免因为弹力过大将第二顶撑件21顶飞,优选的,参考图3,所述第二顶撑件21的内侧壁靠底部的位置安装有至少一个下限位块5,安装方式可以是螺栓固定锁紧。所述第一顶撑件11靠的外侧壁靠顶部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至少一个下限位块5相互配合的至少一个上限位块,所述下限位块5与所述上限位块配合后可防止所述第二顶撑件21在所述弹性顶撑装置31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顶撑件11滑脱。具体的,在所述弹性顶撑装置31的弹力作用下,第二顶撑件21会相对第一顶撑件11向上滑动,当滑动到一定距离后,下限位块5和上限位块会相互抵挡,从而限制第二顶撑件21继续向上滑动。

继续参考图1结合图4,所述第二顶撑件21的顶部具有一用于支撑所述导轨100的横杆的支撑面210,支撑面210往所述附墙导座4墙壁安装侧倾斜,所述支撑面210的靠近所述附墙导座4墙壁安装侧的边缘形成有靠耳211,用于防止导轨100的横杆101从所述支撑面210滑出。

本实施例中,弹性顶撑装置31优选为压簧。

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撑件11与附墙导座4铰接。具体的,所述附墙导座4具有一水平安装面,所述水平安装面上设置有一对固定耳,所述第一顶撑件11的一对侧壁的靠底部位置与所述一对固定耳铰接。

初始位置时,第一顶撑件11、第二顶撑件21的重心都在第一平面的背向附墙导座4的墙壁安装侧的一侧,所谓第一平面,是指的第一顶撑件11的转轴所在的竖直平面。参考图4,当导轨100提升时,第二顶撑件21下方的横杆101会往上抬起第二顶撑件21,从而使得第一顶撑件11、第二顶撑件21往右转,即往靠近附墙导座4墙壁安装侧转动,最终随着导轨100提升第一顶撑件11会往右转动至使第二顶撑件21与导轨100分离,这样就可以方便导轨100越过第二顶撑件21上爬升,此时第一顶撑件11、第二顶撑件21的重心还是依然保持在第一平面的背向附墙导座4的墙壁安装侧的一侧,即重心并未越过第一平面,所以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顶撑件11、第二顶撑件21又往左转动回到初始位置。

优选的,为了避免由于导轨100的提升速度过大而导致第一顶撑件11重心越过第一平面,可以考虑限制第一顶撑件11的转动行程使得第一顶撑件11只能在第一平面的背向附墙导座4的墙壁安装侧的一侧转动。具体限制方式,比如在附墙导座4上设置两个限位结构,使得第一顶撑件11相对附墙导座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一顶撑件1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时,其重心始终在第一平面的背向附墙导座4的墙壁安装侧的一侧。在第一顶撑件11转动到第一位置时,第一顶撑件11与其中一个限位结构抵持,从而无法越过第一位置继续保持原有方向的转动。同理,在第一顶撑件11转动到第二位置时,第一顶撑件11与另一个限位结构抵持,从而无法越过第二位置继续保持原有方向的转动。

参考图5-6,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顶撑装置也是包括第二顶撑件22、第一顶撑件12以及弹性顶撑装置32。所不同的是,该实施例中,第二顶撑件22的主体部大致呈圆柱形,主体部内部中空且底端开放。所述第一顶撑件12也大致呈圆柱形,第一顶撑件12的周向侧部的靠第一顶撑件12顶端位置形成有一环形台阶,所述弹性顶撑装置32抵持于所述第二顶撑件22的顶壁和所述环形台阶之间。

另外,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弹力将过大将第二顶撑件22顶飞,优选的,所述第一顶撑件12的位于所述环形台阶下方的侧壁开设有至少一个条形的限位滑行槽121,所述限位滑行槽1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顶撑件12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顶撑件22的靠底部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至少一个限位滑行槽121对应的至少一个安装孔222,每一所述安装孔222安装与对应的限位滑行槽121匹配的限位杆,限位杆可垂直伸入限位滑行槽121,当所述限位杆与所述限位滑行槽121对应配合后,限位杆只能在限位滑行槽121的行程内移动,也就说第二顶撑件22相对第一顶撑件12的滑动行程受限,从而可防止所述第二顶撑件22在所述弹性顶撑装置32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顶撑件12滑脱。

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撑件22的顶部具有一对用于供导轨100的横杆停靠的支撑臂,每一所述支撑臂具有一供所述横杆停靠的下凹部221,本实施例中,导轨100是直接卡入一对支撑臂的下凹部221内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上下导座协同受力全自动爬架顶撑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中的顶撑装置中,第一顶撑件安装于附墙导座上并可相对附墙导座转动,所以转动至合适位置时第二顶撑件可实现支撑导轨,在导轨需要爬行时转动至第二顶撑件与导轨分离即可,整个结构简单,且爬行方便;而且弹性顶撑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撑件与第一顶撑件之间,在所述第二顶撑件受到导轨下压的重力时抵消一部分导轨向下的重力,弹性顶撑装置受力压缩越大所提供的弹力越大,所抵消的重力也就越大,由于导轨上装配两个以上附墙导座,这多个附墙导座上的顶撑装置结构协同受力,分摊导轨向下的重力,而且由于第一顶撑件和第二顶撑件可相对滑动,所以非常便于调节第二顶撑件的高度,在顶撑单元数量为多个时,各个顶撑单元根据受力会自动调整支撑高度,最终实现多个顶撑单元共同承担导轨重量。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