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体加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44973发布日期:2019-10-23 01:29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体加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体加强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有些分类为了明确表达使用性,会将建筑物与人们不长期占用的非建筑结构物区别,另外有些建筑学者也为了避免混淆,而刻意在其中把外型经过人们具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建筑物细分为"建筑"(architecture)。需注意的是,有时建筑物也可能会被扩展到包涵"非建筑构筑物",诸如桥梁、电塔、隧道等。建筑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建筑物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所有东西,既包括房屋,又包括构筑物。狭义的建筑物是指房屋,不包括构筑物。房屋是指有基础、墙、顶、门、窗,能够遮风避雨,供人在内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储藏物品或进行其他活动的空间场所。构筑物是指房屋以外的建筑物,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内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如烟囱、水塔、桥梁、水坝等。

混凝土管微型公寓是时下较为流行的一种建筑体,其可以充分利用城区或市郊的空地进行搭建,搭建时无需在地面上浇筑地基,当需要对土地进行占用时,随时可以移开,因此灵活性较高。

由于混凝土管微型公寓是被简单的堆放在地面上的,因此其整体的结构性能相对较差,当两侧的支撑不足时,会导致堆叠的混凝土管微型公寓发生滚落坍塌。

基于上述问题,我们针对新潮的混凝土管微型公寓设计了一种可以增加两侧的紧固度的建筑体加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增加两侧的紧固度的建筑体加强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体加强装置,包括两块呈左右设置的竖板,竖板面向被固定的建筑体的那一端面处加工有一弧形槽,在所述弧形槽内焊接有弧形的支撑板,支撑板贴合建筑体的外壁面,在所述竖板的前、后端面处均焊接有支架板,支架板垂直所述竖板,并且所述支架板处于水平状态,在所述支架板的顶部竖向贯穿设置有两个孔,通过所述孔插入有杆件,杆件的下端打入至地面20~60cm,杆件的下端加工呈一尖锐端,杆件的上端加工后形成一个限位部,在两根所述杆件之间装配有一吸能板,在所述杆件上套设有橡胶材质的止震垫,所述止震垫的下端面接触所述支撑板,上端面接触所述吸能板,在所述杆件上装配有弹簧,所述弹簧支撑在所述吸能板和所述限位部之间,在所述吸能板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竖板,所述第一竖板的侧面加工有一横向贯穿的第一孔,通过该第一孔装配有钢索,所述第一竖板的端面处设置固定所述钢索用的螺丝,在每根所述杆件上均装配有一外壳,外壳可沿着杆件同轴转动,所述外壳的外部加工有多边形的受力部分,所述外壳的外壁处旋入有第一螺丝,第一螺丝旋入后,外壳与杆件之间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外壁处加工有螺旋状的旋入片,旋转所述外壳后,所述旋入片向下旋入至地面内,所述第一螺丝位于所述旋入片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钢缆的两端在分别穿过两侧的第一竖板后被夹持在上、下相邻的两个建筑体之间,在上述安装时,钢缆的两端在穿过第一竖板后需要处于松弛状态,避免影响吸能板的运动。

优选地,所述钢缆在与两个建筑体接触的位置处套设有一橡胶材质的减震条,减震条与所述钢缆之间过渡配合,减震条具有穿过钢缆的通孔,当人员在建筑体内走动时,会产生噪音,导致上、下建筑体之间的声音传递,容易影响人员休息,因此我们在钢缆的基础上套设了减震条,可以起到上、下堆叠的建筑体之间的间隔,避免振动传递,避免噪音污染。

优选地,所述钢缆由3股以上的钢丝螺旋缠绕后获得,单根钢丝的丝径为0.8mm~1.6mm。

优选地,在所述减震条的外壁处环形设置有多个止动槽,止动槽的设计目的是避免上、下堆叠的建筑体发生纵向的位置错动。

本产品的装配方式如下:

本产品适用于上、下两层的建筑体堆叠使用,其目的是在于,堆叠的高度越高,上层建筑体距离地面的高度也就越高,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为了安全期间,我们产品主要针对的是两层堆叠的建筑体。

在装配时,首先完成最下方一层的建筑体的堆叠,堆叠时,左右相邻的建筑体之间接触,当建筑体摆放完成后,再安装两侧的竖板,竖板在安装时,支撑板需要贴合建筑体的外壁,确定贴合完成后,再将杆件向下打入,杆件在打入时,需要先装配吸能板和弹簧,并且将外壳也套设在杆件上,杆件在打入完成后,外壳处于地表之上,通过旋转外壳,旋入片旋入地面内,再旋紧第一螺丝,此时外壳与杆件之间的固定,杆件与地面之间通过旋入片的旋入进行进一步的固定,上述安装完成后,在堆叠上一层的建筑体,上一层的建筑体被支撑在下层的相邻两个建筑体之间,构成三角状,再将钢缆与两侧的吸能板之间固定安装,拉紧钢缆即可,再通过螺丝锁定钢缆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产品中,钢缆的两侧是通过吸能板进行定位的,当发生地震、强风等自然灾害时,上方的建筑体存在移动的可能,此时钢缆通过吸能板的配合,使得钢缆具有一个左右小幅度移动的空间,避免对上层的建筑体造成刚性束缚,避免由于刚性束缚造成对上方建筑体的破坏;

2)外壳与杆件之间是可活动安装的,当横向组合的建筑体的数量较多时,在下层建筑体上方支撑的上层建筑体也随之增多,导致对下方建筑体造成的压迫也增加,因此可选配外壳,通过旋转外壳,将旋入片旋入至地面内,增加与地面之间的牢固度,当横向组合的建筑体的数量较少时,则无需装配外壳,减少成本;

3)外壳与杆件之间可活动安装,在后期安装完成后,如果需要单独调节杆件的插入深度,则只需要旋松第一螺丝,再将杆件向下打入,杆件打入深度足够时,再旋紧第一螺丝,安装更加的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与建筑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3为竖板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减震条的实用状态图;

图6为减震条的主视图;

图7为减震条在a-a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套接”、“连接”、“贯穿”、“插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建筑体加强装置,包括两块呈左右设置的竖板1,竖板1面向被固定的建筑体a的那一端面处加工有一弧形槽101,在所述弧形槽101内焊接有弧形的支撑板2,支撑板2贴合建筑体a的外壁面,在所述竖板1的前、后端面处均焊接有支架板3,支架板3垂直所述竖板1,并且所述支架板3处于水平状态,在所述支架板3的顶部竖向贯穿设置有两个孔301,通过所述孔301插入有杆件4,杆件4的下端打入至地面20~60cm,杆件4的下端加工呈一尖锐端411,杆件4的上端加工后形成一个限位部412,在两根所述杆件4之间装配有一吸能板5,在所述杆件4上套设有橡胶材质的止震垫6,所述止震垫6的下端面接触所述支撑板2,上端面接触所述吸能板5,在所述杆件4上装配有弹簧7,所述弹簧7支撑在所述吸能板5和所述限位部412之间,在所述吸能板5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竖板511,所述第一竖板511的侧面加工有一横向贯穿的第一孔(未图示),通过该第一孔装配有钢索8,所述第一竖板511的端面处设置固定所述钢索8用的螺丝512,在每根所述杆件4上均装配有一外壳9,外壳9可沿着杆件4同轴转动,所述外壳9的外部加工有多边形的受力部分901,所述外壳9的外壁处旋入有第一螺丝902,第一螺丝902旋入后,外壳9与杆件4之间固定,在所述外壳9的外壁处加工有螺旋状的旋入片903,旋转所述外壳9后,所述旋入片903向下旋入至地面内,所述第一螺丝902位于所述旋入片903的上方。

实施例2

参阅图4所示,所述钢缆8的两端在分别穿过两侧的第一竖板511后被夹持在上、下相邻的两个建筑体a之间,在上述安装时,钢缆8的两端在穿过第一竖板511后需要处于松弛状态,避免影响吸能板的运动。

实施例3

参阅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钢缆8在与两个建筑体a接触的位置处套设有一橡胶材质的减震条10,减震条10与所述钢缆8之间过渡配合,减震条10具有穿过钢缆8的通孔11,当人员在建筑体内走动时,会产生噪音,导致上、下建筑体之间的声音传递,容易影响人员休息,因此我们在钢缆的基础上套设了减震条,可以起到上、下堆叠的建筑体之间的间隔,避免振动传递,避免噪音污染。

所述钢缆8由3股钢丝螺旋缠绕后获得,单根钢丝的丝径为0.8mm。

在所述减震条10的外壁处环形设置有多个止动槽12,止动槽12的设计目的是避免上、下堆叠的建筑体发生纵向的位置错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