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夯土建筑修复方法及结构与流程

文档序号:19180613发布日期:2019-11-20 00:58阅读:1199来源:国知局
传统夯土建筑修复方法及结构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传统夯土建筑修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传统夯土建筑修复方法及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夯土建筑采用木质夹板原土夯筑,传统的夯土建筑,以木质隔板为基础,用人力将原土压紧,结果性不太好,墙面容易脱落,防水效果较差。主要原因:人力夯筑没机器夯筑均匀,且人力夯筑比机器夯筑更松散,未加防水材料,防水性能差;墙面未挂网且未加入聚丙烯酰胺,防开裂效果差。传统的夯土建筑难以与现代的防水、防开裂、抗震工艺结合。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方研发出了传统夯土建筑修复方法及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传统夯土建筑修复方法及结构。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传统夯土建筑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屋顶的瓦片卸下;

s2、对屋架、主梁、檩条、椽子进行修缮;

s3、对圈梁进行修缮;

s4、在屋顶上瓦;

s5、对墙面微观裂缝及雨水侵蚀剥落进行修复;

s6、进行墙体竖向贯通裂缝的修复及增强纵横墙整体性;

s7、在墙体的外部设置扶壁柱;

s8、通过在外墙外侧挂网抹面进行墙体强度增强及内外贯通裂缝的修复;

s9、在现有夯土墙面上喷刷防水材料。

具体地,在步骤s1中,采用内部搭梯子下瓦的方式;在步骤s2中,采用轻钢包裹修复的方式对屋架、主梁、檩条、椽子进行修缮;在步骤s3中,用水泥砂浆新筑圈梁;在步骤s4中,上瓦正反交替,留出排水沟,延长屋檐;在步骤s5中,对于墙面上未内外贯通的裂缝和雨水掏蚀所引起的墙体局部剥落,预先进行修复:清除原有墙体表面的浮尘或虚土,对于墙体存在凹陷或裂纹的部分,则采用三合土修复墙面;对于明显脱落产生的凹陷,则凿出砖型,用三合土三次修缮。

进一步地,三合土的制备及使用步骤为:

s51、使用当地的生土,将选择好的土过5mm筛,得到黄泥;将筛下的土用塑料布盖好并测定其含水率,含水率低于15%即可使用;

s52、将与谷壳与黄泥拌合均匀后进行湿化,谷壳与黄泥的体积配比为2比1,湿化后闷土不少于24小时;

s53、清理墙体表面的浮尘或虚土,清理至原基础层;

s54、按照谷壳:黄泥:石灰=6:3:1的体积比例,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制得墙面修复用泥浆,在泥浆中还掺入须根、稻草、聚苯乙烯织物,再加入10%体积比例的砂子、水泥、石膏、石灰;

s55、将三合土涂覆至原基础层上再晒干即可。

具体地,在步骤s8中,把钢丝网紧贴于墙面,在均匀分布的点上用s形穿墙筋把钢丝网固定到夯土墙体上,然后在钢丝网外侧抹上泥加以修饰。

具体地,在步骤s6中,对外墙施加水平的套箍;套箍选用厚5mm,宽3.2mm,重量2.5kg/米的型钢套箍,用型钢套箍内外包夹墙体,用螺栓穿透墙体进行连接,在墙体上设置上、中、下三道。

具体地,在步骤s7中,对于墙长超过6米的墙体设置扶壁柱,局部超过12米长的墙体,可在墙体转角处和墙长的中部设置扶壁柱,扶壁柱底部与墙体基础相接;在步骤s9中,将氢氧化钙过饱和溶液喷涂到现有夯土墙面上,施工完毕后对墙面用塑料薄膜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30天。

传统夯土建筑修复结构,包括:

三合土层;三合土层涂抹至原建筑基础层表面;

铁丝网;铁丝网固定安装在涂抹了三合土层的墙面上;

装饰泥层;装饰泥层涂抹至铁丝网外表;

防水层;防水层喷涂到装饰泥层外表;

扶壁柱;扶壁柱固定安装在墙体的转角处和墙长的中部;

套箍;套箍水平套设在墙面外部。

优选地,在扶壁柱上,镀锌钢丝水平拉结网片沿其高度方向每500mm设置一道;扶壁柱高度与墙体高度一致。

优选地,扶壁柱包括转角扶壁柱和墙面扶壁柱,转角扶壁柱的横截面形成为3/4圆形,墙面扶壁柱的横截面形成为半圆形,转角扶壁柱包裹在墙体的转角处;超过12米长的墙体,扶壁柱安装在墙长的中部。

优选地,钢丝网为镀锌点焊式钢丝网,钢丝直径为2.6mm,抗拉强度711mpa,钢丝间距为25mm×25mm,钢丝网通过呈梅花状布置的s形穿墙筋固定于墙体上,s形穿墙筋直径为6mm,间距为800mm;钢丝网四周采用拉结筋与墙体连接;钢丝网片与墙体之间的空隙不大于4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申请传统夯土建筑修复方法以排危处理、套箍加固、墙体挂网、防水喷涂、扶壁柱加固结合现代新材料将传统夯土建筑进行修复处理,能达到结构稳固、防水效果好、防开裂效果好、整体美观,宜居的效果;

本申请传统夯土建筑修复结构,通过三合土层可有效提高夯土建筑墙面的力学性能;通过铁丝网的布设可以增强墙体整体性及强度;通过防水层使得修复后的建筑具备防水特性;通过扶壁柱的设置可以达到增强建筑抗震性能,保持房屋整体结构稳固的技术效果;通过套箍可以增强房屋的整体性,能节约成本达到抗剪切作用力效果,同时套箍对墙体竖向贯通裂缝也能起到加固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修复后传统夯土建筑的一层平面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转角扶壁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中修复后传统夯土建筑的主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中修复后传统夯土建筑的后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中修复后传统夯土建筑的左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中修复后传统夯土建筑的右视图。

其中:

1-墙体;2-套箍;3-扶壁柱;31-转角扶壁柱;32-墙面扶壁柱;4-铁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如图1-8所示;

传统夯土建筑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屋顶的瓦片卸下;

将传统夯土建筑屋顶瓦片通过内部设脚手架的方式由上至下逐层卸下,采用内部搭梯子下瓦的方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s2、对屋架、主梁、檩条、椽子进行修缮;

对于未受损或腐朽的屋架、主梁(平房)、檩条、椽子采用纱布打磨后涂抹清油,加强其防腐能力后继续使用。对于已受损或腐朽较严重的屋架、主梁(平房)、檩条和椽子,视受损严重程度可采用切割、替换、包钢(用梁体直径大小的圆形钢材包裹加固)的方式进行修缮。

s3、对圈梁进行修缮;

对于圈梁损坏或年代久远的竹木圈梁,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替换,于墙顶重新浇筑钢筋混凝土圈梁。

s4、在屋顶上瓦;

屋架、檩条、椽子等修复安装完成后,将屋顶破损的瓦片进行替换,并按照正反交错的方式将瓦片(小青瓦)覆盖在屋顶,上瓦正反交替,留出排水沟,延长屋檐。

s5、对墙面微观裂缝及雨水侵蚀剥落进行修复;在步骤s5中,对于墙面上未内外贯通的裂缝和雨水掏蚀所引起的墙体1局部剥落,预先进行修复:清除原有墙体1表面的浮尘或虚土,对于墙体1存在凹陷或裂纹的部分,则采用三合土修复墙面;对于明显脱落产生的凹陷,则凿出砖型,用三合土三次修缮(晒干后再修缮反复三次)。

三合土的制备及使用步骤为:

s51、使用当地的生土,将选择好的土过5mm筛,得到黄泥;将筛下的土用塑料布盖好并测定其含水率,含水率低于15%即可使用;

s52、将与谷壳与黄泥拌合均匀后进行湿化,谷壳与黄泥的体积配比为2比1,湿化后闷土不少于24小时;

s53、清理墙体1表面的浮尘或虚土,清理至原基础层;

s54、按照谷壳:黄泥:石灰=6:3:1的体积比例,用搅拌机搅拌均匀制得墙面修复用泥浆,在泥浆中还掺入少量须根、稻草、聚苯乙烯织物等,再加入10%体积比例左右的砂子、水泥、石膏、石灰等改性材料用以提高夯土建筑墙面的力学性能;

s55、将三合土涂覆至原基础层上再晒干即可。

s6、进行墙体1竖向贯通裂缝的修复及增强纵横墙整体性;对外墙施加水平的套箍2。

采用对外墙施加套箍2的方式增强房屋的整体性,同时套箍2对墙体1竖向贯通裂缝也能起到加固作用。选择不同规格木套箍2或钢套箍2。取单位墙长考虑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对木套箍2和钢套箍2产生的惯性力,分析计算套箍2的内力及其抗弯强度。计算出的几种木套箍2和钢套箍2的规格及经济性如下表所示。

综合考虑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从强度检验及工程造价角度,提出合适尺寸的型钢套箍2,规格:厚5mm/宽3.2mm/长207.4m(以待修复房屋实际墙体1横向总长度计算),理论重量2.5kg/m。用该尺寸型钢套箍2内外包夹墙体1,用螺栓穿透墙体1进行连接,上中下三道,能满足农房抵抗7度地震烈度的要求。

以下为理论计算加固材料规格及造价表:

由上表可知,采用型号为5/2.3的不等肢角钢作为型钢套箍2,价格较低且能满足修补裂缝、增强墙体1整体性及墙体1平面外稳定性的要求。

采用规格为5/2.3的不等肢角钢作为型钢套箍2,每道型钢套箍2采用双角钢截面型式,两角钢的长肢边对称分贴于内外墙面,用螺杆将墙体1内外的角钢对锚,沿外墙高度由上至下于外墙高度三分点位置,设两道型钢套箍2。

s7、在墙体1的外部设置扶壁柱3;对于墙长超过6米的墙体1设置扶壁柱3,局部超过12米长的墙体1,在墙体1转角处和墙长的中部设置扶壁柱3,扶壁柱3底部与墙体1基础相接。

s8、通过在外墙外侧挂网抹面进行墙体1强度增强及内外贯通裂缝的修复;把钢丝网紧贴于墙面,在均匀分布的点上用s形穿墙筋把钢丝网固定到夯土墙体1上,然后在钢丝网外侧抹上泥加以修饰。

s9、在现有夯土墙面上喷刷防水材料。将氢氧化钙过饱和溶液喷涂到现有夯土墙面上,这样吸附渗透在墙面的氢氧化钙通过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碳化反应之后,就可以在墙面形成一道牢固的“人工钙化”保护层(或通过硅酸钾溶液渗透对墙体1进行强化处理)。施工完毕后对墙面用塑料薄膜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30天。

传统夯土建筑修复结构,包括:

三合土层;三合土层涂抹至原建筑基础层表面;

铁丝网4;铁丝网4固定安装在涂抹了三合土层的墙面上;

装饰泥层;装饰泥层涂抹至铁丝网4外表;

防水层;防水层喷涂到装饰泥层外表;

扶壁柱3;扶壁柱3固定安装在墙体1的转角处和墙长的中部;本申请中扶壁柱3采用木质或者混凝土制成,混凝土优选采用c25混凝土制成;

套箍2;套箍2水平套设在墙面外部。套箍2优选地采用钢套箍2,规格:厚5mm/宽3.2mm/长207.4m(以待修复房屋实际墙体1横向总长度计算),理论重量2.5kg/m。用该尺寸型钢套箍2内外包夹墙体1,用螺栓穿透墙体1进行连接,上、中、下三道,能满足农房抵抗7度地震烈度的要求。

在扶壁柱3上,镀锌钢丝水平拉结网片沿其高度方向每500mm设置一道;扶壁柱3高度与墙体1高度一致。

扶壁柱3包括转角扶壁柱31和墙面扶壁柱32,转角扶壁柱31的横截面形成为3/4圆形,墙面扶壁柱32的横截面形成为半圆形,转角扶壁柱31包裹在墙体1的转角处;超过12米长的墙体1,墙面扶壁柱3安装在墙长的中部。

钢丝网为镀锌点焊式钢丝网,钢丝直径为2.6mm,抗拉强度711mpa,钢丝间距为25mm×25mm,钢丝网通过呈梅花状布置的s形穿墙筋固定于墙体1上,s形穿墙筋直径为6mm,间距为800mm;钢丝网四周采用拉结筋与墙体1连接;钢丝网片与墙体1之间的空隙不大于4mm。

本申请经过受力分析计算,优选采用规格为5/2.3的不等肢角钢作为型钢套箍2,每道型钢套箍2采用双角钢截面型式,两角钢的长肢边对称分贴于内外墙面,用螺杆将墙体1内外的角钢对锚,沿外墙高度由上至下于外墙高度三分点位置,设两道型钢套箍2,对墙体1加固,能节约成本达到抗剪切作用力效果。

本申请以镀锌钢丝网全覆盖挂网,然后在铁丝网4外侧抹上泥加以修饰,结合以氢氧化钙过饱和溶液及凝胶混合液形成的新材料,实现了墙体1防开裂、墙体1防水效果,且新材料与墙体1胶结紧密。

本申请对于墙长超过6米的墙体1应设置扶壁柱3。在墙体1转角处和墙长的中部设置扶壁柱3,扶壁柱3底部与墙体1基础相接,设置木质或者水泥扶壁柱3,增强抗震性能,保持房屋整体结构稳固。

本申请以排危处理切入,最终形成夯土修复图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夯土修复工艺,能有效控制修复造价,可复制可推广,能为国家农房建设节约大量经费,为振兴乡村做出贡献。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