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剪力墙模板加固体系及安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541602发布日期:2019-12-27 16:31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剪力墙模板加固体系及安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剪力墙模板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新型剪力墙模板加固体系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建筑业逐步走向机械化、规范化。广大业主对于工程质量高标准的需求,促使施工方法及工艺的不断改进,同时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第三方质检评估制度不断完善,为了提高施工质量,改进新施工工艺有利于建筑企业稳定发展。采用传统钢管固定体系固定的剪力墙加固,施工工艺繁琐,材料损耗率大,且成品质量效果差,打磨修补费用高。因此,需要研发一种新的固定体系和施工工艺来提高建筑业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剪力墙模板加固体系及安装方法。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新型剪力墙模板加固体系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剪力墙模板安装:绑扎竖向墙体钢筋,通过穿墙丝杆依次将各模板固定在竖向墙体钢筋两侧,构成剪力墙模板,穿墙丝杆呈阵列设置在剪力墙模板上;

s2、竖梁安装:每两个相邻的模板的对缝处设置一根竖梁,再以对缝处的竖梁为基准,在每一模板剩余空间内均匀的设置竖梁;

s3、横梁安装:将横梁穿入穿墙丝杆固定在竖梁上,同一横轴方向的横梁与横梁之间通过横梁接头连接,横梁与横梁接头之间通过插销连接;

s4、阴阳角安装:在剪力墙模板拐角处的横梁和横梁通过直角连接件连接,直角连接件与横梁之间通过插销连接固定;

s5、过口卡安装:在剪力墙模板断面处,两侧的横梁之间设置u型过口卡,通过钩状连接丝杆将u型过口卡与两侧的横梁固定;

s6、校正及验收:剪力墙模板和加固体系安装完成后,对加固体系进行验收,对安装的垂直度及平整度全面检查及校正。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墙螺丝的横向间距为600mm,纵向间距为450mm。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上下两面设置有多数个间隔分布的第一插销孔,所述第一插销孔与插销相配合。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接头的上下两面设置有多数个间隔分布的第二插销孔,所述第二插销孔与所述插销相配合,在s3步骤中,将所述横梁接头与所述横梁连接处的所述第一插销孔与所述第二插销孔对齐,所述插销依次穿过第二插销孔和第一插销孔,将所述横梁与所述横梁接头固定。

更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角连接件的上下两面均设置有多数个间隔分布的第三插销孔,所述第三插销孔与所述插销相配合,在s4步骤中,将所述直角连接件与所述横梁连接处的所述第一插销孔与所述第三插销孔对齐,所述插销依次穿过第三插销孔和第一插销孔,将所述横梁与所述直角连接件固定。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过口卡两端设置有与所述钩状连接丝杆的杆身相配合的穿孔,所述钩状连接丝杆的钩子与所述第一插销孔相配合,在s5步骤中,所述钩状连接丝杆的钩子与勾住所述第一插销孔,所述钩状连接丝杆的杆身穿过所述穿孔,通过螺母将所述u型过口卡与所述横梁固定。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的前后两面均设置多数个间隔分布的长方孔,所述长方孔与所述穿墙丝杆相配合。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所述穿墙丝杆套上pvc管穿过所述模板。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梁、所述横梁、所述横梁接头、所述直角连接件及所述u型过口卡的材质均为冷轧钢材质。

一种新型剪力墙模板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穿墙丝杆、竖梁、横梁、横梁接头、直角连接件及u型过口卡,所述穿墙丝杆穿过剪力墙模板的内外墙,所述穿墙丝杆呈阵列设置在所述剪力墙模板上,所述竖梁均匀设置在所述剪力墙模板的内外墙上,所述横梁穿入所述穿墙丝杆设置在所述竖梁上,同一横轴方向的所述横梁与横梁之间通过所述横梁接头连接,所述横梁与所述横梁接头之间通过插销连接,

在所述剪力墙模板拐角处的所述横梁与横梁之间通过所述直角连接件连接,所述直角连接件与所述横梁通过插销连接,

在所述剪力墙模板断面处,两侧的所述横梁之间设置有所述u型过口卡,通过钩状连接丝杆将所述u型过口卡与两侧的所述横梁连接。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加固用的竖梁、横梁、横梁接头、直角连接件及u型过口卡的材质均为冷轧钢材质,表面电泳处理,重量轻,刚度大,耐腐蚀,坚固不变形;本发明设置独特的阴阳角直角连接件和u型过口卡,不仅操作简单,更能保证阴、阳角与过口平直并杜绝混凝土跑、漏现象;本发明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不使用木材,绿色环保,重复使用率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施工现场整洁美观,大幅提升企业形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安装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剪力墙模板;2、穿墙丝杆;3、竖梁;4、横梁;5、横梁接头;6、直角连接件;7、u型开口卡;8、插销;9、钩状连接丝杆;41、第一插销孔;51、第二插销孔;61、第三插销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剪力墙模板加固体系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剪力墙模板安装:绑扎竖向墙体钢筋,通过穿墙丝杆2依次将各模板固定在竖向墙体钢筋两侧,构成剪力墙模板1,穿墙丝杆2呈阵列设置在剪力墙模板1上;

s2、竖梁安装:每两个相邻的模板的对缝处设置一根竖梁3,再以对缝处的竖梁3为基准,在每一模板剩余空间内均匀的设置竖梁3;

s3、横梁安装:将横梁4穿入穿墙丝杆2固定在竖梁3上,同一横轴方向的横梁4与横梁4之间通过横梁接头5连接,横梁4与横梁接头5之间通过插销连接;

s4、阴阳角安装:在剪力墙模板1拐角处的横梁4和横梁4通过直角连接件6连接,直角连接件6与横梁4之间通过插销8连接固定;

s5、过口卡安装:在剪力墙模板1断面处,两侧的横梁4之间设置u型过口卡7,通过钩状连接丝杆9将u型过口卡7与两侧的横梁4固定;

s6、校正及验收:剪力墙模板和加固体系安装完成后,对加固体系进行验收,对剪力墙模板的安装的垂直度及平整度全面检查及校正。

在本实施例中,穿墙螺丝的横向间距为600mm,纵向间距为450mm,该间隔设计合理,即保证施工速度,又保证整体的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竖梁3通过钉子固定在模板上。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横梁4的上下两面设置有多数个间隔分布的第一插销孔41,第一插销孔41与插销8相配合。

进一步的,横梁接头5的上下两面设置有多数个间隔分布的第二插销孔51,第二插销孔51与插销8相配合,在s3步骤中,将横梁接头5与横梁4连接处的第一插销孔41与第二插销孔51对齐,插销8依次穿过第二插销孔51和第一插销孔41,将横梁4与横梁接头5固定。

更进一步的,直角连接件6的上下两面均设置有多数个间隔分布的第三插销孔61,第三插销孔61与插销8相配合,在s4步骤中,将直角连接件6与横梁4连接处的第一插销孔41与第三插销孔61对齐,插销8依次穿过第三插销孔61和第一插销孔41,将横梁4与直角连接件6固定。本发明通过设置独特的阴阳角直角连接件6,不仅操作简单,更能保证阴、阳角平直并杜绝混凝土跑、漏现象。

进一步的,u型过口卡7两端设置有与钩状连接丝杆9的杆身相配合的穿孔,钩状连接丝杆9的钩子与第一插销孔41相配合,在s5步骤中,钩状连接丝杆9的钩子与勾住第一插销孔41,钩状连接丝杆9的杆身穿过穿孔,通过螺母将u型过口卡7与横梁4固定。本发明通过设置独特的u型开口卡与钩状连接丝杆9相配合,保证剪力墙宽度,操作简单,使得开口平直并杜绝混凝土跑、漏现象。

在本实施例中,横梁4的前后两面均设置多数个间隔分布的长方孔,长方孔与穿墙丝杆2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穿墙丝杆2套上pvc管穿过模板,穿墙丝杆2套上pvc管穿过模板便于后期穿墙丝杆的拆除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竖梁3、横梁4、横梁接头5、直角连接件6及u型过口卡7的材质均为冷轧钢材质,表面电泳处理,重量轻,刚度大,耐腐蚀,坚固不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竖梁3的呈几字型,增加了与剪力墙模板1接触面积,提高了整个加固体系的承载力。

在本实施例中,竖梁3具有伸缩结构,使得竖梁能够快速的与剪力墙模板的高度平齐,安装简单、方便。

如图2所示,一种新型剪力墙模板加固体系,包括穿墙丝杆2、竖梁3、横梁4、横梁接头5、直角连接件6及u型过口卡7,穿墙丝杆2穿过剪力墙模板1的内外墙,穿墙丝杆2呈阵列设置在剪力墙模板1上,竖梁3均匀设置在剪力墙模板1的内外墙上,横梁4穿入穿墙丝杆2设置在竖梁3上,同一横轴方向的横梁4与横梁4之间通过横梁接头5连接,横梁4与横梁接头5之间通过插销8连接。

在剪力墙模板1拐角处的横梁4与横梁4之间通过直角连接件6连接,直角连接件6与横梁4通过插销8连接。

在剪力墙模板1断面处,两侧的横梁4之间设置有u型过口卡7,通过钩状连接丝杆9将u型过口卡7与两侧的横梁4连接。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加固用的竖梁、横梁、横梁接头、直角连接件6及u型过口卡的材质均为冷轧钢材质,表面电泳处理,重量轻,刚度大,耐腐蚀,坚固不变形;本发明设置独特的阴阳角直角连接件和u型过口卡,不仅操作简单,更能保证阴、阳角与过口平直并杜绝混凝土跑、漏现象;本发明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工期,不使用木材,绿色环保,重复使用率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施工现场整洁美观,大幅提升企业形象。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发明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通过了本发明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通过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