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345721发布日期:2020-04-10 22:36阅读:6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浇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具有强度高、优良防水性能、承载力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桥梁、隧道、公路等大型基建项目;然而,该大型基建项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需要浇筑的部分区域受空间限制等原因,大型浇筑设备无法进入,只能依靠人力进行浇筑,而基建项目对混凝土浇筑要求较高(混凝土流动性、粘聚性、浇筑速率等)、部分基建项目隔舱数量众多,仅依靠人力进行浇筑不能很好的完成浇筑任务。

现有技术中,通过浇筑系统进行混凝土浇筑,该浇筑系统包括前后行驶的大车、托运料斗左右移动的小车、料斗、车身架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组成;依靠人工控制料斗进行浇筑,而基建项目对混凝土浇筑要求较高(混凝土流动性、粘聚性、浇筑速率等),再加上部分基建项目隔舱数量众多,仅依靠人力控制料斗进行浇筑的方式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和影响施工进度,不能很好的完成浇筑任务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及控制方法,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和电动阀门在装料斗中的结合运用,对混凝土浇筑速度进行控制,以解决传统人工浇筑方式会带来浇筑误差和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从而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精准获取浇筑数量和通过电动阀门精准控制流速,进而实现降低施工误差和提升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包括:装料斗、流量检测传感器、电动阀门、轴承和浇筑管;

所述装料斗的顶部为敞开状态,底部设置一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处设置一连接法兰;所述流量检测传感器与所述连接法兰相连设置在所述出料口处;

所述电动阀门设置在所述流量检测传感器的下方,所述电动阀门的第一开端与所述流量检测传感器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浇筑管设置在所述电动阀门的下方,所述浇筑管与所述电动阀门的第二开端连接;所述浇筑管与所述电动阀门之间还设置有轴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还包括:提管电机、滑轮、提管钢丝和提管;所述提管设置在所述浇筑管的下端,所述提管电机通过设置在所述滑轮上的提管钢丝与所述提管相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还包括:水箱和增压泵;所述水箱和增压泵均设置在所述装料斗的顶部,所述水箱与所述增压泵控制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轴承为可旋转轴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装料斗的形状为锥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装料斗的内壁四周打磨光滑。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装料斗的材质为金属材质。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控制方法,包括:

通过对轴承进行调整以控制浇筑管转动,令所述浇筑管的开口指向指定区域;

控制打开电动阀门,使得装料斗中的混凝土通过浇筑管浇筑到指定区域;

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通过电动阀门的混凝土数量,以得到已浇筑混凝土数量;

将所述已浇筑混凝土数量实时上传至控制中心,并接收由所述控制中心下发的混凝土浇筑数量和浇筑速度;

根据所述混凝土浇筑数量和浇筑速度控制所述电动阀门的开度,以控制混凝土浇筑的流速。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提管电机执行反转动作,以使提管钢丝通过滑轮进行下放,进而控制提管的下降,使得提管进入较狭窄位置区域后进行混凝土浇筑,防止混凝土飞溅;

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控制提管电机执行正转动作,以使提管钢丝通过滑轮进行提升,进而控制提管的上升,回收提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控制方法还包括: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控制打开电动阀门,同时启动增压泵以控制水箱中的水对装料斗进行清洗。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和电动阀门在装料斗中的结合运用,对混凝土浇筑速度进行控制,以解决传统人工浇筑方式会带来浇筑误差和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从而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精准获取浇筑数量和通过电动阀门精准控制流速,进而实现降低施工误差和提升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说明书附图的附图标记如下:

1、装料斗;2、流量检测传感器;3、电动阀门;4、轴承;5、浇筑管;6、提管电机;7、滑轮和提管钢丝;8、提管;9、增压泵;10、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至图3,实施例一,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包括:装料斗、流量检测传感器、电动阀门、轴承和浇筑管;装料斗为锥形状,装料斗顶部为敞开状态,底部设置一出料口,装料斗的内壁四周使用光滑且强度够的金属材料制作,便于装料斗上的混凝土能够依靠自身重力流向出料口;出料口处设置一连接法兰。

在装料斗出料口处设置一流量检测传感器,传感器与出料口连接法兰相连,流量检测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已浇筑混凝土的数量。在流量传感器下方设置电动阀门,电动阀门与流量传感器通过螺栓连接;电动阀门自带开度检测功能和开到位、关到位停止功能电动阀门主要通过控制开度来实现控制混凝土的浇筑和浇筑速度。

在电动阀门下方设置可旋转轴承,该旋转轴承可以在施工人员或者控制电机的推动下,控制浇筑管的转动,便于细微调整浇筑管,精准把混凝土浇筑到指定区域。

根据实施例一的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可执行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控制方法,包括:

s1,通过对轴承进行调整以控制浇筑管转动,令所述浇筑管的开口指向指定区域;

s2,控制打开电动阀门,使得装料斗中的混凝土通过浇筑管浇筑到指定区域;

s3,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通过电动阀门的混凝土数量,以得到已浇筑混凝土数量;

s4,将所述已浇筑混凝土数量实时上传至控制中心,并接收由所述控制中心下发的混凝土浇筑数量和浇筑速度;

s5,根据所述混凝土浇筑数量和浇筑速度控制所述电动阀门的开度,以控制混凝土浇筑的流速。

本发明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和电动阀门在装料斗中的结合运用,对混凝土浇筑速度进行控制,以解决传统人工浇筑方式会带来浇筑误差和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从而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精准获取浇筑数量和通过电动阀门精准控制流速,进而实现降低施工误差和提升工作效率。

实施例二,所述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还包括:提管电机、滑轮、提管钢丝和提管;所述提管设置在所述浇筑管的下端,所述提管电机通过设置在所述滑轮上的提管钢丝与所述提管相连接。在提管电机正传/反转的作用下,控制钢丝绳的提升/下放,进而控制提管的上升和下降。提管的主要作用为,对于浇筑一些较狭窄位置时,通过下放提管浇筑,以达到防止混凝土飞溅到四周的目的。

根据实施例二的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可执行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控制方法,包括:

s1,通过对轴承进行调整以控制浇筑管转动,令所述浇筑管的开口指向指定区域;

s2,控制提管电机执行反转动作,以使提管钢丝通过滑轮进行下放,进而控制提管的下降,使得提管进入较狭窄位置区域后进行混凝土浇筑,防止混凝土飞溅;

s3,控制打开电动阀门,使得装料斗中的混凝土通过浇筑管浇筑到狭窄位置区域;

s4,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通过电动阀门的混凝土数量,以得到已浇筑混凝土数量;

s5,将所述已浇筑混凝土数量实时上传至控制中心,并接收由所述控制中心下发的混凝土浇筑数量和浇筑速度;

s6,根据所述混凝土浇筑数量和浇筑速度控制所述电动阀门的开度,以控制混凝土浇筑的流速;

s7,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控制提管电机执行正转动作,以使提管钢丝通过滑轮进行提升,进而控制提管的上升,回收提管。

实施例三,所述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还包括:水箱和增压泵;所述水箱和增压泵均设置在所述装料斗的顶部,所述水箱与所述增压泵控制连接。在料斗顶部设置有水箱和增压泵,在浇筑使用完毕后,打开电动阀门,开启增压泵即可对装料斗及相关管路进行清洗,防止混凝土凝结在料斗和管路,影响下次使用。

根据实施例三的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可执行一种混凝土浇筑料斗装置控制方法,包括:

s1,通过对轴承进行调整以控制浇筑管转动,令所述浇筑管的开口指向指定区域;

s2,控制打开电动阀门,使得装料斗中的混凝土通过浇筑管浇筑到指定区域;

s3,通过流量检测传感器实时检测通过电动阀门的混凝土数量,以得到已浇筑混凝土数量;

s4,将所述已浇筑混凝土数量实时上传至控制中心,并接收由所述控制中心下发的混凝土浇筑数量和浇筑速度;

s5,根据所述混凝土浇筑数量和浇筑速度控制所述电动阀门的开度,以控制混凝土浇筑的流速;

s6,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控制打开电动阀门,同时启动增压泵以控制水箱中的水对装料斗进行清洗。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通过设置锥形料斗,料斗内侧使用光滑高强度金属材料,使料斗内的混凝土能够依靠自重即可流向需要浇灌位置,不需要打压泵就可以实现,节能环保;

2、本料斗具有流量检测,阀门开关、和开度控制以及反馈功能,适合接入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化程度更高,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3、浇筑管路具有旋转功能和伸缩功能,使用更多复杂的场合浇筑;

4、料斗顶部设置水箱和增压泵,在浇筑使用完毕后,可自动清洗料斗和管路。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特别指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