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支架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01017发布日期:2021-06-25 11:19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震支架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创造属于抗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震支架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抗震吊架广泛应用于基建等领域,通常,抗震系统的组成包括立管管束、钢梁及檩条夹钳、环状管吊、防震斜撑系统、防震钢吊件与支撑等等。其中作为支撑的檩条通常为滚压和折弯成型,尤其应用在大跨度的时候,承载力比较有限,难以获得较佳的抗震性能,若支撑结构存在不足,则对抗震设备整体性能均产生影响。另外,现有技术中的支撑结构减震能力也较弱,无法对基建设施进行有效的缓冲防护,在强震中,垮塌损坏严重,因此,需要针对性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出一种抗震支架支撑结构。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抗震支架支撑结构,包括横截面呈匚型的本体,在本体内侧间隔的设有若干缓冲加强构件;所述缓冲加强构件包括上贴合部、下贴合部以及侧支撑部,上贴合部与侧支撑部之间、以及下贴合部与侧支撑部之间均设有斜向支撑部;
6.所述本体包括腹板,在腹板上端设有上翼缘,在腹板下端与上翼缘同侧对应的设有下翼缘;常态下,侧支撑部与腹板之间留有缓冲间隙;所述侧支撑部固定于本体的腹板,上贴合部固定于本体上翼缘下表面,下贴合部固定于本体下翼缘上表面;
7.每一所述斜向支撑部与腹板间均设有支撑体,常态下,该支撑体异于斜向支撑部的一端与腹板间留有辅助间隙。
8.进一步,所述辅助间隙大于缓冲间隙。
9.进一步,所述辅助间隙比缓冲部大5-15mm。
10.进一步,所述斜向支撑部与腹板夹角为30-45
°

11.进一步,所述上贴合部与下贴合部相对于侧支撑部对称布置,且上贴合部与下贴合部长度相同;所述侧支撑部高度为上贴合部/下贴合部长度的1-1.2倍。
12.进一步,所述缓冲加强构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13.进一步,所述本体、缓冲加强构件以及支撑体外表面均涂敷有防腐涂料层。
14.进一步,所述上贴合部焊接固定于所述上翼缘,所述下贴合部焊接固定于所述下翼缘。
15.进一步,相邻的两所述缓冲加强构件间距为所述本体横截面最大宽度的3-6倍。
16.进一步,所述缓冲加强构件采用弹簧钢制作。
17.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具有以下优势:
18.本发明创造中的支撑结构经结构优化,不仅整体结构强度更高,同时,由于缓冲加强构件特殊的结构设计,能充分发挥出抗震性能,抗弯、抗压性能相较于原有产品有进一步
提高,通过支撑体,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当缓冲加强构件受载过大时,支撑体可以抵住腹板,形成更强的支撑能力,提高刚性,因此,本支撑结构抗震、防震性能优异。正是由于缓冲加强构件突出的抗震和缓冲能力,保证了基建设置在剧烈震动下,也不易垮塌。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发明创造的立体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创造的侧视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本体;2-缓冲加强构件;3-上贴合部;4-下贴合部;5-侧支撑部;6-斜向支撑部;7-上翼缘;8-下翼缘;9-下翼缘;10-支撑体;11-折弯。
具体实施方式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5.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6.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27.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28.一种抗震支架支撑结构,如图1和2所示,包括横截面呈匚型的本体1,在本体内侧间隔的设有若干缓冲加强构件2;所述缓冲加强构件包括上贴合部3、下贴合部4以及侧支撑部5,上贴合部与侧支撑部之间、以及下贴合部与侧支撑部之间均设有斜向支撑部6;
29.所述本体包括腹板,在腹板上端设有上翼缘7,在腹板下端与上翼缘同侧对应的设有下翼缘8;常态下,侧支撑部与腹板之间留有缓冲间隙9;所述侧支撑部固定于本体的腹板,上贴合部固定于本体上翼缘下表面,下贴合部固定于本体下翼缘上表面;
30.每一所述斜向支撑部与腹板间均设有支撑体10,常态下,该支撑体异于斜向支撑部的一端与腹板间留有辅助间隙。
31.需要指出的是,在承受震动载荷时,允许缓冲加强构件产生形变,正是其具有一定的形变量,才有效保证了支撑结构整体的缓冲性能,同时,还不至于导致支撑结构“过软”,当形变量达到预留的缓冲间隙时,侧支撑部会抵住腹板,形成刚性作用,提高整体结构刚度,若载荷过大,则支撑体会随后起到作用,支撑体抵住腹板,增加缓冲加强构件的刚度。所述辅助间隙大于缓冲间隙。通常,所述辅助间隙比缓冲部大5-15mm。当缓冲加强构件受载过大时,支撑体可以抵住腹板,形成更强的支撑能力,提高刚性。
32.上述斜向支撑部与腹板夹角为30-45
°
。上述上贴合部与下贴合部相对于侧支撑部对称布置,且上贴合部与下贴合部长度相同;所述侧支撑部高度为上贴合部/下贴合部长度的1-1.2倍,经优化设计的结构布置,使得支撑结构受力状况更佳。
33.上述缓冲加强构件为一体成型结构。通常,上述缓冲加强构件采用弹簧钢制作。上述本体、缓冲加强构件以及支撑体外表面均涂敷有防腐涂料层,防腐能力强,不易腐蚀。
34.上述上贴合部焊接固定于上翼缘,下贴合部焊接固定于下翼缘。相邻两所述缓冲加强构件间距为本体横截面最大宽度的3-6倍。此数值范围相较于前代产品有了进一步的优化,是经反复试验论证后进一步优选的设计方案,主要目的是保证较佳的结构强度的同时,尽量减少制造成本,还能适当减小自重。
35.为了保证缓冲加强构件结构的稳定,在其受载过程中,不至于从本体脱落,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将上翼缘以及下翼缘分别向内侧折弯11,形成向内的翻折部,用翻折部的外缘抵住缓冲加强件的两端,确保其结构稳定,防止开焊造成缓冲加强结构脱落,以免影响局部承载能力和缓冲能力。
36.本发明创造中的支撑结构经结构优化,不仅整体结构强度更高,同时,由于缓冲加强构件特殊的结构设计,能充分发挥出抗震性能,抗弯、抗压性能相较于原有产品有进一步提高,通过支撑体,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当缓冲加强构件受载过大时,支撑体可以抵住腹板,形成更强的支撑能力,提高刚性,因此,本支撑结构抗震、防震性能优异。正是由于缓冲加强构件突出的抗震和缓冲能力,保证了基建设置在剧烈震动下,也不易垮塌。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