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内墙,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拆装的建筑物内墙,特别是基于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建筑物内墙。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建设以及房地产发展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现有研究表明:每万平方米的建筑施工面积约产生550吨的建筑垃圾,建筑施工面积对城市建筑垃圾产量的贡献率可达48%以上。住建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26.42亿平方米,据此估算当年全国产生建筑施工垃圾69531万吨,产生建筑垃圾144857万吨。传统的建筑垃圾直接采用掩埋或露天处置等方式,这不仅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造成污染,也是对建筑材料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如何通过改进施工方式,减小建筑垃圾的产生是建筑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住宅产业化工作支持力度的提升,各种适应装配式建筑体系的产品构件不断涌现,特别是围护结构板材,如GRC板、EPC板以及石膏板等,由于其较传统砖、砌块等材料质量更轻,安装更便利,而且可以计入装配率等因素,近年来得到极大的应用。但上述板材大多仍旧依靠湿法砌筑,即需要在安装时于板材的顶部和底部填塞砂浆来实现板材的固定就位,而且由于板长的限制(大多板材模数仅有2.4m),现场安装时需要进行切割和拼接,容易造成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水横流等现象。此外,当开发商或住户临时更改房间用途,需要改变空间布局、面积的时候,不得不将砌筑好的墙体推倒破坏,重新砌筑施工。整个过程既耗时耗力,又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时增大了业主二次购买砌筑墙材的负担。
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是一种内部配置有双层钢筋网片的高性能多孔混凝土板材,具有轻质高强、防火、隔音、隔热、保温、抗渗等优点。在施工方面,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可锯可刨、便于加工,安装简便,可直接免抹灰、上腻子刷涂料,因此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住宅、办公楼等各类商业、工业与民用建筑当中。与其他轻质墙板相比,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砌筑大多环节采用干法施工,即通过管卡、U字卡等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相连,且基本不受板长限制(板材可达6m),无须进行现场切割和拼接,可整板到顶,大大减少了湿法砌筑环节。但目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安装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满足既有建筑(如大型商场铺面、住宅等)空间布局和室内面积改变的需求,即当该类需求发生时,仍无法避免对现有墙体的敲打破坏,产生建筑垃圾。因此,有必要完善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的安装方式,实现墙板拆卸的便利性以及循环使用性,消除或减少拆装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生量,真正为绿色建筑服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目的就是为市场提供一种便于拆装和循环利用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一种便于拆装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它包括由若干块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拼接组成的内墙主体和一对滑槽;所述内墙主体的两个拼接边缘处于所述滑槽内;所述的一对滑槽均设置一处缺口,两缺口在同一平面正相对,供混凝土板出入所述滑槽。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所述的滑槽可以进一步与待安装内墙的建筑主体结构(例如房间的天花板、承重墙或地面)形成固定连接,例如通过锚栓等紧固件将所述滑槽与建筑主体结构相连,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墙在建筑物内的整体固定。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滑槽外表面还设有弹性防水层,用于密封所述滑槽与建筑主体结构之间的接缝。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所述的构成内墙主体的若干块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可以等长,也可以长度递减,即,一对滑槽可以相互平行,也可以不平行;以此满足不同的建筑主体应用需要。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所述的一对滑槽的缺口作用在于让所述混凝土板便于出入所述滑槽,其位置可以位于滑槽端部,也可以位于滑槽中部,其径向宽度应大于单块混凝土板的宽度。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滑槽的缺口的径向宽度是单块混凝土板宽度的1.1~1.3倍,且其位置设置在所述滑槽的中部。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所述的一对滑槽横截面可呈U型;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滑槽与所述的内墙主体顶部接触面之间设有填充物和/或密封层;所述的填充物用于缓解滑槽对混凝土板顶端的压力;所述的密封层用于密封混凝土板与滑槽侧面形成的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若干块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并排拼接,形成若干板间隙。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中,最靠近所述缺口的板间隙设置紧固件,使相邻的混凝土板保持紧密的固定连接;所述的紧固件可以是能够实现所述板间隙紧固的各种现有配件,优选M10对穿螺栓。
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滑槽的缺口位置进一步设置封闭薄板,以确保墙板表面平整、无不规则凸起,便于后期表面装饰装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可以按照不同的安装方式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当应用的建筑空间宽度大于或等于高度时,其一对滑槽可以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天花板和地面分别固定连接,此时构成内墙主体的混凝土板均垂直设置;当应用的建筑空间宽度明显小于高度时,所述的一对滑槽也可以与建筑主体结构中相对的墙体分别固定连接,此时构成内墙主体的混凝土板均水平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结构中,所述的内墙主体由若干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在所述滑槽内拼合构成,在有足够的板间隙的情况下,每一块混凝土板都可以在一对滑槽内滑动,并通过所述滑槽上的一对缺口出入滑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更易于拆装,在满足既有建筑(如大型商场铺面、住宅等)空间布局和室内面积改变的需求的同时,可以实现循环利用,拆装过程仅产生非常少量的建筑垃圾,符合“绿色”建材和环保施工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顶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所用的滑槽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1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使用M10对穿螺栓连接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所述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说明如下:
0-建筑物主体结构,1-混凝土板,2-内墙主体,3-U型开口滑槽,4-缺口,5-封闭薄板,6-防水橡胶垫,7-岩棉,8-密封胶,9-板间隙,10-M10螺栓,11-自攻螺钉,12-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内墙主体采用表面平整度非常高的若干相同厚度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其长度最长可达6m,板宽0.6m,厚度根据要求介于70~150mm之间。
实施例1
一种易拆装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如图1所示,包括由若干块等长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拼接组成的内墙主体2,内墙主体2中拼接形成的两个边缘均分别位于一对U型开口滑槽3内;一对U型开口滑槽3的径向长度均与内墙主体2的横向宽度相等,如图1、3所示,一对U型开口滑槽3的中部都设置缺口4,两缺口4的位置垂直相对,供混凝土板1出入一对U型开口滑槽;缺口4的横向宽度都是单块混凝土板1宽度的1.1~1.3倍;缺口4位置进一步通过自攻螺钉11安装封闭薄板5。
如图2所示,U型开口滑槽3外表面均设有与滑槽同宽的防水橡胶垫6,用于在安装后封闭滑槽外表面与建筑物主体结构0之间的缝隙;U型开口滑槽3与每块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顶表面之间填充有岩棉7,用于缓解滑槽对混凝土板顶端的压力;U型开口滑槽3与内墙主体2两边缘形成的缝隙嵌填有密封胶8。
如图1、图4所示,最靠近缺口4的板间隙9设置对穿M10螺栓10,使相邻的混凝土板保持紧密的固定连接;同时设置密封胶8和垫圈12封闭螺栓孔处的缝隙。
本实施例中,内墙主体2可全部采用平口混凝土板安装,也可采用平口板作为最后三块相邻的混凝土板、其他处采用企口板的组合方式进行安装。
本实用新型内墙板安装方式:在实施前,应先做墙体排板设计,定位好每一块蒸压加气混凝土板的位置,必要时在墙体中部非门洞两侧设置调整板。先将一对U型开口滑槽3与主体结构的房顶和地面二者通过M10螺栓10分别固定连接,同时在各连接缝隙嵌填与滑槽同宽的防水橡胶垫6。在拼装内墙板时,将混凝土板从中部700mm缺口4处分别往U型开口滑槽3两侧逐块置入,每块蒸压加气混凝土板顶端距U型开口滑槽3的槽底10~20mm。每置入一块混凝土板,其上端与U型开口滑槽3之间的空隙采用岩棉7进行分段填塞,岩棉7厚度较空隙大2~3mm,确保挤满空隙。填塞岩棉7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缓解上部主体结构因变形而对墙板挤压,造成墙体开裂。
安装的相邻两块混凝土板之间自然靠拢,拼缝处采用与混凝土板颜色相近的白色或浅色密封胶在V型勾缝槽处施胶密封。安装的最后一片混凝土板与相邻的两块混凝土板板缝采用间距合适的M10对穿螺栓10固定(螺栓孔可事先开钻,亦可在墙板全部就位后开钻),然后亦采用密封胶封闭螺栓孔处的缝隙。
U型开口滑槽槽壁与混凝土板之间采用密封胶8嵌填,达到封闭效果。滑槽的缺口4采用与滑槽同厚度的薄板5进行封闭:通过自攻螺钉11将该薄板5固定在混凝土板上。墙体安装完毕后,直接涂刷底涂、上腻子,然后涂刷面漆。凸出墙面的滑槽可采用踢脚线、吊顶线进行装饰处理。
在拆卸时,由于墙面无抹灰,故可根据排板设计图,首先拆除滑U型开口滑槽缺口4处的薄板,露出缺口4,并采用刀片等措施挖除缺口4附近板缝中对穿螺栓10孔中的密封胶8,旋开对穿螺栓10两侧的螺母,取出螺栓,然后根据板缝的位置,直接采用刀片划开板缝处密封胶,断开混凝土板体之间的联系,然后逐一将混凝土板滑动至缺口4处将混凝土板推倒移走,完成墙体的无损拆卸。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拆卸方式,施工方便快捷,不会对墙板造成破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易拆装的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内墙与实施例1中的安装方式相同,区别仅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内墙主体2由长度递减的若干蒸压加气混凝土板1构成。
本实施例的内墙可用于顶部倾斜的建筑物空间。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背”、“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