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构件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预感应力叠合楼盖板结构的混凝土叠合板。
背景技术:
叠合楼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装配整体式楼板。叠合楼板整体性好,板的上下表面平整,便于饰面层装修,适用于对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高层建筑和大开间建筑。
现有的混凝土叠合板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缺陷,现有的叠合板结构简单,内部的钢架构件结构强度不足,从而浇筑后的叠合板整体结构强度低,使用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预感应力叠合楼盖板结构的混凝土叠合板,旨在解决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用于预感应力叠合楼盖板结构的混凝土叠合板,包括板体组件、多个钢架组件;
所述板体组件包括:预制板、现浇板,所述现浇板位于所述预制板上方;
每一个所述钢架组件包括:顶板、底板、第一钢条、第二钢条、加固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均为长方形板结构,所述顶板宽度方向位于竖直方向上,所述顶板的下边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底板的上边沿,两个所述底板位于所述预制板内,所述顶板的沿所述顶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固定有多个所述第一钢条和多个所述第二钢条,所述第一钢条位于所述第二钢条的上方,且所述第一钢条位于现浇板内,所述第二钢条位于所述预制板内,所述加固板的两侧边沿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底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两个所述底板之间、所述底板与所述顶板之间分别具有一个180度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多个钢架组件内的顶板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钢条和所述第二钢条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顶板内开设有与多个第一钢条相对应的多个第一通孔和与多个第二钢条相对应的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钢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钢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以连接多个所述顶板,所述第一钢条、第二钢条与所述顶板的连接处通过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预制板和所述现浇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卡块和一个与所述卡块相匹配的卡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优选的,所述顶板的一端开设有一个凹槽,所述顶板的另一端固定有一个与所述凹槽相匹配的凸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预感应力叠合楼盖板结构的混凝土叠合板,通过设置带有顶板和底板的多个钢架组件,且顶板的下边沿连接两个底板的上边沿,两个底板均位于预制板内,顶板上固定有位于现浇板内的多个第一钢条和位于预制板内的多个第二钢条,且在两个底板之间固定连接加固板,从而通过顶板和底板连接预制板和现浇板,第一钢条、第二钢条能够增加预制板和现浇板横向的结构强度,顶板和底板用于增加预制板和现浇板纵向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综合提升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的整体结构强度,使用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预制板和钢架组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钢架组件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钢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板体组件、11-预制板、12-现浇板、13-卡块、14-卡槽、2-钢架组件、21-顶板、22-底板、23-凹槽、24-第一钢条、25-第二钢条、26-第一通孔、27-第二通孔、28-凸块、29-加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用于预感应力叠合楼盖板结构的混凝土叠合板,包括板体组件1、多个钢架组件2。
板体组件1包括:预制板11、现浇板12,现浇板12位于预制板11上方。
每一个钢架组件2包括:顶板21、底板22、第一钢条24、第二钢条25、加固板29,顶板21和底板22均为长方形板结构,顶板21宽度方向位于竖直方向上,顶板21的下边沿固定连接两个底板22的上边沿,两个底板22位于预制板11内,顶板21的沿顶板21的长度方向间隔固定有多个第一钢条24和多个第二钢条25,第一钢条24位于第二钢条25的上方,且第一钢条24位于现浇板12内,第二钢条25位于预制板11内,加固板29的两侧边沿分别固定连接两个底板22。
在本实施方式中,板体组件1的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均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且预制板11的上表面和现浇板12的下表面相互紧贴。
钢架组件2用于加固叠合板整体,一个钢架组件2内的一个顶板21和两个底板22为一体成型的钢板,在浇筑预制板11时预先将钢架组件2放置在浇筑模具内,且钢架组件2通过两个底板22支撑,顶板21的顶部的一部分伸出到现浇板12内,多个顶板21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在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内,顶板21上焊接第一钢条24和第二钢条25,所有第一钢条2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固定在顶板21的位于现浇板12内的部分上,所有第二钢条25位于同于水平面上且固定在顶板21的位于预制板11内的部分上,顶板21连接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从而顶板21和底板22用于增加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的纵向结构强度,第一钢条24、第二钢条25能够增加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的横向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综合提升叠合板的整体强度,加固板29焊接固定在两个底板22之间,从而增加两个底板22之间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两个底板22之间、底板22与顶板21之间分别具有一个120度的夹角。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底板22和一个顶板21构成稳定的三角结构,从而底板22和顶板21之间的结构稳定性更强。
进一步的,多个钢架组件2内的顶板21之间均通过第一钢条24和第二钢条25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顶板21通过第一钢条24和第二钢条25相连接,从而将多个钢架组件2进行连接固定,结构更稳固。
进一步的,顶板21内开设有与多个第一钢条24相对应的多个第一通孔26和与多个第二钢条25相对应的多个第二通孔27,第一钢条25穿过第一通孔26、第二钢条25穿过第二通孔27以连接多个顶板21,第一钢条24、第二钢条25与顶板21的连接处通过焊接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钢条24的直径、第二钢条25的直径、第一通孔25的直径、第二通孔27的直径均相同,从而能够通过将第一钢条25垂直穿过第一通孔26、第二钢条25垂直穿过第二通孔27以连接所有顶板21,焊接固定第一钢条24、第二钢条25与顶板21的连接处,组装方便,结构稳固。
进一步的,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卡块13和一个与卡块13相匹配的卡槽14。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的卡块13位于同一侧,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的卡槽14也位于同位于另一侧,使用者能够通过将一个叠合板的卡块13嵌入另一叠合板的卡槽14内,从而将两个叠合板沿叠合板的长度方向拼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顶板21的一端开设有一个凹槽23,顶板21的另一端固定有一个与凹槽23相匹配的凸块28。
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块28与顶板21为一体成型,使用者能够通过将一个叠合板的凸块28嵌入另一个叠合板的凹槽23内,从而将两个叠合板沿叠合板的宽度方向拼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底板22位于预制板11内用于加固预制板11,顶板21连接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从而顶板21和底板22用于增加预制板11和现浇板12的纵向结构强度,第一钢条24、能够增加现浇板12的横向的结构强度,第二钢条25能够增加预制板11的横向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综合提升叠合板的整体强度,结构稳定性更强,在将多块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板进行拼接时,使用者能够通过将一个叠合板的卡块13嵌入另一叠合板的卡槽14内,从而将两个叠合板沿叠合板的长度方向拼接在一起,另外,使用者还能够通过将一个叠合板的凸块28嵌入另一个叠合板的凹槽23内,从而将两个叠合板沿叠合板的宽度方向拼接在一起,拼接后的多个叠合板之间连接紧密,且结构稳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