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区散热的节能机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56061发布日期:2020-04-21 16:48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区散热的节能机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房环境整治和能效提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区散热的节能机房。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信息产业也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其中,通讯服务支撑着各行各业的通讯传递,在通讯行业中,机房是支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场所,只有机房在良好的环境下运行工作时,才能保证机房设备以及信息的安全,因此,对通信机房进行合理有效地维护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通信设备对于工作环境的温度有着很高的要求,若温度过高,会导致机器散热不畅,使晶体管的工作参数产生漂移,影响电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严重时还可造成元器件的击穿损坏,从而给整个通信造成中断或损害。

在现有技术中,机房散热和节能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功能趋于分散,缺乏从整体上考虑机房不同区域的设备发热量有较大区别的问题,实际节能效果不明显;2.机房中存在各种发热源,没有系统及针对性的散热方案,容易出现局部热点,达不到最好散热效果的同时,影响设备的安全和稳定运行;3.散热节能设备安装复杂,需要对现有设施做较大改动,安装过程不简便且成本较高;4.设备装卸困难,没有充分考虑设备更换维修问题,不利于推广使用;5.使用时能耗和噪音方面的描述不详尽,忽略了可能引发的其它环保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区散热的节能机房,能分区并针对性地散热,使整个机房散热均匀,节约能耗,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机房本体,其包括非发热隔离区和至少一发热隔离区,所述非发热隔离区和发热隔离区之间通过多扇隔离墙隔开,且所述非发热隔离区和发热隔离区的上方区域连通;

温控组件,其包括控制器和活动窗,所述控制器和活动窗均设于所述隔离墙上,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活动窗的开闭大小来控制所述非发热隔离区和发热隔离区之间的空气对流;

制冷组件,其设于所述发热隔离区内,并用于所述发热隔离区的降温。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活动窗包括多片栅格。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活动窗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于多片所述栅格的一侧且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栅格的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一扇所述隔离墙上均设有至少一所述活动窗。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一所述活动窗均设于所述隔离墙的底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活动窗嵌设于所述隔离墙上,且其厚度与所述隔离墙的厚度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温控组件还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多个所述温度传感器分别设于所述非发热隔离区和发热隔离区内,且每一所述温度传感器均与所述控制器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一所述发热隔离区的其中一所述隔离墙上均设有通道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控制器设置在靠近所述通道门的所述隔离墙的一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隔离墙采用轻质隔热材料制成,所述隔离墙的厚度为100-15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区散热的节能机房,其包括非发热隔离区和发热隔离区,非发热隔离区内用于放置非发热或发热少的设备,发热隔离区内放置易发热设备和制冷组件,非发热隔离区和发热隔离区之间通过隔离墙隔开,且非发热隔离区和发热隔离区的上方区域连通,并在每扇隔离墙的下方区域上均设有活动窗,隔离墙上设有控制器,控制器通过获知不同区的温度来控制活动窗的大小,从而来达到控制非发热隔离区和发热隔离区之间的空气流通的目的,均匀散热,节约能耗,布局合理。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区散热的节能机房,温控组件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非发热隔离区和每一发热隔离区内均设有一温度传感器,控制器通过识别温度传感器的实测温度来调控活动窗的开闭大小,从而控制非发热隔离区和发热隔离区的空气流通情况,实时监测和控制温度,针对性的散热,且结构布局简单,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分区散热的节能机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分区散热的节能机房的温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房本体,10-非发热隔离区,11-发热隔离区,20-控制器,21-活动窗,210-栅格,211-控制阀,22-温度传感器,3-制冷组件,4-隔离墙,5-通道门,6-发热设备,7-非发热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分区散热的节能机房,包括机房本体1、温控组件和制冷组件3。其中,机房本体1包括非发热隔离区10和至少一发热隔离区11,非发热隔离区10内用于放置非发热设备7或发热量少的设备,发热隔离区11内放置发热设备6,发热隔离区11的个数和位置可以根据机房内实际设备的发热类型和所处位置来设置。非发热隔离区10和每一发热隔离区11之间均通过多扇隔离墙4隔开,且非发热隔离区10和发热隔离区11的上方区域连通,及隔离墙4的顶部与机房的顶部不接触。

参见图1所示,温控组件包括控制器20和活动窗21,控制器20和活动窗21均设于隔离墙4上,控制器20可以通过控制活动窗21的开闭大小来控制非发热隔离区10和发热隔离区11之间的空气流通,保证整个机房的散热均匀且能效应用合理,使温度尽可能的始终保持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制冷组件3设于发热隔离区11内,根据发热隔离区11的实际温度,来用于发热隔离区11的降温,制冷组件3优选为空调机组。

进一步的,每一活动窗21均包括多片栅格210,活动窗21为栅格窗,活动窗21还包括控制阀211,控制阀211设于多片栅格210的一侧,且与控制器20相连,控制阀211能根据控制器20的反馈来控制栅格210的转动,从而来控制活动窗21的窗口开闭大小。

进一步的,每一扇隔离墙4上均设有至少一活动窗21,每一扇隔离墙4上的活动窗21的数量根据隔离墙4的实际尺寸来定,若此区域内发热设备6较多,相应的放置发热设备6的发热隔离区11面积则较大,构成此发热隔离区11的隔离墙4的长度相对较长,则此扇隔离墙4上的活动窗21数量较多,多个活动窗21均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优选的,每两个活动窗21的间距为20-25cm。

进一步的,从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每一活动窗21均设于隔离墙4的底部,由于热空气密度小,冷空气密度较大,因此位于隔离墙4底部的活动窗21能与位于隔离墙4上方的相通的区域构成循环对流,冷热循环,加快发热隔离区11和非发热隔离区10的热量传递,使整个机房的散热均匀,避免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是过低的情况出现。

进一步的,活动窗21嵌设于隔离墙4上,且其厚度与隔离墙4的厚度相同。隔离墙4的厚度为10-15cm,大小尺寸与所隔离空间相适应,采用轻质隔热材料,根据机房发热设备6的发热实际情况将机房空间隔离开。

参见图1所示,温控组件还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22,多个温度传感器22分别设于非发热隔离区10和发热隔离区11内,用于实时监测每一隔离区内的温度,且每一温度传感器22均与控制器20相连,控制器20通过采集每一温度传感器22的信号,控制控制阀211调节活动窗21栅格210的转动,从而对整个机房的温度进行调控。其中,一个控制器20可以同时与多个温度传感器22连接,距离较远较分散的温度传感器22则另设控制器20对其进行控制。

参见图1-图2所示,每一发热隔离区11的其中一隔离墙4上均设有一通道门5,且通道门5开启在设备较少的一侧,方便操作人员进出。控制器20设置在靠近通道门5的隔离墙4的一侧,不占用机房设备空间,方便操作人员进门后操作。具体的,控制器20设计为整体宽小于250mm,高小于350mm,厚小于150mm的尺寸,控制器20由外壳、控制板、电源接口、传感接口和通信接口组成,传感接口与温度传感器22有线连接,实时获取机房内的温度信息,控制板根据温度信息,通过有线方式调节控制阀211,来转动栅格210。控制器20上的连接线沿墙角安放,安装简易,不影响有效活动空间。

在机房内,不同发热量的设备分区放置,实现局部散热,控制器20通过感知不同区的温度来控制活动窗的大小,达到控制非发热隔离区10和发热隔离区11之间的空气对流的目的,保证整个机房均匀散热,节约能耗,且机房布局简单,散热过程中无过多的噪音,方便操作人员操作并维修,实用性很强。

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