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梁柱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行业内将建筑物的立柱与横梁结合的部位称为梁柱节点,人们常常需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其在地震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损坏,同时人们也需要对中度损伤的建筑物的梁柱节点进行加固处理以修补损伤,使得建筑物能继续使用且保证结构安全,避免拆卸后又重建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
目前的一些梁柱加固的结构设计大多较为简单,在使用时常常无法为梁柱节点起到有效的防护效果,且在对梁柱节点处的损伤修补的效果较差,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梁柱加固结构,具有防护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梁柱加固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固定钢板,两个第一固定钢板分别设置在横梁与柱体结合处的两侧,每个第一固定钢板均通过若干个第一螺栓与横梁以及柱体螺纹连接,在第一固定钢板相对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钢板,每个第二固定钢板均通过连接机构与第一固定钢板连接。
优选的,每个连接机构均包括至少两个定位件和至少两个第二螺栓,每个定位件相对的两侧分别卡接在开设于第一固定钢板和第二固定钢板上凹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固定钢板和第二固定钢板通过第二螺栓进行螺纹连接。
优选的,每个定位件均为h型钢工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钢板和第二固定钢板的形状均为l型。
优选的,在柱体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u型板,每个u型板均通过第三螺栓与第一固定钢板以及柱体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螺栓为双头螺栓。
优选的,在每个第二固定钢板上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固定钢板对横梁和柱体的节点进行加固时,第二固定钢板、h型钢工件、u型板以及双头螺栓的设置,可进一步对第一固定钢板进行加固,从而可使得对横梁与柱体的节点处的加固效果更好,结构合理且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横梁、2柱体、3第一固定钢板、4第一螺栓、5第二固定钢板、6定位件、7第二螺栓、8u型板、9第三螺栓、10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梁柱加固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固定钢板3,两个第一固定钢板3分别设置在横梁1与柱体2结合处的两侧,每个第一固定钢板3均通过若干个第一螺栓4与横梁1以及柱体2螺纹连接,第一固定钢板3和第一螺栓4的设置,可完成对横梁1和柱体2的节点处进行固定,在第一固定钢板3相对的外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钢板5,每个第二固定钢板5均通过连接机构与第一固定钢板3连接。
具体的,每个连接机构均包括至少两个定位件6和至少两个第二螺栓7,每个定位件6相对的两侧分别卡接在开设于第一固定钢板3和第二固定钢板5上凹槽的内部,第一固定钢板3和第二固定钢板5通过第二螺栓7进行螺纹连接。
第二固定钢板5、定位件6以及第二螺栓7的设置,可进一步对第一固定钢板3进行加固,从而可使得对横梁1与柱体2的节点处的加固效果更好。
具体的,每个定位件6均为h型钢工件,通过将定位件6设置为h型钢工件,可利用其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抗弯能力强和结构重量轻等优点,使得第二固定钢板5对第一固定钢板3的固定效果更好,同时也可节约成本。
具体的,第一固定钢板3和第二固定钢板5的形状均为l型,通过将第一固定钢板3和第二固定钢板5的形状设置为l型,可方便完成对横梁1与柱体2节点处的固定。
具体的,在柱体2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u型板8,每个u型板8均通过第三螺栓9与第一固定钢板3以及柱体2螺纹连接。
具体的,第三螺栓9为双头螺栓。
u型板8与双头螺栓的设置,通过对位于柱体2两侧的第一固定钢板3进行加固,进而使得对横梁1与柱体2的结合处的加固效果更好。
具体的,在每个第二固定钢板5上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0,支撑板10的设置,可对第二固定钢板5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其发生形变。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第一固定钢板3通过第一螺栓4的连接对横梁1和柱体2的节点处进行加固时,第二固定钢板5、h型钢工件、u型板8以及双头螺栓的设置,可进一步对第一固定钢板3进行加固,从而可使得对横梁1与柱体2的节点处的加固效果更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