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面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包容地热管的地面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物的室内需要安装地热管,从而保证室内的温度,因此基于包容地热管的地面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建筑部件,在现有的基于包容地热管的地面装置中,还都是直接在地热管上浇筑自流平砂浆,由于地热管下面的挤塑板之间存在缝隙,当自流平砂浆通过挤塑板之间的缝隙流入到挤塑板的下端面时,使挤塑板产生上浮,从而对地热管产生冲击力,影响了地热管的稳定性能。
基于申请人于2018年12月28日的技术交底书和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技术问题、技术特征和技术效果,做出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基于包容地热管的地面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包容地热管的地面装置,因此提高了地热管的稳定性能和固定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含有用于隔音隔热的底板层、设置在挤塑板层上的地热管、设置在地热管上的自流平砂浆层、设置在地热管上并且用于对自流平砂浆层进行阻挡过滤的中间介质物。
由于设计了底板层、地热管、自流平砂浆层和中间介质物,通过底板层、地热管和自流平砂浆层,形成地面装置本体,通过中间介质物,防止自流平砂浆层渗入在底板层之间的缝隙中,对底板层产生上浮作用力,其中自流平砂浆层的液体通过中间介质物进入到底板层和地热管中,从而保持底板层、地热管和自流平砂浆层的湿度一致性,不再都是直接在地热管上浇筑自流平砂浆,因此提高了地热管的稳定性能和固定性能。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兜状填充物固定的方式把底板层、地热管、自流平砂浆层和中间介质物相互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铺设过滤层体的方式把中间介质物与底板层、地热管和自流平砂浆层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中间介质物设置为包含有无纺布或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底板层设置为挤塑板层。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与底板层联接,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发泡水泥层。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与自流平砂浆层联接,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装饰层。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建筑物室内的混凝水泥地面上设置有发泡水泥层并且在发泡水泥层上设置有挤塑板层,在挤塑板层上设置有地热管并且在地热管上设置有无纺布,在无纺布上设置有自流平砂浆层并且在自流平砂浆层上设置有装饰层。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发泡水泥层设置为发泡水泥浆浇筑形成的层体并且发泡水泥层设置为与建筑物室内的混凝水泥地面覆盖式联接,发泡水泥层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挤塑板层联接并且发泡水泥层的发泡水泥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30-40份的水泥、40-50份的20-30目砂子、10-15份的泡沫混凝土发泡剂。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挤塑板层设置为由挤塑板对接的层状体并且挤塑板层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发泡水泥层铺设式联接,挤塑板层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地热管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地热管设置为圆形管道并且地热管设置为与挤塑板层铺设式联接,地热管设置为与无纺布覆盖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无纺布设置为通过针刺形成的无纺布并且无纺布设置为与地热管铺设式联接,无纺布设置为与自流平砂浆层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自流平砂浆层设置为自流平砂浆浇筑形成的层体并且自流平砂浆层设置为与无纺布铺设式联接,自流平砂浆层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装饰层联接并且自流平砂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30-35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0-18份的石膏或水泥、50-60份的40-70目砂子、5-9份的粉煤灰、1-3份的减水剂、1-3份的消泡剂、1-3份的缓凝剂和3-5份的羧甲基纤维素。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装饰层设置为由瓷砖对接的层状体、由pvc地板对接的层状体或由木地板对接的层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挤塑板层、地热管、自流平砂浆层和装饰层与无纺布设置为按照阻挡填充物渗漏的方式分布并且挤塑板层、地热管、自流平砂浆层和装饰层与发泡水泥层设置为按照吸收水份的方式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用发泡水泥板替代挤塑板层和发泡水泥层。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在对地热管进行安装施工时,对地热管铺设在发泡水泥层上为第一步骤,再对地热管添加自流平砂浆层为第二步骤,在地热管上直接铺设中间介质物是在完成第一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可以简化了对地热管安装施工工序,由于中间介质物为无纺布或过滤网,使中间介质物随自流平砂浆直接进入到地热管中,对地热管进行镶嵌固定。
在本技术方案中,增加液体渗漏通道的底板层、地热管、自流平砂浆层和中间介质物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包容地热管的地面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挤塑板层-1、无纺布-2、地热管-3、自流平砂浆层-4、发泡水泥层-5、装饰层-6。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一般表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挤塑板层1、无纺布2、地热管3、自流平砂浆层4、发泡水泥层5和装饰层6,在建筑物室内的混凝水泥地面上设置有发泡水泥层5并且在发泡水泥层5上设置有挤塑板层1,在挤塑板层1上设置有地热管3并且在地热管3上设置有无纺布2,在无纺布2上设置有自流平砂浆层4并且在自流平砂浆层4上设置有装饰层6。
在本实施例中,发泡水泥层5设置为发泡水泥浆浇筑形成的层体并且发泡水泥层5设置为与建筑物室内的混凝水泥地面覆盖式联接,发泡水泥层5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挤塑板层1联接并且发泡水泥层5的发泡水泥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30-40份的水泥、40-50份的20-30目砂子、10-15份的泡沫混凝土发泡剂。
通过发泡水泥层5,实现了对挤塑板层1的支撑连接点,由发泡水泥层5,实现了与挤塑板层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挤塑板层1的支撑载体和吸收水份。
在本实施例中,挤塑板层1设置为由挤塑板对接的层状体并且挤塑板层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发泡水泥层5铺设式联接,挤塑板层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地热管3接触式联接。
通过挤塑板层1,实现了对地热管3和发泡水泥层5的支撑连接点,由挤塑板层1,实现了与地热管3的连接,实现了与发泡水泥层5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地热管3的支撑载体和对建筑物室内的混凝水泥的隔热处理和隔音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地热管3设置为圆形管道并且地热管3设置为与挤塑板层1铺设式联接,地热管3设置为与无纺布2覆盖式联接。
通过地热管3,实现了对挤塑板层1和无纺布2的支撑连接点,由地热管3,实现了与挤塑板层1的连接,实现了与无纺布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建筑物室内的加热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无纺布2设置为通过针刺形成的无纺布并且无纺布2设置为与地热管3铺设式联接,无纺布2设置为与自流平砂浆层4接触式联接。
通过无纺布2,实现了对地热管3和自流平砂浆层4的支撑连接点,由无纺布2,实现了与地热管3的连接,实现了与自流平砂浆层4的载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自流平砂浆层4进行隔离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自流平砂浆层4设置为自流平砂浆浇筑形成的层体并且自流平砂浆层4设置为与无纺布2铺设式联接,自流平砂浆层4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装饰层6联接并且自流平砂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30-35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0-18份的石膏或水泥、50-60份的40-70目砂子、5-9份的粉煤灰、1-3份的减水剂、1-3份的消泡剂、1-3份的缓凝剂和3-5份的羧甲基纤维素。
通过自流平砂浆层4,实现了对无纺布2和装饰层6的支撑连接点,由自流平砂浆层4,实现了与无纺布2的连接,实现了与装饰层6的载体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形成建筑物室内的基础地面和对地热管3进行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6设置为由瓷砖对接的层状体、由pvc地板对接的层状体或由木地板对接的层状体。
通过装饰层6,实现了对自流平砂浆层4的支撑连接点,由装饰层6,实现了与自流平砂浆层4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对建筑物室内的地面装饰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挤塑板层1、地热管3、自流平砂浆层4和装饰层6与无纺布2设置为按照阻挡填充物渗漏的方式分布并且挤塑板层1、地热管3、自流平砂浆层4和装饰层6与发泡水泥层5设置为按照吸收水份的方式分布。
把30-40份的水泥、40-50份的20-30目砂子、10-15份的泡沫混凝土发泡剂进行搅拌混合形成发泡水泥层5的水泥浆,把发泡水泥层5的水泥浆铺设在建筑物室内的混凝水泥地面上,再把挤塑板层1中的挤塑板铺设在发泡水泥层5上,在挤塑板层1上铺设地热管3,把无纺布2覆盖在地热管3上,把自流平砂浆层4中的可再分散乳胶粉、石膏或水泥、40-70目砂子、粉煤灰、减水剂、消泡剂、缓凝剂和羧甲基纤维素搅拌混合成自流平砂浆,在自流平砂浆中浇筑在无纺布2上,等自流平砂浆层4凝固干燥后,把装饰层6中的瓷砖、pvc地板和木地板铺设在自流平砂浆层4上。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用发泡水泥板替代挤塑板层1和发泡水泥层5,用过滤网替代无纺布2。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发泡水泥层5的发泡水泥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30份的水泥、40份的20目砂子、10份的泡沫混凝土发泡剂,自流平砂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30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0份的石膏或水泥、50份的40目砂子、5份的粉煤灰、1份的减水剂、1份的消泡剂、1份的缓凝剂和3份的羧甲基纤维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四,发泡水泥层5的发泡水泥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40份的水泥、50份的30目砂子、15份的泡沫混凝土发泡剂,自流平砂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35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8份的石膏或水泥、60份的70目砂子、9份的粉煤灰、3份的减水剂、3份的消泡剂、3份的缓凝剂和5份的羧甲基纤维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五,发泡水泥层5的发泡水泥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35份的水泥、45份的20目砂子、13份的泡沫混凝土发泡剂,自流平砂浆的组成成份设置为按照重量比例:33份可再分散乳胶粉、17份的石膏或水泥、55份的50目砂子、7份的粉煤灰、2份的减水剂、2份的消泡剂、2份的缓凝剂和4份的羧甲基纤维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增加液体渗漏通道的方式把底板层、地热管3、自流平砂浆层4和中间介质物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铺设过滤层体的方式把中间介质物与底板层、地热管3和自流平砂浆层4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介质物设置为包含有无纺布2或过滤网。
在本实施例中,底板层设置为挤塑板层1。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与底板层联接,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发泡水泥层5。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并且还包含有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与自流平砂浆层4联接,第二附件装置设置为装饰层6。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底板层、地热管3、自流平砂浆层4和中间介质物,通过底板层、地热管3和自流平砂浆层4,形成地面装置本体,通过中间介质物,防止自流平砂浆层4渗入在底板层之间的缝隙中,对底板层产生上浮作用力,其中自流平砂浆层4的液体通过中间介质物进入到底板层和地热管3中,从而保持底板层、地热管3和自流平砂浆层4的湿度一致性,不再都是直接在地热管上浇筑自流平砂浆,因此提高了地热管3的稳定性能和固定性能。
2、由于设计了发泡水泥层5,实现了对渗漏的自流平砂浆层4的液体进行吸收处理。
3、由于设计了装饰层6,实现了建筑物室内的地面装饰。
4、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5、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增加液体渗漏通道的底板层、地热管3、自流平砂浆层4和中间介质物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内,凡是包含有用于隔音隔热的底板层、设置在挤塑板层1上的地热管3、设置在地热管3上的自流平砂浆层4、设置在地热管3上并且用于对自流平砂浆层4进行阻挡过滤的中间介质物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