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可快速拆装循环利用的自约束钢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室内搭建的房中房一般采用木框架结构和钢结构两个方式。
木框架结构不符合环保理念、并且此种结构的强度低,只能作为简单的分割区,私密性差,还不能承载大载荷的机电管道等设备,也很难做到重复利用。
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提高循环利用率,现在大多采用钢结构。如图1所述,一种常见的钢结构房中房体系,其通过焊接搭建而成,并且为了提高此种结构的强度,需要通过紧固件等与地面连接,会破坏原建筑的地面、墙面、顶面,增加大量的原场馆恢复的成本,同样无法承载大载荷的机电管道等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拆卸、重复利用、强度高、适应性强的自约束钢结构体系。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快速拆装循环利用的自约束钢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框架、侧框架和顶框架,
所述侧框架的底部与所述底框架可拆卸连接,顶部与所述顶框架可拆卸连接;
所述底框架的底部设置有防滑橡胶垫。
进一步的,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设置在所述底框架和/或所述侧框架和/或所述顶框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梁的两端与所述底框架和/或所述侧框架和/或所述顶框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底框架由多根底梁构成和/或所述侧框架由多根侧梁构成和/或所述顶框架由多根顶梁构成。
进一步的,所述底梁为槽钢、方钢或工字钢;和/或
所述侧梁为槽钢、方钢或工字钢;和/或
所述顶框为槽钢、方钢或工字钢。
进一步的,还包括多条加强拉线,每根所述加强拉线的两端均与所述顶框架连接。
进一步的,多条所述加强拉线两两交叉设置。
进一步的,两根所述顶梁的连接处为一个节点,每条所述加强拉线的两端位于两个不同的节点处。
进一步的,每根所述底梁和/或每根所述侧梁和/或每根所述顶梁构成的长度为n*300毫米,其中n≥1。
进一步的,所述侧框架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底框架可拆卸连接;和/或
所述侧框架的顶部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顶框架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互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为l形或t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板和连接段,所述第三连接段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的一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段为工字钢,在工字钢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
进一步的,还包括加强部,所述加强部分别覆在所述连接段和对应侧梁的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第四连接板和插架,所述插架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一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插架在所述第四连接板上的投影为十字形。
进一步的,还包括四块托板,所述托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相互平行,且四块所述托板间隔固定在所述插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底框架、侧框架和顶框架的相互约束,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在底框架的底部设置防滑橡胶垫,能够增加结构与地面的摩擦力,不需要通过紧固件等与地面连接,不造成对原始建筑的破坏,还能防止钢结构体系的移动;
(2)、可拆卸的设置,可以实现快速安装和重复利用,对环境污染低;
(3)、统一规格,将每根梁的长度设置为n*300毫米,可以实现随意的拼接,提高安装效率;
(4)、由于增加了加强筋和加强拉线,可以提高机构强度,进而可以在结构上安装墙板和机电管路等,提高私密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钢结构房中房体系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可快速拆装循环利用的自约束钢结构体系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可快速拆装循环利用的自约束钢结构体系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与梁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与梁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与梁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与梁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与梁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连接件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框架,2、侧框架,3、顶框架,4、加强梁,5、加强拉线,6、第一连接板,7、第二连接板,8、第三连接板,9、连接段,10、第四连接板,11、插架,12、托板,13、加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可快速拆装循环利用的自约束钢结构体系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可快速拆装循环利用的自约束钢结构体系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一种可快速拆装循环利用的自约束钢结构体系,包括:底框架1、侧框架2和顶框架3;侧框架2的底部与底框架1连接,顶部与顶框架3连接,构成自约束的房中房钢结构体系。
由于房中房钢结构体系未通过紧固件等与地面连接,那么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移动,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在底框架1的底部设置了防滑橡胶垫,利用结构自身重量与地面的摩擦力,抵消水平力作用,防止位移。
为了进一步的增加摩擦力,底框架1的底面上全部设置有防滑橡胶垫。防滑橡胶垫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与底框架1连接,也可以通过紧固件与底框架1连接。当防滑橡胶垫通过紧固件与底框架1连接时,在底框架1上设置螺栓孔,在防滑橡胶垫上也设置有螺栓孔,通过螺栓依次穿过底框架1上的螺栓孔和防滑橡胶垫上的螺栓孔将防滑橡胶垫与底框架1连接。为了避免螺栓与地面接触,防滑橡胶垫上设置的螺栓孔为沉头螺栓孔。
具体的,底框架1、侧框架2和顶框架3的整体均为矩形。
如图2和图3所示,底框架1由12根底梁构成的田字格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侧框架2包括四个子侧框架2;如图3所示,每个子侧框架2由8根侧梁构成的水平放置的王字形结构。
如图2和图3所示,顶框架3由12根顶梁构成的田字格结构。
为了结构的稳定性,提高载荷,还增设有加强梁4,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底框架1、侧框架2和/或顶框架3上设置不同数量的加强梁4。
以及多条加强拉线5,每根加强拉线5的两端均与顶框架3连接。具体的,顶框架3有多根顶梁构成,两根相连接的顶梁连接处为一个节点,每条加强拉线5的两端位于两个不同的节点处;并且使多条加强拉线5两两交叉设置,进一步的能够提高顶框架3的强度。
加强拉线5的一端可以通过一连接片与顶框架3;具体的,连接片为条状,两端均设置有通孔,其中一个通孔通过紧固件与顶框架3连接,另一个通孔与加强拉线5的一端连接;可以将加强拉线5的一端绑在连接片的另一个通孔中。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加强拉线5为金属拉线。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底梁为槽钢、方钢或工字钢;侧梁为槽钢、方钢或工字钢;顶框为槽钢、方钢或工字钢。
每根底梁和/或每根侧梁和/或每根顶梁构成的长度为n*300毫米,其中n≥1;这样可实现灵活组合、拆分成各种标准大小的空间,满足不同功能空间的需求,且构件都为统一标准构件可库存灵活反应,整体结构拆卸方便,可重复利用,避免了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侧框架2的底部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底框架1可拆卸连接;和/或侧框架2的顶部过第二连接件与顶框架3可拆卸连接。
在实际应用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下面对几种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具体结构和连接方式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如图4至图6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一种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板6和第二连接板7,第一连接板6与第二连接板7相互垂直;在第一连接板6和第二连接板7上均设置有通孔,在通过紧固件将两根梁分别与第一连接板6和第二连接板7连接。第一连接板6与第二连接板7可以通过焊接连接。
图4和图6中的连接件为l形,图5中的连接件为t形。
如图7至10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种结构,包括第三连接板8和连接段9;连接段9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板8的一面固定连接。在第三连接板8和连接段9上均设置有通孔,在通过紧固件将两根梁分别与第三连接板8和连接段9连接。
具体的,连接段9可选用工字钢,连接段9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板8一面的中部固定连接,可以选用焊接实现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加强部13,加强部13分别覆在连接段9和对应侧梁的表面,用于提高连接段9的强度。
加强部13可以选用金属板,也可以选用槽钢等;并在其上与连接段9对应的位置上设置通孔。
加强部1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自行选择,一个或者多个都可以。
如图11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又一种结构,包括第四连接板10和插架11,插架11的一端与第四连接板固定连接,可以选用焊接。
具体的,插架11在第四连接板10一面上的投影为十字形。还可以包括四块托板12,托板12与第四连接板10平行且间隔设置;四块托板12间隔固定在插架上。具体的,四块托板12分别固定在插架11四个独立的区域中。
在第四连接板10上设置螺栓孔,通过紧固件将连接件与一根梁连接;与插架11连接的梁的端部设置有与插架11形状相互匹配的十字槽,通过十字槽与插架11插接实现梁与连接件的连接。
上述给出几种连接件的具体结构,但本申请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实现将两根梁连接的结构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上述几种连接件,不仅可以用于侧框架2与底框架1和顶框架3的连接,还能够用于底梁之间的连接、侧梁之间的连接和顶梁之间的连接,以及加强梁4与底框架1和/或侧框架2和/或顶框架3的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