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沉管隧道管段预制行车道内模台车行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49185发布日期:2020-06-02 20:02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沉管隧道管段预制行车道内模台车行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预制施工技术结构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新型沉管隧道管段预制行车道内模台车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在沉管隧道管段预制施工过程中,行车道内模需要反复转场,来实现沉管管段的分段预制。传统的内模转场采用人工拆装方式或者是带有导梁的针型梁台车将整个内模进行转运。内模采用人工拆装方式进行转场,拆装工程量大,大幅增加了施工工期和成本,生产效率低;采用带有导梁的针型梁台车将整个内模进行转场,比人工拆装方式的使用方便,但是带有导梁的针型梁台车结构自身自重大,占地空间也大,增加了施工成本,而且内模和台车是分开移动,每次移动时,是先将带有导梁的针型梁前移至下一个节段预制位置后,再将内模在针型梁上移动到下一个节段预制位置,需要移动两次才能将内模台车转运到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沉管隧道管段预制行车道内模台车行走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沉管隧道管段预制行车道内模台车行走装置,包括内模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台车下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内模固定支腿和至少两个内模活动支腿;所述内模固定支腿为上端固定在内模台车上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伸展的支撑结构;所述内模活动支腿为上端可沿纵向和横向滑动连接于内模台车、下端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伸展的支撑结构;所述内模固定支腿与内模活动支腿沿纵向间隔布置于内模台车上。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活动支腿包括沿水平横向布置的第一内模横梁;所述第一内模横梁上设置有内模滑靴;所述内模滑靴滑动连接于内模台车下端沿水平纵向布置的内模滑轨上,内模滑靴与内模滑轨之间设置有驱动第一内模横梁与内模台车产生纵向相对位移的内模驱动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驱动结构包括连接于内模滑轨的内模反力座和内模纵向油缸;所述内模纵向油缸一端铰接连接于内模反力座,另一端铰接连接于内模滑靴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滑靴可沿水平横向方向滑动连接于第一内模横梁;所述第一内模横梁上设置有内模横向油缸;所述内模横向油缸一端铰接连接于内模滑靴,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内模横梁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内模底座和第一内模顶升油缸;所述第一内模底座位于第一内模横梁下方;所述第一内模顶升油缸沿竖直方向布置,上端固定在第一内模横梁上,下端固定在第一内模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模底座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内模通孔;所述第一内模通孔内穿设有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一内模支撑腿。

进一步的相邻两组内模活动支腿之间设置有沿水平纵向布置的内模连接梁。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固定支腿包括固定在内模台车下端的第二内模横梁;所述第二内模横梁下端安装有竖向的第二内模顶升油缸;所述第二内模顶升油缸的下端设置有起支撑作用的第二内模底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内模底座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内模通孔;所述第二内模通孔内穿设有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二内模支撑腿。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固定支腿位于内模台车的纵向两端,内模活动支腿位于内模台车纵向两端两组内模固定支腿之间的内模台车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有:1、通过在内模台车下方设置内模活动支腿与内模固定支腿,内模活动支腿与内模固定支腿交替支撑,内模活动支腿驱动内模台车沿纵向和横向移动,实现对内模台车以及内模模板的纵向和横向调整,驱动结构位于内模台车下方,无需在结构复杂的内模台车纵向方向布置牵引设备,且驱动方式简单、高效,能够大幅度提高沉管预制的效率;

2、通过内模滑靴与内模滑轨的配合结构,能够实现内模台车与活内模动支腿之间的相对滑移,滑动方式简单,内模滑靴与内模滑轨的组合结构还能实现对内模台车移动的导向;

3、通过内模反力座和内模纵向油缸的组合结构,实现内模台车与内模活动支腿之间的相对位移,驱动方式简单、高效;

4、通过第一内模顶升油缸和第二内模顶升油缸能够实现内模活动支腿与内模固定支腿的交替支撑,而内模活动支腿与内模固定支腿的交替支撑能够实现内模台车的步进式移动,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位置调整;

5、通过第一内模支撑腿和第二内模支撑腿,能够在支撑面为不平整结构面上时,应对复杂结构的支撑面,提高整个行走结构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行走结构能够实现对内模台车纵向、横向和竖直方向的位置调节,提高沉管浇筑施工的效率,且行进方式简单、高效,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行走装置的侧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内模固定支腿的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内模活动支腿的主视图;

其中:11—内模台车;12—内模活动支腿;121—第一内模横梁;122—内模滑靴;123—内模滑轨;124—内模反力座;125—内模纵向油缸;126—内模横向油缸;127—第一内模底座;128—第一内模顶升油缸;129—第一内模支撑腿;1210—内模连接梁;13—内模固定支腿;131—第二内模横梁;132—第二内模顶升油缸;133—第二内模底座;134—第二内模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行走装置位于内模台车11的下方,使内模台车11具有纵向、横向和竖向位置调节的功能,内模台车11下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内模固定支腿13和至少两个内模活动支腿12,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为两个内模固定支腿13和两个内模活动支腿12,两个内模固定支腿13分别位于内模台车11的纵向两端,两个内模活动支腿12位于两个内模固定支腿13之间,两组内模活动支腿12之间设置有沿水平纵向布置的内模连接梁1210,通过内模连接梁1210连接形成整体结构。

如图1~3所示,内模固定支腿13为上端固定在内模台车11上可沿竖直方向收缩伸展的支撑结构,内模活动支腿12包括沿水平横向布置的第一内模横梁121,第一内模横梁121上设置有内模滑靴122,内模滑靴122滑动连接于内模台车11下端沿水平纵向布置的内模滑轨123上,内模滑靴122与内模滑轨123之间设置有驱动第一内模横梁121与内模台车11产生纵向相对位移的内模纵向油缸125,内模滑轨123上安装有内模反力座124,内模纵向油缸125一端铰接连接于内模反力座124,另一端铰接连接于内模滑靴122,通过内模纵向油缸125驱动第一内模横梁121与内模台车11产生纵向相对位移。当内模活动支腿12下端固定住后,通过驱动内模纵向油缸125即可使内模台车11沿纵向移动,当内模活动支腿12下端没有固定,驱动内模纵向油缸125可使内模活动支腿12沿内模滑轨123移动。

如图1和3所示,本实施例的内模台车11具有横向移动的功能,内模滑靴122可沿水平横向方向滑动连接于第一内模横梁121,第一内模横梁121上设置有内模横向油缸126,内模横向油缸126一端铰接连接于内模滑靴122,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内模横梁121上。同样的,内模台车11的横向移动类似于纵向移动调节,当内模活动支腿12下端固定住后,通过驱动内模横向油缸126即可使内模台车11沿横向移动,当内模活动支腿12下端没有固定,驱动内模横向油缸126可使内模活动支腿12沿横向移动。

本实施例的内模台车11具有竖向调节的功能,如图3所示,第一内模横梁121下方设置有第一内模底座127,第一内模底座127与第一内模横梁121之间安装有沿竖直方向布置的第一内模顶升油缸128,通过驱动第一内模顶升油缸128能够实现对内模台车11的竖向调节。第一内模底座127用于支撑在平直面上,即当内模活动支腿12的下方为平直面时,通过第一内模底座127支撑在平直面上,维持整个内模活动支腿12的稳定性。当内模活动支腿12的下方为非平直面时,比如是钢筋笼等结构,本实施例在第一内模底座127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内模通孔,第一内模通孔内穿设有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一内模支撑腿129。通过第一内模支撑腿129穿过钢筋笼然后支撑在地面上,维持整个内模活动支腿12的稳定性。

如图2所示,为内模固定支腿13的结构示意图,内模固定支腿13需要实现的功能就是能够竖向顶升内模台车11,因此内模固定支腿13包括固定在内模台车11下端的第二内模横梁131,第二内模横梁131下端安装有竖向的第二内模顶升油缸132,第二内模顶升油缸132的下端设置有起支撑作用的第二内模底座133。同样的,针对不同的支撑面,本实施例的内模固定支腿13在第二内模底座133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内模通孔,第二内模通孔内穿设有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二内模支撑腿134。

内模系统1在使用时,先通过内模台车11进行位置调节,当需要对内模台车11进行纵向位移调整时,伸展第一内模顶升油缸128使第一内模底座127支撑在地面上,当地面放置有钢筋笼等不平整结构时,可以调节第一内模支撑腿129的位置,使其穿过钢筋笼支撑于地面上。收缩第二内模顶升油缸132,使第二内模底座133脱离地面,此时整个内模台车11的重量转移到内模活动支腿12上,驱动内模纵向油缸125使内模台车11沿纵向移动,交替进行,直至内模台车11沿纵向移动到位。

同样的当内模台车11需要进行横向位移调整时,将内模台车11重量转移到内模活动支腿12上后,通过驱动内模横向油缸126实现对内模台车11的横向位移调整,如果内模横向油缸126一个行程达不到调整要求,可以伸展第二内模底座133回缩第一内模底座127将内模台车11重量转移到内模固定支腿13上,驱动内模横向油缸126使内模台车11与第一内模横梁121之间产生横向相对位移,然后再次将内模台车11重量转移到内模活动支腿12上,驱动内模横向油缸126,交替进行,直至横向位移调整完成。

当内模台车11的纵向和横向调整到位后,在内模台车11上的内侧顶模需要合模时,可以通过同时驱动第一内模顶升油缸128和第二内模顶升油缸132,使整个内模台车11连同内模顶模一起沿竖直方向移动,达到竖向调整的目的。

内模台车11的位置调节完成后,对内模模板进行合模,浇筑完成后,待混凝土完全稳定,对内模模板进行脱模处理,然后通过内模活动支腿12和内模固定支腿13交替进行驱动内模台车11连同内模模板进行纵向移动至下一节段施工位置。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纵向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横向指图1中垂直图纸的方向,竖直方向指图1中的左右方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