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7136发布日期:2020-06-20 14:06阅读:505来源:国知局
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变形缝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



背景技术:

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设置变形缝非常常见,变形缝可以吸收或缓冲由于温度差、沉降及振动等因素产生的应力。变形缝的设置需满足顺应结构变形和防水的双重要求,变形缝的通常做法为设置一道中埋式止水带、一道外贴式止水带及接水盒,该做法仅能满足普通的防水要求,经常接受振动荷载的地下结构使用常规的防水构造,当止水带老化、开裂或粘贴不牢时,极易形成漏水现象。

现有在墙体中埋设连接变形缝两侧墙体的中埋式钢边橡胶止水带以达到变形缝的防水作用,但是在浇埋止水带时,由于混凝土为分段式浇筑,会导致止水带与墙体结构之间由于粘结不密实而导致的渗水,无法有效防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提高变形缝防水效果的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变形缝处的防水组件及用于连接变形缝两侧的墙体并用于承受墙体剪切应力的剪力组件,所述防水组件包括两端分别埋设于变形缝两侧墙体中的钢边橡胶止水带,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的两端设有遇水膨胀腻子。

进一步设置:所述遇水膨胀腻子的面积大于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端部的面积,以使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的端部被所述遇水膨胀腻子完全覆盖。

进一步设置:所述遇水膨胀腻子为可分段地安装于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端部的分体结构。

进一步设置:所述剪力组件包括套管及可活动地插接于套管中的剪力杆,所述套管和剪力杆分别置于变形缝两侧的墙体中;

或者,所述剪力组件包括形成于一侧墙体上的凸起及设于另一侧墙体并供凸起插入且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设置:所述套管为塑料套管或无缝钢管。

进一步设置:所述剪力杆置于墙体中的一端设有加筋板。

进一步设置:所述防水组件还包括设于墙体外侧并包覆变形缝的防水卷材层。

进一步设置:所述防水卷材层与墙体之间设有用于封贴变形缝的背贴式橡胶止水带。

进一步设置:所述防水组件还包括嵌于所述变形缝中的衬垫板。

进一步设置:所述衬垫板的侧边设有填充于变形缝中并用于密封变形缝侧边的密封件。

进一步设置:所述变形缝的外缘设有半封闭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外径与变形缝的缝宽适配。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中,通过在钢边橡胶止水带的端部设置遇水膨胀腻子,可以增强止水带与墙体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遇水膨胀腻子在遇水后发生膨胀以及时弥补止水带与混凝土之间空隙,形成隔水屏障,从而有效地提高止水带的止水效果。

2.本实用新型的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中,在墙体结构中设置剪力组件,可用于承受墙体的剪切应力,还可限制墙体之间的相对位移,从而提高墙体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墙体不均匀沉降,导致变形缝漏水。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的侧墙变形缝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的底板变形缝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的顶板变形缝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1、第一墙体;12、第二墙体;2、围挡结构;31、钢边橡胶止水带;311、橡胶片;312、钢片;32、遇水膨胀腻子;33、衬垫板;341、排水管;342、密封胶;343、背贴式橡胶止水带;4、剪力组件;41、剪力杆;411、加筋板;42、套管;5、防水卷材层;6、找平层;201、防水混凝土底板;202、细石混凝土保护层;203、混凝土垫层;301、细石混凝土保护层;302、防水混凝土结构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请参见图1至图3,主要涉及节段与节段间变形缝的防水结构,防水力度强,并且还可限制变形缝两侧墙体的相对移位,有效控制变形缝两侧的不均匀沉降,从而可降低变形缝因差异沉降而引起漏水的情况。

请结合图1,所述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包括设于变形缝处的防水组件(图中未标示)及用于连接变形缝两侧的墙体的剪力组件4。通过所述防水组件起到变形缝的防水作用,所述剪力组件4连接变形缝两侧的墙体以起到承受墙体剪切应力的作用,并且还可限制变形缝两侧墙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提高墙体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墙体不均匀沉降,导致变形缝漏水。

其中,所述防水组件包括两端分别埋设于变形缝两侧的墙体中的钢边橡胶止水带31,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31包括橡胶片311及分别设于橡胶片两端的钢片312,所述橡胶片311的两端分别置于变形缝两侧的墙体中,且所述橡胶片311的两端均形成楔形部以增加橡胶片311与墙体之间的连接力度,从而提高橡胶片311的稳定性,同时所述橡胶片311两端的钢片312分别固定于变形缝两侧的墙体中,可用于承受墙体的部分剪切应力,提高了钢边橡胶止水带31与墙体之间的连接,提高了钢边橡胶止水带31的稳定性。此外,为了确保钢边橡胶止水带31的位置准确居中,可采用间距为150mm的特制钢筋箍夹紧钢边橡胶止水带31,并将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31用细铅丝绑扎固定于墙体未浇筑前的预制模板的结构钢筋上实现定位及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橡胶片311两端钢片312的端部均设有遇水膨胀腻子32。通过遇水膨胀腻子32设于钢边橡胶止水带31的端部,可防止在变形缝位置处的钢边橡胶止水带31与墙体混凝土结构由于粘结不密实而导致的渗水,所述遇水膨胀腻子32在遇水后膨胀可以弥补钢边橡胶止水带31与墙体之间不密实而存在的缝隙,遇水膨胀后的遇水膨胀腻子32可形成隔水屏障,以确保钢边橡胶止水带31的止水效果。

更进一步的,所述遇水膨胀腻子32的面积大于所述钢片312端部的面积,使得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31的的端部可被所述遇水膨胀腻子32完全覆盖。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遇水膨胀腻子32的厚度为20mm,且遇水膨胀腻子32超出所述钢边橡胶止水带31的端部5mm。

此外,所述遇水膨胀腻子32为分体结构,即遇水膨胀腻子32包括多个遇水膨胀腻子单体,在安装遇水膨胀腻子32时,由于墙体的混凝土浇筑分段进行,则遇水膨胀腻子单体可随混凝土的分段浇筑逐个安装到钢片312的端部,以避免遇水膨胀腻子32外露于混凝土结构易被雨水破坏,故为避免外界因素对遇水膨胀腻子32的破坏,故将遇水膨胀腻子32采用分次包裹钢边橡胶止水带31的方式进行安装。并且多个遇水膨胀腻子单体之间相贴,使得多个遇水膨胀腻子单体安装完毕在遇水膨胀后,相邻的遇水膨胀腻子单体之间紧密贴合,可避免相邻遇水膨胀腻子单体之间发生渗水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遇水膨胀腻子32可外涂缓胀剂,并且缓胀剂缓胀时间大于8-10h,在浇筑混凝土前应严防水浸泡失效,其搭接长度宜为50-100mm,7d缓胀率不应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应牢固的安装在混凝土表面或预留槽内。

此外,若变形缝中存在拐角,可将变形缝拐角处的钢边橡胶止水带31安装形成直径大于变形缝缝宽的圆角,并且用遇水膨胀腻子32包括其端头,以弥补止水带与墙体结构之间存在的缝隙,提高变形缝的防水效果。

所述防水组件还包括嵌于所述变形缝中的衬垫板33及设于衬垫板33的侧边以用于密封变形缝边缘的密封件。

其中,本实施例中采用沥青木丝板作为填充变形缝的衬垫板材料。木丝板是用选定种类的晾干木料刨成细长木丝,经化学浸渍稳定处理后,木丝表面浸有水泥浆再加压成水泥木丝板。在表面刷涂上一层沥青层的木丝板则成为沥青木丝板。沥青木丝板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防水性,在变形缝中安装沥青木丝板后,沥青木丝板可适应变形缝的伸缩变形,避免沥青木丝板的应力过大涨开变形缝,或者避免因弹性不足,变形缝收缩时随着尘土等杂质的进入后变成伸缩缝两边的着力点,等再膨胀时伸缩缝没有空间而涨开裂缝;并且沥青木丝板还可阻止水流通过变形缝进入到墙体内部,避免水流冲刷墙体结构而导致基建受力不平衡出现裂缝、塌陷等现象。

所述密封件包括填充于变形缝中以用于密封变形缝侧边的密封胶342,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密封胶342采用聚硫双组分密封胶。双组份聚硫密封胶为与混凝土具有自粘接性能的、以液态聚硫橡胶为基料的常温硫化双组分建筑b类一等品聚硫密封胶,具有良好的嵌缝止水能力。通过聚硫双组分密封胶对变形缝进行封边处理,以减少外部水分进入到变形缝中,以达到变形缝防水的效果。

所述变形缝的外缘还设有半封闭的排水管341,所述衬垫板33的侧边可被所述半封闭的排水管341所包裹,通过排水管341可将变形缝中的水排离变形缝。优选地,本实施例中采用半圆pvc管作为排水管341,且所采用的半圆pvc管的外径与变形缝缝宽适配。同时,所述半圆pvc管通过加压固定于衬垫板33的侧边,其固定可通过密封胶342与衬垫板33及变形缝进行固定。

一般地,在安装排水管341时,需在变形缝的位置处预留可适应排水管341的尺寸厚度的沟槽,随后将排水管341从墙体的侧面插入变形缝中。本实施例中可在先将沥青木丝板填充变形缝,随后浇筑混凝土拆除模板后,将沥青木丝板的侧边切除一定厚度,然后将排水管341利用密封胶342进行粘接密封固定于变形缝中。此外,在变形缝中嵌入密封胶342前,需将变形缝两侧基面的表面松动物及浮渣等凿除,清扫干净并用砂浆找平,以使密封胶342可与变形缝的两侧粘接牢固。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形缝开设于侧墙中,请结合图1,所述侧墙的外侧设有墙体的围护结构2,所述围护结构2与侧墙之间设有防水卷材层5,并且在铺设防水卷材层5前,可对围护结构2靠近侧墙的侧面找平以形成找平层6,可使防水卷材在铺贴时平整不空鼓,同时还可增加防水卷材与围护结构2之间的粘结强度。

此外,侧墙靠近围护结构2的侧面可设置背贴式橡胶止水带343以对侧墙中变形缝端部进行密封,所述背贴式橡胶止水带343可利用橡胶的高弹性,在各种荷载下产生弹性变形,从而起到坚固密封,有效地防止建筑构造的漏水、渗水并起到减震缓冲作用。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变形缝开设于底板结构中,请结合图2,底板结构包括由上及下依次设置的防水混凝土底板201、细石混凝土保护层202、防水卷材层5、找平层6及混凝土垫层203,本实施例中的防水混凝土底板201等同于前文中提及的墙体,所述变形缝竖直地开设于防水混凝土底板201中,所述防水混凝土底板201靠近细石混凝土保护层202的侧面设置用于密封防水混凝土中变形缝的背贴式橡胶止水带343。此外,在防水混凝土底板201与混凝土垫层203之间设置细石混凝土保护层202、防水卷材层5及找平层6能有效地提高底板结构的防水性能,从而提高底层结构的稳定性。

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背贴式橡胶止水带343均采用冷粘法进行安装,首先将背贴式橡胶止水带343的接头切齐高出的勒(长10cm),随后将接头打磨干净,然后将所述接头平齐并用502胶水粘贴,粘贴过程中需注意排除接头粘接部分的空隙并粘牢,待接头粘接牢固后将背贴式橡胶止水带343的两面刷满胶水粘贴于防水卷材与开设变形缝的墙体之间。同时背贴式橡胶止水带343的立面固定可采用带有防水垫片的专用钉子在距离止水带边缘1cm的位置进行固定,安装钉子不得损坏止水带主体。所述背贴式橡胶止水带343均设置于墙体结构的迎水面,迎水面的防水处理是直接接触水的基面上进行防水处理,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变形缝设于顶板结构中,请结合图3,顶板结构包括由上及下设置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301、防水卷材层5及防水混凝土结构顶板302,本实施例中的防水混凝土结构顶板302等同于前文所提及的墙体,变形缝竖直地设于防水混凝土结构顶板302中。但是由于顶板结构中无法设置背贴式止水带,可采用顶板结构外侧变形缝内嵌密封胶的方法与侧墙背贴式橡胶止水带343进行过渡连接,从而形成封闭防水,即将密封胶342密实地填充于变形缝中。

请结合图1,所述剪力组件4包括剪力杆41及套设于所述剪力杆41外的套管42。为了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中分别定义变形缝两侧的墙体为第一墙体11和第二墙体12。其中,所述套管42沿垂直于变形缝的方向固定于第二墙体12中,所述剪力杆4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墙体11中且其另一端可延伸至第二墙体12中并可活动地插接于套管42中,便于变形缝在发生变形时,所述剪力杆41可在套管42中活动以适应变形缝的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剪力杆41固定于第一墙体11中的端部设有加筋板411,以提高所述剪力杆41在第一墙体11中的锚固作用,从而提高剪力杆41与第一墙体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管42可采用塑料套管,所述剪力杆41的外壁与套管42的内壁之间留有可供剪力杆41自由活动的缝隙。或者在其他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套管42还可采用无缝钢管,并且可在无缝钢管中注入黄油,可降低剪力杆41与无缝钢管之间摩擦,降低两者之间的磨损,从而提高剪力组件4的寿命。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剪力杆41采用直径为40mm的光圆钢筋,多根所述剪力杆41沿墙体的横向延伸,且相邻两根剪力杆41之间的间距为400mm。上述尺寸跟承重要求相关,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承重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整。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见图2,还可将剪力组件4设置为墙体凸榫结构,具体可为在第一墙体11中朝变形缝的方向形成凸起(图中未标示),第二墙体12对应凸起的位置向远离变形缝的方向凹陷形成供凸起插入的凹槽(图中未标示),所述凸起与凹槽之间的间隙与变形缝的大小一致。通过墙体凸榫结构也可达到限制墙体之间发生相对位置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墙体变形缝的防水构造中,通过在钢边橡胶止水带31的端部设置遇水膨胀腻子32,可以增强止水带与墙体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遇水膨胀腻子32在遇水后发生膨胀以及时弥补止水带与混凝土之间空隙,形成隔水屏障,从而有效地提高止水带的止水效果。

在墙体结构中设置剪力组件4,可用于承受墙体的剪切应力,还可限制墙体之间的相对位移,从而提高墙体结构的稳定性,避免发生墙体不均匀沉降,导致变形缝漏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