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定位的保温砌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8486发布日期:2020-04-24 22:17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定位的保温砌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建筑材料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定位的保温砌块。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大力推进,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降低建筑耗能的技术指标要求会越来越高,目前建筑能源消耗是我国各行业中能耗最大的行业之一。为降低能耗,现有的砖块采用空心砖结构以减轻建筑物的质量,但采用空心结构降低了热阻,致使建筑物的热工性能下降。

公告号为cn20296969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保温砖,包括砖体、设在砖体上的矩形保温孔、设在砖体上的中空结构,所述矩形保温孔设有至少三个,所述至少三个矩形保温孔平行排列,所述至少三个矩形保温孔均贯穿砖体,所述至少三个矩形保温孔内嵌有保温块;所述砖体的一组相对的侧面上均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内嵌有保温块。

但是在实际堆砌保温砌块时,为了保证整堵砖墙的平整性,操作者在逐层垒保温砌块时需要不断的进行找平作业,以减小保温砌块在排列时出现歪斜的情况,工作量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定位的保温砌块,其优点是:减少了操作者实际堆砌保温砌块时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定位的保温砌块,包括砖体、设置在砖体上的若干保温孔和安装在各个保温孔内的保温板,所述砖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块和第一定位槽,所述砖体在与保温孔相垂直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块和第二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堆砌保温砌块时,横向上的相邻两个砖体的第一定位块和第一定位槽相插接,竖向上的相邻两个砖体的第二定位块和第二定位槽相插接,通过砖体间的定位减小了相互间的错位,实现了砖体在横向和纵向的线性排列,无需操作者频繁进行找平工作,从而减少了操作者的工作量,并提高了砖墙垒砌的整体性以及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定位块相背的两侧均开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相对两槽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相邻两个砖体的第一定位块和第一定位槽相插接时,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对,操作者在槽内管住浆料,待浆料凝固后便可限制住第一定位块和第一定位槽间的位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砖体上开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固定有灌浆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层砖体内的灌浆筒在竖向依次排列,操作者向灌浆筒内注入浆液,待浆液凝固后,将该列砖体串联在一起,增加了砖墙的整体性以及承载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灌浆筒的一端螺纹连接有定位筒,所述定位筒远离灌浆筒的一端设有倒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竖向的相邻两个灌浆筒,定位筒与另一个灌浆筒相插接,限制了两个灌浆筒的错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灌浆筒上开设有若干沿灌浆筒高度方向对称分布的出浆孔,所述砖体内预留有与各个出浆孔一一对应的流道,所述流道的一端延伸出砖体外,且延伸出的一端设有堵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灌浆时,浆液流入流道中,待浆液凝固后其与砖体连成整体,增加了砖体的抗承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各个所述流道内均设有三角型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三角型钢增加了砖体在流道处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灌浆筒内设有活塞,所述活塞上连接有一端延伸至灌浆筒筒口处的细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灌浆前操作者拉动细绳,将活塞移出灌浆筒外,对灌浆筒内进行清孔,以减小灌浆筒被堵塞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温板与砖体间连接有若干限位卡,若干所述限位卡分布在保温板的两端,所述限位卡的两端分别嵌入保温板和砖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卡对保温板进行固定,降低保温板从保温孔内脱落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砖体间的定位,限制了相互间的错位,提高了砖体垒砌时的线性度以砖墙的整体性,方便了操作者的实际施工;

2.通过灌浆筒对垒砌后的砖体进行注浆,将竖向的砖体串联在一起,增加砖体间连接的稳固性,同时流道内的浆液与砖体凝结在一起,利于提高砖体自身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限位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灌浆筒和定位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用于体现流道和三角型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砖体;11、保温孔;12、保温板;13、第一定位块;14、第一定位槽;15、第二定位块;16、第二定位槽;17、第一凹槽;18、第二凹槽;2、通孔;21、灌浆筒;22、定位筒;221、倒角;23、出浆孔;24、流道;241、堵头;25、三角型钢;26、活塞;261、细绳;27、限位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便于定位的保温砌块,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砖体1、设置在砖体1上的若干保温孔11、安装在各个保温孔11内的保温板12和限位卡27,限位卡27设有若干个,且沿保温板12两端的端面轮廓分布,限位卡27的两端分别嵌入保温板12和砖体1内,限位卡27的两端与保温板12和砖体1上的槽均为过盈配合,对保温板12和砖体1的连接进行加固。

如图1和图3所示,砖体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对称分布的第一定位块13和第一定位槽14,第一定位块13与砖体1等高,第一定位槽14的两端均沿砖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出砖体1外,砖体1在与保温孔11相垂直的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块15和第二定位槽16,第二定位块15与第二定位槽16对称分布。

如图1所示,第一定位块13相背的两侧均开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17,第一定位槽14的相对两槽壁上均开设有第二凹槽18,第一凹槽17和第二凹槽18的截面均呈u形,且两者的截面面积相同。

动作过程:在实际施工时,保温砖墙由砖体1逐层垒砌而成,在每层横向平铺的砖体1中,相邻两个砖体1在相对的一端分别为第一定位块13和第一定位槽14,且第一定位块13和第一定位槽14相插接,竖向上,同一列的相邻砖体1在相对的一端分别为第二定位块15和第二定位槽16,且第二定位块15插入第二定位槽16中,由此实现了砖块间的相互插接、定位,减小了砖块间的错位,提高了砖体1在横向和纵向排列的线性度,从而保证砖墙的平整度,且无需操作者频繁进行找平作业,减少了操作者的工作量。

如图1所示,当第一定位块13插入第一定位槽14内时,第一凹槽17和第二凹槽18刚好正对,操作者在第一凹槽17和第二凹槽18内灌入砂浆,待砂浆凝固成柱后便可限制住第一定位块13和第一定位槽14间的相对移动,增加砖体1间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3所示,砖体1上开设有贯穿的通孔2,通孔2轴线与保温孔11相平行,通孔2内固定有灌浆筒21,灌浆筒21内螺纹连接有定位筒22,定位筒22位于灌浆筒21的底端,定位筒22的一端延伸出灌浆筒21外,且伸出的一端设有倒角221;灌浆筒21上开设有若干对沿其高度方向等距分布的出浆孔23,每对出浆孔23的数量均为两个且关于灌浆筒21的轴线对称分布,砖体1内预留有与各个出浆孔23一一对应的流道24,流道24与砖体1的长度方向相平行,流道24的一端延伸出砖体1外,且延伸出的一端设有堵头241,以将流道24堵住。

如图3所示,竖向上,同一列的相邻两个砖体1内的定位筒22相对,且位于上方灌浆筒21上的定位筒22插入下方的灌浆筒21内,从而对相邻的两个灌浆筒21进行定位,操作者在顶端砖体1内的灌浆筒21中注入水泥浆,使得水泥浆沿各个灌浆筒21向下流动,当水泥浆上升至出浆孔23处时,部分水泥浆便流入流道24内,待水泥浆凝固成水泥柱后,同一列的砖体1被串联在一起,起到了对砖体1间的加固,减小了砖体1在水平方向作用力下发生错位的可能性,同时水泥柱亦起到了承重的作用,流道24内的水泥浆与砖体1固结在一起,增加了砖体1自身的强度。

如图3所示,灌浆筒21内设有活塞26,将灌浆筒21的底端封住,活塞26上连接有一端延伸至灌浆筒21筒口处的细绳261,每层的砖体1堆砌结束后,操作者拉动细绳261将活塞26拉出,将施工过程中可能落入灌浆筒21内的杂物带出,以降低灌浆筒21被堵塞的可能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各个流道24内均设有三角型钢25,利于提高砖体1在流道24处的抗承载力。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