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防震减灾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建筑隔震支柱的防火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汶川8.0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和雅安芦山7.0级地震中,按照传统设计采用“硬抗”的建筑均不同程度的受到严重破坏,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能够有效的减轻地震对于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建筑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建筑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把房屋结构和基础隔离开来。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由地面传至基础,在向上部建筑物传递时,首先要通过隔震层,这时隔震层就能发挥隔震作用,地震波只有小部分能够传递至上部建筑结构中。
隔震装置内设有大量隔震橡胶,通过试验表明隔震橡胶支座受火0.5小时,支座力学性能改变小于1%,仍能满足使用要求;受火1小时,支座力性能明显劣化;受火1.5小时,支座完全失去使用功能。为此隔震装置的耐火性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传统的隔震装置要么没有考虑到耐火性的问题,要么在防火装置的设置上不科学,安装不便捷,连接不稳固,还存在所设置的防火装置反而影响到隔震装置的使用性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建筑隔震支柱的防火装置,解决了传统防火装置的设置上不科学,安装不便捷,连接不稳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防火装置为套设在减震基体外侧的防火圈,所述防火圈采用防火隔热材料制成,此防火圈在安装方式简便的同时,还通过将防火圈的下环通过螺栓d与下连接钢板固定连接,将防火圈的上环底端卡箍设置于螺栓d与减震基体之间,增加了防火圈与减震基体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建筑隔震支柱的防火装置,包括隔震支柱和防火圈,所述隔震支柱包括上连接钢板和下连接钢板,以及设置于上连接钢板和下连接钢板之间的减震基体,所述防火圈套设于减震基体外侧;
所述防火圈包括上环和下环,所述下环设置于上环底端;所述防火圈包括基础构件a和基础构件b,所述基础构件a和基础构件b的其中一个截面通过交错卡箍装置连接,另一截面通过合页装置连接;所述交错卡箍装置包括设于基础构件a上的卡箍凸起,以及设于基础构件b上的与卡箍凸起相匹配的卡箍凹槽。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防火装置,为套设在减震基体外侧的防火圈,所述防火圈采用防火隔热材料制成,所述防火圈的安装方式简便,只需从卡箍凸起和卡箍凹槽处分离开基础构件a和基础构件b,然后将防火圈套设于减震基体外侧,然后分别将上环与下环处的卡箍凸起和卡箍凹槽匹配连接,最后通过螺栓a和螺栓b将基础构件a和基础构件b整体固定连接固定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构件a的上环处的卡箍凸起,与基础构件b的上环处的卡箍凹槽为互相匹配的弧形结构a,且弧形结构a的轴线与防火圈的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还包括水平方向上贯穿弧形结构a的螺栓a。
由于上环的结构特点,即上环的高度较高且上环的厚度较薄,故而上环处的卡箍凸起和卡箍凹槽设置为交错卡箍结构,即基础构件a的上环处的卡箍凸起和基础构件b的上环处的卡箍凹槽均位于上环的内侧,且沿着上环的弧度设置;而相应的基础构件a的上环处的卡箍凸起旁边必不可少的有基础构件a的上环处的旁侧凹槽,相应的基础构件b的上环处的卡箍凹槽旁边必不可少的有基础构件b的上环处的旁侧凸起,所述旁侧凹槽和旁侧凸起均位于上环的外侧,且沿着上环的弧度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础构件a的下环处的卡箍凸起,与基础构件b的下环处的卡箍凹槽为互相匹配的弧形结构b,且弧形结构b的轴线与防火圈的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还包括水平方向上贯穿弧形结构b的螺栓b。
由于下环的结构特点,即下环的高度较低而下环的厚度较厚,故而下环处的卡箍凸起和卡箍凹槽设置为插入式结构,即基础构件b的下环处的卡箍凹槽设置于下环截面的中心处,基础构件a的下环处的卡箍凸起同样设置于下环截面的中心处,而基础构件a的下环处的卡箍凸起插入基础构件b的下环处的卡箍凹槽。此处的卡箍凸起和卡箍凹槽均沿着下环的弧度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环的外侧面至上环内侧面的距离,由上环顶面至上环底面逐渐增大。上环底面的面积大于上环顶面的面积,能够增大防火圈受力形变的临界值。
进一步地,所述上环的外侧面设置有螺旋环状凸起。当火灾发生时,火苗最先接触到的是螺旋状环状凸起,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的时间内保证防火圈的主体结构完好。
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钢板的顶端设有预埋钢板,还包括贯穿上连接钢板与预埋钢板的螺栓c,以及贯穿下连接钢板与下环的螺栓d。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d距离减震基体的水平距离,与上环底端的外侧面至上环底端的内侧面的距离相等。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防火圈的内侧面与减震基体的外侧面相贴合,即两者大小相等,然而为了进一步地保障防火圈不会因为螺栓a或者螺栓b的松动而导致防火圈松动,故而将防火圈的下环通过螺栓d与下连接钢板固定连接,且将防火圈的上环底端卡箍设置于螺栓d与减震基体之间,增加了防火圈与减震基体的连接稳定性。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建筑隔震支柱的防火装置,为套设在减震基体外侧的防火圈,所述防火圈采用防火隔热材料制成,此防火圈在安装方式简便的同时,还通过将防火圈的下环通过螺栓d与下连接钢板固定连接,将防火圈的上环底端卡箍设置于螺栓d与减震基体之间,增加了防火圈与减震基体的连接稳定性。
2.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建筑隔震支柱的防火装置,其中上环底面的面积大于上环顶面的面积,能够增大防火圈受力形变的临界值,防止由于上部建筑结构在地震发生时骤然增加的压力而导致防火装置和隔震支柱损坏。
3.本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建筑隔震支柱的防火装置,其中上环的外侧面设置有螺旋环状凸起;当火灾发生时,火苗最先接触到的是螺旋状环状凸起,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的时间内保证防火圈的主体结构完好。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火圈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防火圈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3是包含防火装置的减震支柱的示意图;
图4是包含防火装置的减震支柱的俯视角度示意图;
图中,11-上连接钢板、12-下连接钢板、2-预埋钢板、3-减震基体、41-螺栓c、42-螺栓d、51-上套筒、52-下套筒、6-锚杆、7-防火圈、71-上环、711-螺栓a、72-下环、721-螺栓b、73-基础构件a、74-基础构件b、75-合页装置、76-卡箍凸起、77-卡箍凹槽、78-螺旋环状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适用于建筑隔震支柱的防火装置,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包括隔震支柱和防火圈7,所述隔震支柱包括上连接钢板11和下连接钢板12,以及设置于上连接钢板11和下连接钢板12之间的减震基体3,所述防火圈7套设于减震基体3外侧;
所述防火圈7包括上环71和下环72,所述下环72设置于上环71底端;所述防火圈7包括基础构件a73和基础构件b74,所述基础构件a73和基础构件b74的其中一个截面通过交错卡箍装置连接,另一截面通过合页装置75连接;所述交错卡箍装置包括设于基础构件a73上的卡箍凸起76,以及设于基础构件b74上的与卡箍凸起76相匹配的卡箍凹槽77。
本实用新型设置的防火装置,为套设在减震基体3外侧的防火圈7,所述防火圈7采用防火隔热材料制成,所述防火圈7的安装方式简便,只需从卡箍凸起76和卡箍凹槽77处分离开基础构件a73和基础构件b74,然后将防火圈7套设于减震基体3外侧,然后分别将上环71与下环72处的卡箍凸起76和卡箍凹槽77匹配连接,最后通过螺栓a711和螺栓b721将基础构件a73和基础构件b747整体固定连接固定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补充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防火隔热材料为采用硅质材料或是钙质材料,然后与纤维材料、轻质骨料、黏合剂以及化学添加剂混合而成防火板材,其阻燃性能好,遇火不燃烧时间可达数小时以上,且质量轻、承载能力较好、耐久性好,没有老化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环保性好。
优选的,防火圈7的顶端和底端还可以覆盖一层防爆胶泥,防爆胶泥是采用具有阻燃性能的高分子聚合物与添加剂、增塑剂等经过配置而成,是一种无规则外型的胶泥状物。覆盖防爆胶泥,可以使得隔震支柱在震动下发挥作用时,不因隔震支柱的压缩而造成防火隔热材料的形变。
实施例3
如图2所示,所述基础构件a73的上环71处的卡箍凸起76,与基础构件b74的上环71处的卡箍凹槽77为互相匹配的弧形结构a,且弧形结构a的轴线与防火圈7的轴线平行。还包括水平方向上贯穿弧形结构a的螺栓a711。
由于上环71的结构特点,即上环71的高度较高且上环71的厚度较薄,故而上环71处的卡箍凸起76和卡箍凹槽77设置为交错卡箍结构,即基础构件a73的上环71处的卡箍凸起76和基础构件b74的上环71处的卡箍凹槽77均位于上环71的内侧,且沿着上环71的弧度设置;而相应的基础构件a73的上环71处的卡箍凸起76旁边必不可少的有基础构件a73的上环71处的旁侧凹槽,相应的基础构件b74的上环71处的卡箍凹槽77旁边必不可少的有基础构件b74的上环71处的旁侧凸起,所述旁侧凹槽和旁侧凸起均位于上环71的外侧,且沿着上环71的弧度设置。
所述基础构件a73的下环72处的卡箍凸起76,与基础构件b74的下环72处的卡箍凹槽77为互相匹配的弧形结构b,且弧形结构b的轴线与防火圈7的轴线平行。还包括水平方向上贯穿弧形结构b的螺栓b721。
由于下环72的结构特点,即下环72的高度较低而下环72的厚度较厚,故而下环72处的卡箍凸起76和卡箍凹槽77设置为插入式结构,即基础构件b74的下环72处的卡箍凹槽77设置于下环72截面的中心处,基础构件a73的下环72处的卡箍凸起76同样设置于下环72截面的中心处,而基础构件a73的下环72处的卡箍凸起76插入基础构件b74的下环72处的卡箍凹槽77。此处的卡箍凸起76和卡箍凹槽77均沿着下环72的弧度设置。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实施例1的补充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包括隔震支柱和防火圈7,所述隔震支柱包括上连接钢板11和下连接钢板12,以及设置于上连接钢板11和下连接钢板12之间的减震基体3,所述防火圈7套设于减震基体3外侧;
所述上连接钢板11的顶端设有预埋钢板2,还包括贯穿上连接钢板11与预埋钢板2的螺栓c41,以及贯穿下连接钢板12与下环72的螺栓d42。
所述螺栓d42距离减震基体3的水平距离,与上环71底端的外侧面至上环71底端的内侧面的距离相等。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防火圈7的内侧面与减震基体3的外侧面相贴合,即两者大小相等,然而为了进一步地保障防火圈7不会因为螺栓a711或者螺栓b721的松动而导致防火圈7松动,故而将防火圈7的下环72通过螺栓d与下连接钢板12固定连接,且将防火圈7的上环71底端卡箍设置于螺栓d42与减震基体3之间,增加了防火圈7与减震基体3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