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楼板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钢筋桁架楼板的做法是先是搭建筑模板后浇混凝土,建筑结构做好了后再进行grg(glassfiberreinforcedgypsum,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吊顶的安装,结构与装饰分开作业的,这样就需要进行现场作业,生产周期长、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楼板支撑结构,能够实现装饰与支撑结构同步作业,不需要浇筑混凝土后再进行现场装饰作业,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楼板支撑结构,包括桁架组件和模壳本体,所述桁架组件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模壳本体内,所述桁架组件与所述模壳本体之间具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预留空间,所述模壳本体背离所述桁架组件的一侧为装饰面。
进一步地,所述模壳本体包括grg(glassfiberreinforcedgypsum,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板、grc(glassfiberreinforcedconcrete,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板、frp(fiberreinforcedpolymer/plastic,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当所述模壳本体包括grg板时,所述模壳本体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支撑层组,所述支撑层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毛毡层、玻璃纤维层和网格布层,所述毛毡层以及所述玻璃纤维层均浸有石膏浆。
进一步地,所述模壳本体还包括设于所述grg板、所述grc板或者所述frp板上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桁架组件包括多个预埋件以及多个桁架本体,每一个所述预埋件与至少一个所述桁架本体连接,每一个所述桁架本体与多个所述预埋件连接,所述预埋件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模壳本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预埋件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桁架本体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预埋件包括第一预埋杆、弯折杆以及多个连接杆,所述第一预埋杆预埋在所述模壳本体内,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一预埋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桁架本体连接,所述弯折杆位于所述第一预埋杆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预埋件包括与所述桁架本体连接的第二预埋杆,所述第二预埋杆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模壳本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桁架本体包括支撑筋组件以及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固定杆,所述支撑筋组件与多个所述固定杆连接用于限定多个所述固定杆的相对位置,至少两个所述固定杆与所述预埋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筋组件至少部分预埋在所述模壳本体内。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固定杆的两端设有用于连接各个所述固定杆的连接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楼板支撑结构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楼板支撑结构中桁架组件直接预埋在模壳本体上,且桁架组件与模壳本体之间具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预留空间,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直接将混凝土浇筑到预留空间中,浇筑完成后,由于模壳本体背离桁架组件的一侧为装饰面,不需要再进行装饰层的作业,实现装饰与支撑结构同步作业。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楼板支撑结构能够实现装饰与支撑结构同步作业,既具有支撑功能又具有装饰功能,不需要浇筑混凝土后再进行现场装饰作业,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楼板支撑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预埋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桁架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楼板支撑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桁架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壳本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标:1-桁架组件;11-预埋件;111-第一预埋杆;112-弯折杆;113-连接杆;114-第二预埋杆;12-桁架本体;121-支撑筋组件;122-固定杆;123-连接筋;2-模壳本体;21-支撑层组;211-毛毡层;212-玻璃纤维层;213-网格布层;22-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楼板支撑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a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预埋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桁架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楼板支撑结构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b处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桁架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壳本体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楼板支撑结构,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桁架组件1和模壳本体2,桁架组件1至少部分预埋在模壳本体2内,桁架组件1与模壳本体2之间具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预留空间,模壳本体2背离桁架组件1的一侧为装饰面。
上述楼板支撑结构中桁架组件直接预埋在模壳本体上,且桁架组件与模壳本体之间具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预留空间,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直接将混凝土浇筑到预留空间中,浇筑完成后,由于模壳本体背离桁架组件的一侧为装饰面,不需要再进行装饰层的作业,实现装饰与支撑结构同步作业。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实施例提供的楼板支撑结构能够实现装饰与支撑结构同步作业,既具有支撑功能又具有装饰功能,不需要浇筑混凝土后再进行现场装饰作业,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壳本体2可以包括grg板,grg板是预铸式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其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并且其质量轻不易开裂。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模壳本体2可以包括grc板,grc是一种以耐碱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水泥砂浆为基体材料的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其装饰效果好,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模壳本体2可以包括frp板,frp又称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其质量轻而硬,耐腐蚀。
具体地,当模壳本体2包括grg板时,如图8所示,模壳本体2包括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支撑层组21,支撑层组2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毛毡层211、玻璃纤维层212和网格布层213,毛毡层211以及玻璃纤维层212均浸有石膏浆。
在施工过程中,首先铺设浸湿有石膏浆的毛毡层211,随后使用同轴喷枪向毛毡层211上喷射带有石膏浆的玻璃纤维,形成玻璃纤维层212;随后使用滚筒压实玻璃纤维层212,再在玻璃纤维层212上铺设网格布层213;随后使用滚筒压实网格布层213,形成第一支撑层组;随后可以将桁架组件1放置在该第一支撑层组上再进行第二支撑层组的铺设,为了加强模壳本体2的强度也可以在第二支撑层组上继续铺设一层至多层支撑层组,当然也可以铺设两层及以上的支撑层组21后再将桁架组件1放置在多层支撑层组上,随后再铺设至少一层支撑层组,以将至少部分桁架组件1埋设于模壳本体2内。上述结构能够保证模壳本体2具有牢固的结构,抗变形能力强。
因此,模壳本体2可以包括层叠设置两层、三层、四层、五层等支撑层组21,为了避免模壳本体2的重量过大,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模壳本体2包括层叠设置两层支撑层组21。
需要说明的是,模壳本体2的厚度不宜过厚,厚度过厚会导致模壳本体2的重量增加,不方便工人的搬运,其厚度小于15mm即可。优选地,模壳本体2的厚度可以为10-15mm,不需要使用吊车或塔吊进行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壳本体还包括设于grg板、grc板或者frp板上的加强筋22。以模壳本体包括grg板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加强筋22可以沿着grg板的横向设置,如图5至图7所示,加强筋22也可以沿着grg板的纵向设置。桁架组件1可以穿过加强筋22预埋在grg板内,也可以直接预埋在加强筋22内。加强筋22的设置能够使得模壳本体的结构更加的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桁架组件1包括多个预埋件11以及多个桁架本体12,每一个预埋件11与至少一个桁架本体12连接,每一个桁架本体12与多个预埋件11连接,预埋件11至少部分预埋在模壳本体2内。
上述桁架组件1结构牢固,由于每一个预埋件11与至少一个桁架本体12连接,因此当预埋件11与多个桁架本体12连接时,预埋件11能够限定各个桁架本体12之间的相对位置,同时桁架本体12也能够通过多个预埋件稳定的预埋在模壳本体2上。
根据预埋件11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4所示,预埋件1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桁架本体12的长度方向,使得桁架组件1的排列更有序,由于通常桁架组件1朝向模壳本体2的投影为矩形,上述设置更方便桁架组件1的装配。
或者预埋件11的长度方向与桁架本体12的长度方向之间也可以呈一个非90°的夹角。
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3所示,预埋件11包括第一预埋杆111、弯折杆112以及多个连接杆113,第一预埋杆111预埋在模壳本体2内,连接杆113一端与第一预埋杆连接,另一端与桁架本体12连接,弯折杆112位于第一预埋杆的端部。
当需要将预埋件11与桁架本体12进行连接时,可以将连接杆113远离第一预埋杆111的一端与桁架本体12进行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螺钉连接等连接方式,为了使得连接杆113能够牢固的与桁架本体12进行连接,连接杆113远离第一预埋杆111的一端与桁架本体12焊接。
当需要将预埋件11预埋在模壳本体2内时,首先将预埋件11放置在某一层支撑层组21上,使得第一预埋杆111与该支撑层组21相抵,随后通过弯折杆112限定预埋件11相对于该支撑层组21的位置,随后在第一预埋杆111上铺设至少一层支撑层组21以将第一预埋杆111预埋在模壳本体2内。
其中,第一预埋杆111沿第一方向延伸,即第一预埋杆111的轴线方向为预埋件11的长度方向。如图3所示,连接杆113长度远小于第一预埋杆111的长度,且连接杆113的轴线垂直于第一预埋杆111的轴线,更方便连接杆113与桁架本体12进行连接。
其中,弯折杆112包括第一弯折杆和第二弯折杆,第一弯折杆分别与第一预埋杆111和第二弯折杆连接,第一弯折杆的轴线与第一预埋杆111呈一定夹角,第二弯折杆的轴线与第一弯折杆呈一定夹角。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弯折杆的轴线垂直于第一预埋杆111的轴线,第二弯折杆的轴线垂直于第一弯折杆的轴线,且第二弯折杆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预埋杆111的延伸方向相反。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二中,如图5至图7所示,预埋件11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桁架本体12的长度方向,相邻的两个桁架本体12之间通过预埋件11进行连接,且处于最外侧的桁架本体12远离其他桁架本体12的一侧连接有多个预埋件11,该多个预埋件11用于与外界物体连接以限定桁架本体12相对于模壳本体2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二中,如图6和图7所示,预埋件11包括与桁架本体12连接的第二预埋杆114,第二预埋杆114至少部分预埋在模壳本体2内。
以图6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在装配时,相邻的两个桁架本体12之间通过第二预埋杆114连接,第二预埋杆114埋设于加强筋22内,处于最外侧的桁架本体12远离其他桁架本体12的一侧连接有多个第二预埋杆114,第二预埋杆114埋设于另一个加强筋22内,桁架组件1通过埋设于加强筋22上,实现与grg板、grc板或者frp板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为了使得桁架本体12具有良好的强度,桁架本体12包括支撑筋组件121以及相互平行设置的多个固定杆122,支撑筋组件121与多个固定杆122连接用于限定多个固定杆122的相对位置,至少两个固定杆122与预埋件11连接。
具体地,桁架本体12可以包括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等多个固定杆12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桁架本体12包括三个固定杆122。
具体地,支撑筋组件121可以包括两个、三个、四个等多个子支撑筋。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筋组件121包括两个子支撑筋。
以图2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支撑筋组件121包括三个固定杆122、两个子支撑筋,三个固定杆122分别为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两个子支撑筋分别为第一子支撑筋和第二子支撑筋。三个固定杆122之间通过支撑筋组件121进行连接,其中,第一子支撑筋分别与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连接,另一个子支撑筋分别与第二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连接。具体地,两个子支撑筋对称设于第二固定杆的两侧,两个子支撑筋限定了三个固定杆122之间的相对位置。当桁架本体12与预埋件11进行连接时,第一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与预埋件11中的连接杆113连接。
其中,子支撑筋可以呈波浪形弯曲,增加了子支撑筋与固定杆122之间的连接点。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筋组件121可以不埋设于模壳本体2内,也可以部分埋设于模壳本体2内。当预埋件11包括第一预埋杆111、弯折杆112以及多个连接杆113时,如图2所示,支撑筋组件121可以不埋设于模壳本体2内,支撑筋组件121与连接杆113连接,连接杆113与预埋在加强筋22内的第一预埋杆111连接,从而实现支撑筋组件121与模壳本体2的连接;当预埋件11包括第二预埋杆114时,如图6所示,支撑筋组件121部分埋设于模壳本体2内,具体地,支撑筋组件121靠近加强筋22的一端设有预埋部,预埋部与第二预埋杆114共同埋设于加强筋22内,从而实现支撑筋组件121与模壳本体2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桁架本体12具有更好的强度,多个固定杆122的两端均设有用于连接各个固定杆122的连接筋123,连接筋123能够进一步加强桁架本体12的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凡是能够加强桁架本体12强度的结构都可以是上述实施例所提及的连接筋123,例如:连接筋可以包括一环形筋条,或者可以包括多条相互连接的筋条,等等。
具体地,连接筋123包括第一连接筋和第二连接筋,以图2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第一连接筋的延伸方向平行于预埋件11的长度方向,第一连接筋分别与第一固定杆和第三固定杆连接;第二连接筋垂直于第一连接筋,且第二连接筋分别与第一连接筋和第二固定杆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