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临边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13669发布日期:2020-07-29 01:45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临边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临边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完全完成修建,会出现大量易坠落位置,例如楼梯周围,高层建筑边缘,或是市政工程中下水道维护或电缆维护位置周边,都是容易坠落位置,因此需要安装临边防护装置来保护施工人员以及路过施工位置的行人,起到警示作用。现有的临边防护较常用的是将立柱利用扣件连接搭建,再安装防护网而成,防护网与立柱之前通过角码连接。安装完毕之后防护网与立柱之间无法发生转动,安装位置的立柱和防护网上需要安装不同的角码,例如直条角码、直角角码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设置多个立柱,且立柱与角码焊接,导致有的立柱只能使用在固定的地方,增加了使用成本。需要对临边防护装置进行拆除时,需要先将立柱与地面拆除,再将立柱与防滑网拆卸,只能依次拆卸,二次使用时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繁琐、使用不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由于角码通常是与防滑网或立柱焊接,不可拆除,而角码的角度是固定的,导致有点防护网和立柱只能用于特定的位置,无法根据需要调整,使用不便。在阳台栏杆、二次结构浇筑时安装临边防护装置时,需要整体拆卸,缺乏部分拆卸工序,且拆卸时容易发生零部件丢失的现象。同时,角码焊接处常因到达疲劳而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过减少立柱的使用来减小使用成本、便于安装和拆卸的临边防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临边防护装置,包括连接装置和至少一个防护网主体;所述防护网主体包括框架,所述框架由中空的圆形管道拼接而成,防护网主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临边防护装置的边框为圆管状,临边防护网主体之间通过转动装置转动连接,所述临边防护装置由多块防护网主体组装而成时可折叠。在进行拆卸时,将防护网主体与墙体分离后,可将所述临边防护装置折叠,便于运输或存储,无需逐块拆卸,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二次使用时,只需根据使用需要,选取相应数量的防护网主体,将该部分临边防护装置的一侧与其他部分拆卸,无需逐块拆卸后再逐块组装,操作简单,拆装过程中需要拆装的零部件少,可有效避免因为反复多次拆装导致的零部件丢失,使用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连接装置和用于将所述防护网主体与墙体相连接的圆管连墙器,所述圆管连墙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框架转动连接;所述圆管连墙器包括端头和与所述端头螺纹连接的连接杆,所述端头为t字形结构,所述端头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侧与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端头的一端与墙体相连接;所述防护网主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临边防护装置安装步骤如下:

s1.在墙体上安装所述圆管连墙器;

s2.在一块防护网主体的一侧安装另一块防护网主体,利用所述连接装置将两块防护网主体相连接,若有多块防护网主体,则利用所述连接装置将相邻的防护网主体相连接;

s3.利用所述连接装置将位于两端的防护网主体与墙体相连接。

只需要使用一块所述防护网主体时,利用连接装置将该防护网主体的两侧与圆管连墙器相连接即可。在安装过程中,先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打入墙体中,然后将所述端头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接,再将利用所述连接装置将所述端头与所述框架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临边防护装置通过圆管连墙器将防护网主体安装在墙体上,与现有的临边防护装置相比,减少了立柱的使用,有利于减少使用成本,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网主体与墙体转动连接,可有效减少连接部位因疲劳而断裂的现象。

更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组和第二连接管,所述框架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组,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组包括两个第一连接管,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组内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管之间存在一安装间隙;所述框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安装间隙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相配合;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为中空结构。

所述连接装置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相配合,同时所述第二连接管也用于与所述连接装置相配合。在安装时,将一块防护网主体上所设置的第二连接管放置到与之相邻的防护网主体上所设置的安装间隙内。所述连接装置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组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后,将所述第一连接管组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端头包括用于与所述连接装置相配合的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圆管,所述连接圆管远离所述第三连接管的一侧与所述连接杆螺纹连接。

所述连接圆管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连接管道的轴线垂直。所述第三连接管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三连接管用于与所述安装间隙相配合。在安装时,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打入墙体中,然后将所述连接圆管与所述连接杆相连接,再将位于一端所述防护网主体上所设置的安装间隙与所述第三连接管相对应,将所述第三连接管设置到所述安装间隙内,所述连接装置穿过第一连接管组和所述第三连接管后,将所述框架和所述圆管连墙器相连接。在安装另一端时,将所述连接杆打入墙体,将连接圆管与该连接杆相连接,再将位于另一端的防护网主体上所设置第二连接管设置到所述第三连接管上方或下方,最后利用所述连接装置将该防护网主体与该圆管连墙器相连接。

更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装置包括立柱和连接装置,所述立柱为圆柱状结构,所述立柱与所述框架转动连接,所述立柱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与所述框架可拆卸连接;所述防护网主体之间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转动连接。

将所述临边防护装置设置在基坑等周围时,即需要利用所述临边防护装置将基坑等围起来时。先将立柱设置在拐角处,然后再将防护网主体与所述立柱相连接即可。本实用新型的临边防护装置只需要在拐角处设置立柱,其他位置的防护网主体中间无需设置立柱,大大减少了立柱的使用,减少了使用成本。

在安装过程中,可根据需调整防护网主体与立柱之间的角度,每个防护网主体和立柱可设置在任意位置,使用方便。同时,在进行拆卸时,将立柱与地面分离后,可将所述临边防护装置折叠,便于运输或存储,无需逐块拆卸,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二次使用时,只需根据使用需要,选取相应数量的钢护网主体和立柱,将该部分临边防护装置的一侧与其他部分拆卸,无需逐块拆卸后再逐块组装,操作简单,拆装过程中需要拆装的零部件少,可有效避免因为反复多次拆装导致的零部件丢失,使用方便。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立柱和防护网主体转动连接,可有效减少连接部位因疲劳而断裂的现象。

更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组和第二连接管,所述框架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管组,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组包括两个第一连接管,每个所述第一连接管组内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管之间存在一安装间隙;所述框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管,所述安装间隙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相配合;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为中空结构;所述立柱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管组,所述立柱的另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立柱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用于与所述框架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相配合,所述立柱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管用于与所述框架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相配合。

在安装时,所述立柱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侧与所述框架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侧相连接,所述立柱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侧与所述框架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侧相连接。安装时,将所述立柱上所述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管设置在所述框架上的安装间隙内,然后利用所述连接装置将其连接。在所述临边防护装置的另一端安装所述立柱时,将所述框架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管设置在所述立柱上的所述安装间隙内,再用所述连接装置将所述框架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立柱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组相连接即可。所述框架上所设置的第二连接管和所述第一连接管组数量相同,且所述安装间隙的中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中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立柱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组、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框架相配合。

更进一步的,所述立柱的一端设置有方形的底座,所述底座上等间距设置有至少2个安装孔。

所述底座所在的一端为所述临边防护装置的所述底座用于增加所述立柱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所述安装孔,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使用需要,利用螺栓等将所述底座与地面相连接,使得所述立柱更加的稳定。

更进一步的,所述框架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横向支撑杆,所述框架的中部位置还设置有竖向支撑杆,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两端与所述框架相连接,所述竖向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与所述框架相连接,所述竖向支撑杆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与所述横向支撑杆相连接;所述框架的空腔内还设置有网板和铁板,所述网板设置在所述横向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铁板设置在所述横向支撑板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

所述网板用于将所述框架位于所述横向支撑杆上方的空腔填满,所述铁板用于将所述框架位于所述横向支撑杆下方的空腔填满。

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装置为圆柱状结构,所述连接装置的一端设置有的第一端头,所述连接装置远离所述第一端头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

所述螺母的轴线与所述连接装置的轴线相垂直。在安装过程中,握住所述连接装置的第一端头,将所述连接装置从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连接管组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中,所述连接装置靠近所述底座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连接管外,最后将所述螺母安装到所述连接装置远离所述第一端头的一端即可。

所述安装间隙的高度为15~20mm,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高度为10mm。

所述圆形管道、所述横向支撑杆和所述竖向支撑杆的直径为30mm,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高度为15mm,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直径为5mm,所述铁板的尺寸为200*1500mm,所述底座的尺寸为120*120*1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临边防护装置的边框为圆管状,临边防护网主体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转动连接,所述临边防护装置由多块防护网主体组装而成时可折叠。在进行拆卸时,将防护网主体与墙体分离后,可将所述临边防护装置折叠,便于运输或存储,无需逐块拆卸,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防护网主体之间无需设置立柱,减少了立柱的使用,有利于减少使用成本。二次使用时,只需根据使用需要,选取相应数量的防护网主体,将该部分临边防护装置的一侧与其他部分拆卸,无需逐块拆卸后再逐块组装,操作简单,拆装过程中需要拆装的零部件少,可有效避免因为反复多次拆装导致的零部件丢失,使用方便。新型的防护网主体与墙体转动连接,可有效减少连接部位因疲劳而断裂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左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立柱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例2的正视图。

图8是图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圆管连墙器的爆炸图。

图中:1-框架;2-网板;3-铁板;4-立柱;5-第一连接管;6-第二连接管;7-圆管连墙器;8-连接装置;11-竖向支撑杆;12-横向支撑杆;41-底座;71-第三连接管;72-连接圆管;73-连接杆;81-第一端头;82-螺母;411-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6、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临边防护装置,包括转动装置和6个防护网主体;防护网主体包括框架1,框架1由中空的圆形管道拼接而成,防护网主体之间通过转动装置转动连接。

转动装置包括4个立柱4和连接装置8,立柱4为圆柱状结构,立柱4与框架1转动连接,立柱4通过连接装置8与框架1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的临边防护装置设置在基坑周围时,即利用临边防护装置将基坑围起来时。先将立柱4设置在拐角处,然后再将防护网主体与立柱4相连接即可。本实施例的临边防护装置只需要在拐角处设置立柱4,其他位置的防护网主体中间无需设置立柱4,大大减少了立柱4的使用,减少了使用成本。

在安装过程中,可根据需调整防护网主体与立柱4之间的角度,每个防护网主体和立柱4可设置在任意位置,使用方便。同时,在进行拆卸时,将立柱4与地面分离后,可将临边防护装置折叠,便于运输或存储,无需逐块拆卸,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二次使用时,只需根据使用需要,选取相应数量的钢护网主体和立柱4,将该部分临边防护装置的一侧与其他部分拆卸,无需逐块拆卸后再逐块组装,操作简单,拆装过程中需要拆装的零部件少,可有效避免因为反复多次拆装导致的零部件丢失,使用方便。同时,本实施例的立柱4和防护网主体转动连接,可有效减少连接部位因疲劳而断裂的现象。

框架1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管5组,每个第一连接管5组包括两个第一连接管5,每个第一连接管5组内的两个第一连接管5之间存在一安装间隙;框架1远离第一连接管5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管6,安装间隙用于与第二连接管6相配合;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均为中空结构;立柱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连接管5组,立柱4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管6,立柱4上所设置的第一连接管5用于与框架1上所设置的第二连接管6相配合,立柱4上所设置的第二连接管6用于与框架1上所设置的第一连接管5相配合。

在安装时,立柱4设置有第二连接管6的一侧与框架1设置有第一连接管5的一侧相连接,立柱4设置有第一连接管5的一侧与框架1设置有第二连接管6的一侧相连接。安装时,将立柱4上设置的第二连接管6设置在框架1上的安装间隙内,然后利用连接装置8将其连接。在临边防护装置的另一端安装立柱4时,将框架1上所设置的第二连接管6设置在立柱4上的安装间隙内,再用连接装置8将框架1上所设置的第二连接管6与立柱4上所设置的第一连接管5组相连接即可。框架1上所设置的第二连接管6和第一连接管5组数量相同,且安装间隙的中点与第二连接管6的中点位于同一直线上。立柱4上所设置的第一连接管5组、第二连接管6与框架1相配合。

立柱4的一端设置有方形的底座41,底座41上等间距设置有4个安装孔411。

底座41所在的一端为临边防护装置的底座41用于增加立柱4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底座41上设置有安装孔411,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使用需要,利用螺栓等将底座41与地面相连接,使得立柱4更加的稳定。

框架1靠近底座41的一端设置有横向支撑杆12,框架1的中部位置还设置有竖向支撑杆11,横向支撑杆12的两端与框架1相连接,竖向支撑杆11远离底座41的一端与框架1相连接,竖向支撑杆11靠近底座41的一端与横向支撑杆12相连接;框架1的空腔内还设置有网板2和铁板3,网板2设置在横向支撑杆12远离底座41的一端,铁板3设置在横向支撑板靠近底座41的一侧。

网板2用于将框架1位于横向支撑杆12上方的空腔填满,铁板3用于将框架1位于横向支撑杆12下方的空腔填满。

连接装置8为圆柱状结构,连接装置8的一端设置有的第一端头81,连接装置8远离第一端头81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母82。连接装置8为螺栓。

螺母82的轴线与连接装置8的轴线相垂直。在安装过程中,握住连接装置8的第一端头81,将连接装置8从远离底座41的一端插入第一连接管5组和第二连接管6中,连接装置8靠近底座41的一端伸出第一连接管5外,最后将螺母82安装到连接装置8远离第一端头81的一端即可。

安装间隙的高度为15~20mm,第一连接管5的高度为10mm。

圆形管道、横向支撑杆12和竖向支撑杆11的直径为30mm,第一连接管5的高度为15mm,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的直径为5mm,铁板3的尺寸为200*1500mm,底座41的尺寸为120*120*10mm。

实施例2:

如图6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临边防护装置,包括转动装置和2个防护网主体;防护网主体包括框架1,框架1由中空的圆形管道拼接而成,防护网主体之间通过转动装置转动连接。

转动装置包括连接装置8和用于将防护网主体与墙体相连接的圆管连墙器7,圆管连墙器7通过连接装置8与框架1转动连接;圆管连墙器7包括端头和与端头螺纹连接的连接杆73,端头为t字形结构,端头远离连接杆73的一侧与框架1可拆卸连接,连接杆73远离端头的一端与墙体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临边防护装置安装步骤如下:

s1.在墙体上安装圆管连墙器7;

s2.在一块防护网主体的一侧安装另一块防护网主体,利用连接装置8将两块防护网主体相连接,若有多块防护网主体,则利用连接装置8将相邻的防护网主体相连接;

s3.利用连接装置8将位于两端的防护网主体与墙体相连接。

只需要使用一块防护网主体时,利用连接装置8将该防护网主体的两侧与圆管连墙器7相连接即可。在安装过程中,先将连接杆73的一端打入墙体中,然后将端头与连接杆73相连接,再将利用连接装置8将端头与框架1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临边防护装置通过圆管连墙器7将防护网主体安装在墙体上,与现有的临边防护装置相比,减少了立柱4的使用,有利于减少使用成本,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本实施例的防护网主体与墙体转动连接,可有效减少连接部位因疲劳而断裂的现象。

框架1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管5组,每个第一连接管5组包括两个第一连接管5,每个第一连接管5组内的两个第一连接管5之间存在一安装间隙;框架1远离第一连接管5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管6,安装间隙用于与第二连接管6相配合;第一连接管5和第二连接管6均为中空结构。

连接装置8用于与第一连接管5相配合,同时第二连接管6也用于与连接装置8相配合。在安装时,将一块防护网主体上所设置的第二连接管6放置到与之相邻的防护网主体上所设置的安装间隙内。连接装置8穿过第一连接管5组和第二连接管6后,将第一连接管5组和第二连接管6相连接。

端头包括用于与连接装置8相配合的第三连接管71,第三连接管7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圆管72,连接圆管72远离第三连接管71的一侧与连接杆73螺纹连接。

连接圆管72的轴线与第三连接管71道的轴线垂直。第三连接管71为中空结构,第三连接管71用于与安装间隙相配合。在安装时,将连接杆73的一端打入墙体中,然后将连接圆管72与连接杆73相连接,再将位于一端防护网主体上所设置的安装间隙与第三连接管71相对应,将第三连接管71设置到安装间隙内,连接装置8穿过第一连接管5组和第三连接管71后,将框架1和圆管连墙器7相连接。在安装另一端时,将连接杆73打入墙体,将连接圆管72与该连接杆73相连接,再将位于另一端的防护网主体上所设置第二连接管6设置到第三连接管71上方或下方,最后利用连接装置8将该防护网主体与该圆管连墙器7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