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3736发布日期:2020-06-17 01:25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建筑业飞速发展。当前,以预制装配式建筑为特征的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领域实现低碳、可持续化发展的关键途径之一。

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对于预制和装配施工效率以及服役力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预制板之间的连接固定在整个连接工程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预制板的每一连接侧面上都伸出一段预先浇注的连接用搭接筋,目前,多块相垂直的预制板的连接固定是先采用汽车吊或塔吊将其中一块预制板托起,吊装移动至待安装位置,再采用汽车吊或塔吊将其他预制板依次托起到达待安装位置旁,通过水平移动进一步校准安装位置以避免与前面安放的预制板的搭接筋碰撞干扰,最后通过构造柱与各预制板上的搭接筋进行绑扎固定、封模和浇注。

现有技术在对多块相互垂直的预制板进行连接时,在吊装过程中需要对后吊装的预制板进行多次水平校准,从而降低了预制板连接速度和准确度,另外,各预制板搭接筋之间会产生摩擦,这也会磨损搭接筋。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该预制板连接结构能提高吊装速度,解决现有搭接筋之间的摩擦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多块预制板间的连接速度和精准度,优化了现有预制板连接结构。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包括:

构造柱;

第一预制板,所述第一预制板设有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埋设有套筒,所述套筒的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平齐;

第二预制板,所述第二预制板设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邻且垂直,所述第二端面埋设有搭接筋,所述搭接筋与所述构造柱连接;及

螺栓,所述螺栓一端固定在所述套筒内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构造柱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端面最上端的所述套筒的高度与所述第二端面最上端的所述搭接筋的高度相等。

可选地,所述套筒为多个且成列设置,多个所述套筒沿所述第一端面纵向等间距分布。

可选地,所述套筒设置有至少两组且横向并排设置,每组所述套筒均设有多个且成列设置,多个所述套筒沿所述第一端面纵向等间距分布。

可选地,所述构造柱包括:

竖直钢筋,所述竖直钢筋为多根;

箍筋,所述箍筋为多个且沿所述竖直钢筋纵向间隔分布,每个所述箍筋均与多根所述竖直钢筋连接,多根所述竖直钢筋沿所述箍筋内侧周向均匀分布。

可选地,每个所述套筒处均对应设置有所述箍筋,所述螺栓的一端穿过相邻两个所述竖直钢筋之间的间隙,并支撑连接于所述箍筋下方。

可选地,每个所述搭接筋处均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箍筋,且每个所述搭接筋的一端与对应所述箍筋连接。

可选地,所述构造柱与所述第一预制板和/或所述第二预制板等高。

可选地,所述第二预制板为两块,两块所述第二预制板位于所述构造柱相对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搭接筋设置有至少两组且横向并排设置,每组所述搭接筋均设有多个,且多个所述搭接筋沿所述第二端面纵向均匀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通过在第一预制板的第一端面上预埋套筒且套筒的端面与第一端面平齐,在吊装第一预制板于第二预制板一侧时,套筒的设置避免了其与搭接筋之间的干涉,只需将第一预制板从第二预制板上方垂直向下吊装,无需多次水平校准第一预制板,从而提高了多块预制板间的连接速度和精准度,优化了现有预制板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预制板连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预制板连接结构a-a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预制板连接结构b-b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种预制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三种预制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四种预制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五种预制板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

1、构造柱;11、竖直钢筋;12、箍筋;2、第一预制板;21、第一端面;22、套筒;3、第二预制板;31、第二端面;32、搭接筋;4、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一端”、“另一端”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一端”和“另一端”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现有技术在对多块相邻预制板进行连接时,在吊装过程中需要对后吊装的预制板进行多次水平校准,从而降低了预制板连接速度和准确度,另外,各预制板搭接筋之间会产生摩擦,这也会磨损搭接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预制板连接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预制板连接结构a-a的剖视图,上述预制板连接结构包括构造柱1、与构造柱1相连接的第一预制板2和第二预制板3、螺栓4,第一预制板2和第二预制板3垂直设置,螺栓4一端与第一预制板2固定且其另一端与构造柱1连接。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预制板2设有一个第一端面21,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上述第一端面21也可以设置有两个,此时两个第一端面21设置于第一预制板2相对的两侧。优选地,在该第一端面21上埋设有多个成一列分布的套筒22且套筒22的端面与该第一端面21平齐,多个套筒22沿第一端面21纵向均匀分布,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筒22也可设为两列沿第一端面21纵向均匀分布。进一步地,螺栓4可通过螺纹或焊接方式固定于每个套筒22内,可选地,螺栓4伸入套筒22的深度可根据情况而定,可全伸也可半伸。上述方案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只要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实施例联想到的其他实施方式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中。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技术方案,如图3所示,上述第二预制板3设有一个第二端面31,第一端面21与第二端面31相邻且垂直,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端面31也可以是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预制板3相对的两侧;可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该第二端面31埋设有搭接筋32,搭接筋32为两组且横向并排设置,具体地,每一组搭接筋32设置为多个且多个搭接筋32沿第二端面31纵向均匀分布。对于搭接筋32的设置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给出的方案。

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预制板2高于第二预制板3,可选地,第一预制板2的高度也可低于或等于第二预制板3的高度。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当第一预制板2高于第二预制板3时,第一端面21最上端的套筒22的高度与第二端面31最上端的搭接筋32的高度相等,此种设计保证第一端面21预埋有足够的套筒22,优选地,对于第一端面21超出第二端面31高度的部分依旧预埋搭接筋32。可选地,当第一预制板2高度与第二预制板3相等或第一预制板2低于第二预制板3时,则第一端面21全部预埋套筒22。此种设置既通过埋设套筒22方式解决多块预制板吊装时水平校准以及搭接筋32摩擦问题,又保留了不受干涉的搭接筋32,节省了螺栓4拧入套筒22的人工成本。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构造柱1与第一预制板2等高;在其他实施例中,构造柱1也可与第二预制板3等高或与第一预制板2和第二预制板3同时等高。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构造柱1包括四根竖直钢筋11和多个形状为矩形的箍筋12,四根竖直钢筋11沿箍筋12内侧四角分布并与箍筋12四角通过铁丝固定;可选地,竖直钢筋11与箍筋12也可通过钢丝或焊接方式固定;优选地,多个箍筋12沿上述竖直钢筋11纵向均匀间隔分布。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竖直钢筋11数量也可设为八根,箍筋12也不局限于本实施例的矩形也可设为圆形,相应地,八根竖直钢筋11可沿圆形的箍筋12内侧周向均匀分布。对于竖直钢筋11与箍筋12的设置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只要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实施例联想到的其他实施方式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中。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套筒22处均对应设置有形状为矩形的箍筋12;进一步地,每个螺栓4一端固定在套筒22内且其另一端穿过相邻两个竖直钢筋11之间的间隙,并支撑连接于箍筋12下方,可选地,螺栓4与箍筋12可通过焊接或铁丝绑扎等方式固定。该设置既能通过螺栓4将第一预制板2与构造柱1连接在一起,同时螺栓4还能对构造柱1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螺栓4与箍筋12的位置关系和连接方式等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实施例联想到的其他设置方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作为本实施例优选的技术方案,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两个搭接筋32均对应设置有一个箍筋12且每两个搭接筋32均与一个箍筋12连接;具体地,每两个搭接筋32分别连接在一个箍筋12的两侧;优选地,搭接筋32与箍筋12可通过铁丝、钢丝或焊接等方式固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预制板连接结构,在第一预制板2的第一端面21上预埋套筒22且套筒22的端面与第一端面21平齐,在吊装第一预制板2于第二预制板3一侧时,套筒22的设置避免了其与搭接筋32之间的干涉,只需将第一预制板2从第二预制板3上方垂直向下吊装,无需多次水平校准第一预制板2,从而提高了多块预制板间的连接速度和精准度,采用螺栓4进一步实现第一预制板2与构造柱1的连接固定,优化了现有预制板连接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预制板连接结构中对构造柱1、第一预制板2和第二预制板3的设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1)具体如图1所示,构造柱1、第一预制板2和第二预制板3均设为一个,第一预制板2和第二预制板3相邻且均位于构造柱1一侧。

2)具体如图4所示,构造柱1设为一个,第一预制板2设为一个位于构造柱1一侧,第二预制板3设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构造柱1相对的两侧。

3)具体如图5所示,第一预制板2设为一个,构造柱1设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预制板2相对的两侧,第二预制板3设为两个且分别位于两个构造柱1的一侧。

4)具体如图6所示,第一预制板2设为一个,构造柱1设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预制板2相对的两侧,第二预制板3设为三个,其中两个第二预制板3为一组且位于其中一个构造柱1相对的两侧,另一个第二预制板3为另一组位于另一个构造柱1一侧。

5)具体如图7所示,第一预制板2设为一个,构造柱1设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预制板2相对的两侧,第二预制板3设为四个且两个一组,每组分别相对设于每一个构造柱1两侧。

当然,上述对第一预制板2、构造柱1和第二预制板3的设置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本实施例联想到的其他设置方式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预制装配建筑领域中,构造柱1、第一预制板2和第二预制板3通常设置为多个,多个构造柱1、多个第一预制板2和多个第二预制板3通过上述数量、位置以及连接关系构成封闭的建筑空间。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