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模板套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42484发布日期:2020-09-08 13:4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工程用模板套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模板套件。



背景技术:

建筑模板是混凝土浇筑成形的模壳和支架,作为一种临时性支护结构,按设计要求制作,使混凝土结构、构件按规定的位置、几何尺寸成形,保持其正确位置,并承受建筑模板自重及作用在其上的外部荷载。

在建筑时,为了使混凝土浇筑成型,需要设置立柱钢筋,再根据浇筑立柱的大小,确定立体的长度和宽度,立柱钢筋外围利用模板进行夹持围挡,然后再利用模板套件或紧固连接件对围挡成型的模板进行连接固定,使得便于混凝土浇筑进模板围成的长方体空间中。

例如申请号为cn201821494098.0的中国新专利涉及一种建筑模板紧固套件,属于建筑工具技术领域,包括第一组合紧固件和第二组合紧固件,第一组合紧固件和第二组合紧固件均由二个相互活动连接的条状体组成,第一组合紧固件和第二组合紧固件在对角处相对设置,在第一组合紧固件和第二组合紧固件相对接触处设置用于固定两者相对位置的固定件。

上述申请号为cn201821494098.0的中国新专利在使用时需要多次固定轴,并重新将固定轴通过螺丝固定在新对应后的通孔中,这样在调节长度和宽度时,十分麻烦,影响工作效率,为施工人员的工作带来不便。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工程用模板套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模板套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程用模板套件,包括第一条状体、第二条状体、第三条状体和第四条状体,第一条状体与第二条状体之间左侧设有调节机构,所述第三条状体与第四条状体的两端之间皆设有第二紧固机构,所述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分别与第四条状体形成的方向朝外的直角区间内设有第一紧固机构,所述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的内部皆贯穿设有开口,且开口内壁的顶端与底端皆设有滑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条状体、第二条状体、第三条状体和第四条状体组合形成一个可拆卸调节的矩形框体。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分别设置与第一条状体和第二条状体内部滑槽内的滑块,且滑块的相对面的表面皆设有第一内螺纹管,所述第一内螺纹管远离滑块的一端之间通过螺纹设有第一螺杆,且第一螺杆表面的中间设有驱动块。

优选的,所述第一紧固机构包括设置于第四条状体右侧表面靠近两个端面的螺孔块,且螺孔块的内部通过螺纹贯穿设有螺栓,所述螺栓的输出端设有抵接块,且抵接块为长方形。

优选的,所述第二紧固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三条状体和第四条状体两端的套管与第二内螺纹管,且套管与第二内螺纹管的内部设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靠近套管左侧的表面设有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设置的调节机构、开口和滑槽,以达到便于调节本实用新型的大小并适应不同长度宽度的模板立柱使用的作用;通过设置的第一紧固机构和第二紧固机构以达到对条状体之间进行有效固定,防止条状体在模板的表面滑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模板套件的透视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拆除第四条状体、第一紧固机构和第二紧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条状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第一条状体;2、第二条状体;3、第三条状体;4、第四条状体;5、调节机构;501、滑块;502、第一内螺纹管;503、第一螺杆;504、驱动块;6、第一紧固机构;601、螺孔块;602、螺栓;603、抵接块;7、第二紧固机构;701、第二内螺纹管;702、套管;703、第二螺杆;704、螺母;8、开口;9、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建筑工程用模板套件,包括第一条状体1、第二条状体2、第三条状体3和第四条状体4,第一条状体1、第二条状体2、第三条状体3和第四条状体4组合形成一个可拆卸调节的矩形框体,第一条状体1与第二条状体2之间左侧设有调节机构5,第三条状体3与第四条状体4的两端之间皆设有第二紧固机构7,第一条状体1和第二条状体2分别与第四条状体4形成的方向朝外的直角区间内设有第一紧固机构6,所述第一条状体1和第二条状体2的内部皆贯穿设有开口8,且开口8内壁的顶端与底端皆设有滑槽9。

第一条状体1和第二条状体2的内部皆贯穿设有开口8,使用时第三条状体3与第四条状体4皆位于开口8的内部,并且可在开口8内来回移动,且开口8内壁的顶端与底端皆设有滑槽9,滑槽9与滑块501配合使用,调节机构5包括分别设置与第一条状体1和第二条状体2内部滑槽9内的滑块501,使用时滑块501的表面与第三条状体3的左侧表面固定连接,且滑块501的相对面的表面皆设有第一内螺纹管502,第一内螺纹管502远离滑块501的一端之间通过螺纹设有第一螺杆503,且第一螺杆503表面的中间设有驱动块504,使用时工作人员利用扳手卡在驱动块504的表面以此带动第一螺杆503的两端在第一内螺纹管502的内部转动,使第一内螺纹管502借助滑块501推动第一条状体1与第二条状体2向两侧移动。

第一紧固机构6包括设置于第四条状体4右侧表面靠近两个端面的螺孔块601,螺孔块601起到安装螺栓602的作用,且螺孔块601的内部通过螺纹贯穿设有螺栓602,螺栓602与抵接块603之间活动连接,配合起到抵接的作用,螺栓602的输出端设有抵接块603,且抵接块603为长方形,在第四条状体4穿入开口8时将长方形抵接块603转成水平,当需要抵接时将长方形抵接块603转成站立状态,使其在螺栓602的作用下能抵在第一条状体1与第二条状体2开口8处的表面。

第二紧固机构7包括设置于第三条状体3和第四条状体4两端的套管702与第二内螺纹管701,套管702通透的状态,第二内螺纹管701为一端通透的状态,且套管702与第二内螺纹管701的内部设有第二螺杆703,第二螺杆703靠近套管702左侧的表面设有螺母704,使用时工作人员将第二螺杆703的一端穿过第三条状体3端面的套管702并通过螺纹拧接在第四条状体4端面的第二内螺纹管701的内部,然后再利用螺母704将第二螺杆703的表面与第三条状体3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施工人员进行使用时,施工人员可通过旋转驱动块504带动第一螺杆503的两端在第一内螺纹管502的内部转动,使第一内螺纹管502借助滑块501推动第一条状体1与第二条状体2向两侧移动,然后将第一条状体1与第二条状体2以及第三条状体3组成的框型卡在模板立柱的外部,然后在将第四条状体4从第一条状体1与第二条状体2内部的开口8中穿入,使的第四条状体4与第三条状体3相平行对立,然后将第二螺杆703的一端穿过第三条状体3端面的套管702并通过螺纹拧接在第四条状体4端面的第二内螺纹管701的内部,然后再利用螺母704将第二螺杆703的表面与第三条状体3固定连接,然后再将抵接块603旋转,同时旋转螺栓602,以此使抵接块603抵接在第一条状体1与第二条状体2相反面的表面。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