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料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55904发布日期:2020-08-14 18:38阅读:7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料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混合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料斗。



背景技术:

轨道梁作为跨座式单轨交通承载列车的轨道,其线型、精度要求极高,常见轨道梁跨度为10~30m,单榀梁混凝土用量较少,为保证施工经济,需选择一种合理的混凝土布料方式,且混凝土的布料方式控制着梁体混凝土浇筑的时长,是影响混凝土浇筑质量的因素之一。

现有的轨道梁混凝土料斗,通常是在料斗底部设置一块挡板或者通过杆件整体将料斗下部的挡板往一侧提升。采用底部设置挡板方式下料时,作业人员手动抽出该挡板,进行下料,下料过程中需中断下料需将挡板插回。

但是插回挡板较为困难,且下料过程中作业人员视线受限,易发生安全事故;通过杆件将挡板往一侧提升的下料方式,下料过程中,需作业人员一直站立在料斗旁边,手抬下料把手,下料过程费工且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料斗,能有效地解决现有的混凝土料斗在下料时,需要作业人员在下料口抽出挡板,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混凝土料斗,包括:

支撑架;

下料斗,其固定设置所述支撑架上,所述下料斗包括下料口;

封堵装置,其设于所述下料斗的外壁上,所述封堵装置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封堵装置将所述下料口封堵,当所述封堵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封堵装置使所述下料口露出;

驱动杆,其可转动的设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封堵装置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支撑架的外侧,用于驱动使封堵装置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封堵装置包括两个封堵件,两个所述封堵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下料斗的外壁上,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封堵件连接,当所述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两个所述封堵件闭合将所述下料口封堵,当所述封堵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两个所述封堵件打开,使所述下料口露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个所述封堵件均包括用于封堵所述下料口的封堵板,还包括与所述封堵板固定连接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可转动地设在所述下料斗的外壁上,并且该连接板与另一个封堵件的连接板的转动中心通过两个关于所述下料斗对称的驱动件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每一个所述驱动件包括两块相互啮合的齿轮,其中一块所述齿轮固定在与其中一个连接板上,另外一个所述齿轮固定在另一连接板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撑架还固定设有横梁,所述横梁上设有转轴,所述驱动杆上设有轴孔,所述驱动杆通过轴孔套设在所述转轴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轴通过两块支撑板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上,驱动杆设于两块所述支撑板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驱动杆包括两根l型连杆,所述连杆的转折处通过轴套套设在所述转轴上,所述连杆伸出所述支撑架外侧的一端设有把手,另一端与所述封堵装置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驱动杆与所述封堵装置之间通过传动杆活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支撑架包括四根支腿和方形架,所述支腿和方形架垂直固定连接,所述下料斗固定设置在所述方形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方形架与两个对应所述支腿形成的平面内设有两根斜支撑,所述斜支撑一端与所述支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方形架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使用该混凝土料斗装载混凝土时,使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封堵装置将下料口封堵,可在下料斗内装满混凝土,当需要将封堵装置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用人工操作驱动杆伸出支撑架外侧的一端驱动封堵装置使下料口露出,此时即可使下料斗内的混凝土被排出。这样可以避免在下料斗的下料口操作抽出挡板,排出混凝土,避免此操作容易在视线受限的条件下,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料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料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料斗;2、封堵件;21、封堵板;22、连接板;23、驱动件;231、齿轮;3、驱动杆;31、把手;32、传动杆;4、支撑架;41、方形架;42、支腿;43、斜支撑;44、横梁;441、转轴;442、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料斗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混凝土料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凝土料斗,包括:

支撑架4;还包括下料斗1,其固定设置支撑架4上,下料斗1包括下料口;还包括封堵装置,其设于下料斗1的外壁上,封堵装置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封堵装置将下料口封堵,当封堵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封堵装置使下料口露出。还包括驱动杆3,其可转动的设在支撑架4上,驱动杆3的一端与其中一个封堵件2连接,另一端伸出支撑架4的外侧,用于驱动封堵装置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在使用该混凝土料斗时,使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封堵装置将下料口封堵,可在下料斗1内装满混凝土,当需要将封堵装置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用人工操作驱动杆3伸出支撑架4外侧的一端驱动封堵装置使下料口露出,此时即可使下料斗1内的混凝土被放出。这样可以避免在下料斗1的下料口处操作抽出挡板,排出混凝土,避免此操作容易在视线受限的条件下,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

在本实施例中,短时间的使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可以用人工推持驱动杆3伸出支撑架4外侧的一端,使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也可以在支撑架4上设置一个用于挂设驱动杆3伸出支撑架4外侧的一端的挂钩,使使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

优选地,封堵装置包括两个封堵件2,两个封堵件2可转动地设在下料斗1的外壁上,驱动杆3的一端与其中一个封堵件2连接,当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两个封堵件2闭合将下料口封堵,当封堵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两个封堵件2打开使下料口露出。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封堵装置从第一状态转向第二状态时,驱动杆3驱动与其连接的封堵件2转动,并带动另一个封堵件2向反方向转动,即使两个封堵件2打开使下料口露出,这种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节省施工人员的体力,也是施工更加的方便。

优选地,每个封堵件2均包括用于封堵下料口的封堵板21,还包括与封堵板21固定连接的连接板22,连接板22可转动地设在下料斗1的外壁上,并且该连接板22与另一个封堵件2的连接板22的转动中心通过两个关于下料斗1对称的驱动件23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2的形状与下料斗1的形状相近,在相对于下料斗1转动时紧贴下料斗1,两个驱动件23分别位于下料斗1的两侧,每一个驱动件23与一个连接板22在该连接板22位于下料斗1两侧的转动中心连接。两个封堵板21可以将下料口封堵,连接板22的转动会带动封堵板21转动,从而使下料口露出,可排放混凝土。

优选地,每一驱动件23包括两块相互啮合的齿轮231,其中一块齿轮231固定在与其中一个连接板22上,另外一个齿轮231固定在另一连接板22上。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驱动件23通过其两块相互啮合的齿轮231将两个连接板22位于下料斗1一侧的转动中心连接,以实现一个连接板22转动会带动另外一个连接板22转动。

优选地,支撑架4还固定设有横梁44,横梁44上设有转轴441,驱动杆3上设有轴孔,驱动杆3通过轴孔套设在转轴441上。

在本实施例中,横梁44上设有转轴441为驱动杆3设定支点,使驱动杆3和转轴441配合形成杠杆,以方便驱动杆3驱动封堵装置或者封堵件2,并且可以节省体力。

优选地,转轴441通过两块支撑板442固定设置在横梁44上,驱动杆3设于两块支撑板44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两块支撑板442设在驱动杆3的两侧,可以限制驱动杆3的位置,避免其出现操作失误,使驱动杆3从转轴441上滑落,造成危险。

优选地,驱动杆3包括两根l型连杆,连杆的转折处通过轴套套设在转轴441上,连杆伸出支撑架4外侧的一端设有把手31,另一端与封堵装置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l型连杆与封堵装置连接,可以使伸出支撑架4外侧的一端位移较小的距离就可以改变封堵装置的状态,使下料口露出。

优选地,驱动杆3与封堵装置之间通过传动杆32活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杆32同样的为两根,驱动杆3与封堵装置通过传动杆32活动连接,可以实现将驱动杆3的转动稳定传递给封堵装置,以改变封堵装置的状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钢丝绳将驱动杆3与封堵装置连接,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优选地,支撑架4包括四根支腿42和方形架41,支腿42和方形架41垂直固定连接,下料斗1固定设置在方形架41上。在本实施例中,四根支腿42和方形架41形成的支撑架4可以为下料斗1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使下料斗1在下料过程中保持稳定。

在本实例中,方形架41上设置吊耳。在本实施例中,方形架41上设置吊耳,可方便在移动整个混凝土料斗时用吊机通过吊耳直接将整个混凝土吊起转移位置。

优选地,方形架41与两个对应支腿42形成的平面内设有两根斜支撑43,斜支撑43一端与支腿4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方形架4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支腿42与方形架41之间设置斜支撑43可以提高支撑架4的强度。

综上所述,在使用该混凝土料斗装载混凝土时,使封堵装置处于第一状态,封堵装置将下料口封堵,可在下料斗1内装满混凝土,当需要将封堵装置从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用人工操作驱动杆伸出支撑架外侧的一端驱动封堵装置使下料口露出,此时即可使下料斗内的混凝土被放出。这样可以避免在下料斗的下料口处操作抽出挡板,排出混凝土,避免此操作容易在视线受限的条件下,发生安全事故的隐患。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