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倾覆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14889发布日期:2020-07-10 15:33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倾覆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倾覆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为使建筑结构具有较佳的抗震性,需要特定的建筑结构来防止建筑倒塌,现有专利cn200975126公开的一种建筑结构,包含基础、结构主体以及边墙,结构主体设置于基础上,边墙包含至少一缓冲装置,其中边墙设置于结构主体的侧边,并与结构主体间具有一间距,至少一缓冲装置设置于边墙的内面接近顶端处,虽然建筑结构因地震而发生相对位移,至少一缓冲装置抵触建筑结构,防止建筑结构倾覆。但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利用吸震垫作为缓冲装置时,由于结构主体在震动时能量大,此具有弹性材料制成的吸震垫的减震效果差,防止倾覆效果一般;而采用油压或气压装置时,此专利并未详细公开油压或气压装置的设置方式或具体实施方案,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故此,提出一种改进的建筑结构,来提高结构主体的防倾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防倾覆建筑结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倾覆建筑结构,包括基础、设置在基础上的结构主体和设置在结构主体侧边的边墙,所述边墙与结构主体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边墙的内面与结构主体上安装有用于减缓所述结构主体因震动而发生相对位移的多个缓冲装置和多个抵触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边墙为围绕结构主体设置的四面结构的墙体。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主体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缓冲装置和抵触装置的固定板。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撑杆和用于减缓所述撑杆发生位移的缓冲件,所述撑杆的一端铰接于固定板上,另一端铰接于缓冲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边墙的内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缓冲件设置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缓冲件包括限位块、滑杆、滑块和第一压簧,所述限位块固定于第一凹槽的底面,所述滑杆的一端固定在限位块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凹槽的侧面上,所述滑块和第一压簧套设在滑杆上,所述撑杆铰接在滑块上,以使得第一压簧能阻碍撑杆发生相对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抵触装置包括支撑柱、连接柱和第二压簧,所述支撑柱固定于边墙的内面,所述连接柱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板上,另一端通过移动副设置于支撑柱的内部,所述第二压簧套设在连接柱上,第二压簧两端分别抵住固定板和支撑柱的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边墙的内面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支撑柱固定设置于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结构主体与基础之间设置有隔震垫。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簧的有效压缩量不小于所述间距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簧的有效压缩量不小于所述间距的宽度。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缓冲装置和抵触装置,可有效地减缓建筑结构主体因震动而发生的相对位移量,减震效果好,可防止建筑结构主体因受震而发生倾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缓冲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抵触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结构主体;2边墙;3基础;4隔震垫;5固定板;6缓冲装置;61第一凹槽;62撑杆;63限位块;64滑杆;65滑块;66第一压簧;67固定块;7抵触装置;71第二凹槽;72支撑柱;73第三凹槽;74连接柱;75滑动槽;76滑动板;77第二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防倾覆建筑结构,包括基础3、设置在基础3上的结构主体1和设置在结构主体1侧边的边墙2,所述边墙2与结构主体1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所述边墙2的内面与结构主体1上安装有用于减缓所述结构主体1因震动而发生相对位移的多个缓冲装置6和多个抵触装置7。

如图1、图2所示,所示边墙2可根据不同建筑的结构柱体,来设置不同多边形结构的墙体,以使边墙2能围绕结构主体1设置;本实施例中,边墙2为围绕结构主体1设置的四面结构的墙体,且为地下连续壁结构,以保证边墙2具有足够的强度。图中,每面边墙2相对应的结构主体1上均焊接有固定板5,边墙2与固定板5之间具有一定间距,以确保建筑结构主体1在震动时有足够的安全位移,且安装的缓冲装置6和抵触装置7具有足够的缓冲区间。所述结构主体1与基础3之间设置有隔震垫4,隔震垫4由钢板与橡胶层层堆积所形成的,当建筑结构主体1受到震动时,隔震垫4可以对建筑结构主体1竖向相对位移进行缓冲减震,抵消部分震动能量。

如图1所示,所述边墙2的内面设置有第一凹槽61,所述缓冲装置6连接在第一凹槽61内和固定板5上;所述抵触装置7连接在边墙2内面和固定板5上,或是边墙2内面设置第二凹槽71,抵触装置7连接在第二凹槽71内和固定板5上;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凹槽61内设置第二凹槽71,抵触装置7连接在第二凹槽71内和固定板5上。结合图1、图2所示,缓冲装置6安装于第一凹槽61内的角处,然而应当理解,可以根据建筑结构主体1的规格和体量,来设置不同数量的第一凹槽61、第二凹槽71、缓冲装置6和抵触装置7,其设置的具体位置也可不受限制,以保证对建筑结构主体1具备的良好减震效果。本实施例中,以每面边墙2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凹槽61,第一凹槽61内设置一个第二凹槽71,每个第一凹槽61的四个角处均设置缓冲装置6,且缓冲装置6和抵触装置7相对于结构主体1均对称设置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如图3所示,所述缓冲装置6包括撑杆62和用于减缓所述撑杆62发生位移的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于第一凹槽61的角处,缓冲件包括限位块63、滑杆64、滑块65和第一压簧66,所述限位块63固定于第一凹槽61的底面,所述滑杆64的一端固定在限位块63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凹槽61的侧面上,所述滑块65和第一压簧66套设在滑杆64上,滑块65能在滑杆64上滑移,第一压簧66的两端抵住第一凹槽61的侧面和滑块65或是其两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凹槽61的侧面和滑块65上;所述固定板5上焊接有固定块67,所述撑杆62的一端铰接于固定块67上,另一端铰接于滑块65上。当建筑结构主体1因震动发生相对位移时,会带动撑杆62发生相对移动,第一压簧66能阻碍滑块65在滑杆64上滑移,从而对减缓建筑结构主体1的位移量;建筑结构主体1无论发生竖向位移还是水平位移,都利用缓冲装置6减缓其发生的位移量,从而防止建筑结构主体1发生倾覆。

如图4所示,所述抵触装置7包括支撑柱72、连接柱74和第二压簧77,所述支撑柱72固定于边墙2的内面,所述连接柱74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板5上,另一端通过移动副设置于支撑柱72的内部,所述第二压簧77套设在连接柱74上,第二压簧77两端分别抵住固定板5和支撑柱72的端部,或其两端连接在固定板5和支撑柱72的端部。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柱72的一端焊接于第二凹槽71的底部,另一端延伸至第一凹槽61内,支撑柱72的侧边与第二凹槽71预留一定的间隙,以保证其有一定的位移余量;所述支撑柱72内设置有第三凹槽73,连接柱74设置在第三凹槽73内,其在第三凹槽73内的端部设置有滑动板76,第三凹槽73的侧边设置有供滑动板76滑移的滑动槽75。当建筑结构主体1因震动发生水平位移时,会带动连接柱74发生移动,第二压簧77抵住支撑柱72的端部,从而减缓建筑结构主体1的位移量,最终连接柱74的位移量会带动滑动板76在滑动槽75内移动。

本实施例中,所述边墙2与结构主体1之间的间距可根据缓冲装置6和抵触装置7的规格来设置,所述间距应不小于建筑结构主体1可允许的安全位移量,所述第一压簧66、第二压簧77采用高弹力的弹簧,二者的有效压缩量应不小于所述间距的宽度,以使建筑结构主体1发生相对位移时,缓冲装置6和抵触装置7能保持其完整性,同时第一压簧66、第二压簧77能保持在有效的弹性范围内,防止弹簧因强冲击力而失效。

使用时,当发生地震或其他震动情况时,隔震垫4和缓冲装置6能抵消部分建筑结构主体1受到的竖向作用力,缓冲装置6和抵触装置7能抵消部分建筑结构主体1收到的横向作用力,以防止建筑结构主体1方式倾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